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四十六章 必也正名乎

  聽著徐景昌侃侃而談,朱高熾眼中驚駭與欽佩閃爍不定,這個小表弟真有點東西!

  徐景昌安排朱高燧去鼓動南孔進京,他則是利用留在京城的這幾天,瘋狂翻閱資料,把洪武朝的實錄都弄出來,閱讀查找,遇到有用的東西,就死記硬背,刻在腦子里。

  想跟當朝重臣過招,哪是那么容易的。

  人家這些人本身就是學霸,人精,又在朝多年,好些事情都親身經歷過。所以他們可以信手拈來,隨隨便便就拿出太祖皇帝的話,堵得你啞口無言。

  就像鄭沂講的,朱元璋視元朝為父母,承認大元是正統…大元統治中原百年,是天下子民的君父,所有人,包括他朱元璋在內,都要感激君恩。

  徐景昌不知道朱重八面對這些說法的時候,是個什么表情。但想來不會痛快的。

  他們老朱家死了多少口人?

  他朱元璋九死一生,逼到了絕路,才憤然投軍。讓他感激元朝的大恩大德,那不是認賊作父嗎?

  所以老朱在立國之后,發動北伐,講得明明白白,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這一點絕對是老朱的心聲。

  可接下來事情就偏離軌道了,朱重八成了皇帝,和他憎惡的大元皇帝成了同行…這可怎么辦?

  國家不能沒有來源啊,承認宋朝嗎?

  可是劉福通那幫人已經弄出了一個宋朝。

  而且小明王還稀里糊涂死在了廖永忠手里…沒錯,就是前不久剛剛被朱棣處死的廖鏞的祖父。

  這個破事幾乎無解了,說宋朝,就躲不開韓宋,提到了韓宋,就躲不開小明王…

  某些人揣測韓林兒是被朱元璋弄死的,

  這個說法姑且不要說是對是錯…換個思路,廖永忠和文官親近,朱元璋手下的文臣,有多是元朝遺留。

  為了斷絕朱元璋繼承宋朝法統的可能性,收買廖永忠,令他殺死韓林兒。

  貌似這么講也沒什么問題吧?

  畢竟假如韓林兒活著,朱元璋大可以讓他禪位天下,然后再從容登基,那時候劉福通已經死了,韓林兒一個小崽子,又能有什么威脅?

  漢獻帝還有四百年大漢遺澤,韓林兒還有兩宋三百年的洪恩不成?

  所以說,韓林兒之死,并不是替老朱除去了登基的障礙,相反,是斷了朱元璋的選擇。

  等他登基之后,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元朝正統。

  可很快老朱也感覺到了不對味兒…讓咱感激大元朝?

  咱感激個錘子!

  所以在老朱對外的國書里面,不斷強調,自己是驅逐胡虜,建立的大明朝。

  徐景昌在這段時間里,就是鉆研這些玩意。

  你想跟人家辯經,肚子里總要先有經文才行。

  不然你肚子空空,人家一張口就引經據典。

  哪怕朱棣是他的姑父,也喜歡他的說法,但是朱棣能公然違背老朱不成?

  所以這就是徐景昌的厲害之處,不打無準備之仗。

  而且尋章摘句,為我所用,只是徐景昌的防守而已…他真正的殺招在后面,從尼山鴻儒會的說法一出,討論的核心只有一個,就是誰說了算!

  伱是孔孟門徒,還是大明官員?

  你服務儒家,還是效忠大明?

  徐景昌和群臣的較量,都在這一條線上。

  今天他又問出了更致命的一句話,難道連太祖皇帝說了什么,也要聽你們的解釋嗎?

  你們解讀圣人微言大義,解釋綱常,以圣人道理,勸諫天子。

  你們還在太祖的話語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解釋祖制,又拿太祖皇帝教訓天子…

  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事情說到了這里,有沒有尼山鴻儒會已經不打緊兒了。

  所以說,想和文官過招,分厘毫絲都不能差。

  這種高端局,所有勛貴湊在一起,把大家伙的腦子都挖出來,堆在一起,也只能就著火鍋吃了,半點用處都沒有。

  哪怕是徐輝祖,他也勉強聽出來,抬舉自己老爹的地位,居然牽連到了誰是正統的根本問題。

  不得不說,徐輝祖也是目瞪口呆,心驚肉跳,他開始疑惑,自己這個大侄子到底行不行啊?

  此時的鄭沂已經察覺,自己陷入了徐景昌的陷阱,再繼續糾纏下去,他真的要成逆黨了。

  所幸鄭沂來了一手太極,他反問道:“太祖皇帝的教誨,自然人人皆可用心體會,我所言不過是我的想法而已…倒是定國公,你有什么高論?”

  你小子接招吧!

  徐景昌笑道:“我只有些愚見而已,談不上高論。我只知道承認了大元正統,大元天子有恩百姓…天下喪亂,乃是韓山童、劉福通等人的原因。太祖皇帝是被迫卷入,為了救民,才起兵奪得天下。既然如此,那太祖皇帝起兵北伐的時候,為什么要說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沒有大元失德,為什么太祖皇帝不把江山還給大元的君父?”

