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二十六章 移山項目成果爆發,陳念的大局

無線電子書    星火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實際上,陳果的計劃并非是讓中芯國際這樣一個做芯片加工的廠家自行購買各類設備和零件、自行研發生產光刻機,而是打算讓它做一個牽頭者,借助20nm芯片項目,去拉動整個芯片、光刻機產業的發展。

  這是典型的“旗艦項目”思路,在之前,國內運用這樣的思路曾經獲得過諸多成果。

  只不過,與以往的那些項目相比,這一次的項目難度更大、門檻也更高罷了。

  所以,在解決完中芯國際張如錦的問題之后,陳果又繼續拜訪了包括上海微電子在內的多家企業。

  相比中芯國際,這些企業溝通起來就簡單得多了。

  畢竟都是國企,具有行政從屬關系。

跟他們交流更像是下任務,而不是做交易  花了小一周的時間,陳果才終于把所有事情安排妥當,而就在芯片項目開始平穩啟動的同時,另一邊,移山項目的大型成果,也終于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了。

  5月底,振華重工第一臺超大型龍門吊走下生產線,雖然距離兩萬兩千噸級的宏海號有一定距離,但這臺一萬六千噸級龍門吊一經出世,也刷新了整個世界大型起重機起重重量的歷史記錄。

  這臺龍門吊被優先部署在大連造船廠,取代了原本使用的9000噸級龍門吊。

  這項替換,毫無疑問將在極大程度上加快深藍16號項目進程,原本困難的甲板、燃氣輪機及其它大型設備吊裝工作變得輕松無比,根據造船廠專業技術顧問評估,單單是這臺龍門吊,就能將深藍16的整體項目進程縮短3個月以上。

  同時,振華重工還在進一步向著項目最終目標沖刺,宏海號正式開工建造,設計標準比預訂標準還要提高了20,達到26000噸級標準。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樣的巨型龍門吊的建造目的。

  那么大的吊機,你總不