  徐景昌淡淡一笑,又看了看其他人,“仆才疏學淺,年紀又小,還請諸位大人,誰來教教我!”

  這一番話,不敢說是石破天驚,也是天塌地陷了。

  壞了!

  徐景昌把殿興有福的命門給捏爆了!

  你說元朝是正統,對百姓有恩,天下大亂,是有居心叵測之徒干的…既然如此,那朱元璋掃平了陳友諒、張士誠,接下來不該北伐,而應該還政大元皇帝啊!

  畢竟元順帝還活著呢!

  北伐大都,一統天下,就不是冒犯君父了?

  殿興有福的核心就在于不是君父的錯,是野心家的錯,天下大亂,我是從各路豪杰當中殺出來的,從亂賊手中取天下,不是從君父手中取天下。

  以此來說,我只是天命所歸,并非亂臣賊子。

  所有的百姓,還要忠心大明,不要跟咱學…

  就算你勉強認下了殿興有福論,這里面的邏輯漏洞還是顯而易見的。

  大元皇帝沒錯,你朱元璋就不該取而代之,身為忠臣孝子,你該替大元皇帝掃平天下啊!

  可事實上大明朝最后可是發動大軍北伐,從君父手里搶奪天下的!

  這就是自相矛盾之處,任憑你怎么解釋,也不可能圓滿。

  不過事實又告訴我們,既然解釋不清楚,那就干掉提出麻煩的人。

  禮部尚書宋禮不得不站出來,疾言厲色道:“定國公,這是太祖皇帝的定論,你怎么敢非議太祖?”

  大理寺卿吳中也立刻道:“陛下,此事干系太大,臣以為還是容后再仔細討論。今日實在是不合適。”

  其余重臣,紛紛出來諫言。

  可就在這時候,有個人怒吼道:“沒什么不合適的?正好圣人后裔也在,人也齊全,就讓我們這些武夫也開開眼界,挺好的!”

  說話的正是成國公朱能!

  隨后淇國公丘福也笑道:“沒錯,太祖皇帝到底說了什么,我們也想知道。”

  曹國公李景隆、長興侯耿炳文,勛貴這邊,紛紛開口。

  講理我們不行,但是站腳助威還是可以的。

  此時就連周王朱橚也挺身而出。

  “陛下,皇考到底是什么意思,關系到大明的根本,臣也很想聽一聽。”

  隨后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紛紛站出來。

  就連文官當中,也有人竄了出來,左副都御使陳瑛躬身道:“陛下,鄭鴻臚所講和定國公所說,確實大有出入,如何領會太祖深意,容不得半點含糊,不如讓他們兩位講清楚吧!”

  勛貴、宗室、還有文臣,雖然只是個陳瑛,但也足夠了。

  朱棣頷首,“殿興有福之說,朕也略知一二,徐景昌,你先說說你的看法吧,讓大家伙都聽一聽。”

  徐景昌笑呵呵點頭,“陛下,當年子路問孔夫子,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孔夫子說:必也正名乎!臣以前也不懂,可現在想來,夫子的話,不愧是微言大義,深不可測。”

  眾人聽他破題,都不由得皺眉頭。

  好你個無恥的徐景昌,這時候又把孔夫子拉過來,你也太不要臉了。

  可徐景昌混不在意,繼續侃侃而談,“所謂正名,不是一般的務虛,不干正事,流于清談。夫子講的正名,對治國來說,就是講,這個國家從何而來,如何定位,為政舉措,該傾向于何人…就好比今日的金殿,有宗室、有文臣、有勛貴、也有黎民。大家伙身份不同,心思各異,做事的方法也不相同。放在國家上,就是大明和其他朝代一不一樣?我們是秦朝那種,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嗎?還是漢朝那種,起自布衣,又或者如隋唐一般,起自武人?”

  “把這事情講清楚了,才能說明白,這個國家到底是誰的,為政該傾向于誰…不然的話,我們大明,還要和趙宋、大元一樣嗎?”

  瘋了,徹底瘋了!

  徐景昌憋了這么長時間的大招,今天徹底釋放出來了。

  討論正統,核心就是倆字:正名!

  所以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話沒錯,關鍵是怎么讀論語。

  顯然,你定位自己是第三世界國家,和你定位自己是世界第三…結果顯然是不一樣的。

  朱棣聽著徐景昌的話,心中震動,思忖少許,就追問道:“你快說,大明要如何正名?”

  徐景昌笑道:“陛下,大明正名的第一步,就是尋找初心,臣想問陛下,太祖皇帝為什么要投身義軍?朱家在元朝又遭遇了什么?大元天子真的恩養百姓了嗎?”

  徐景昌發出了靈魂三問…

  “正名的第一步,就是講實話!”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我的姑父叫朱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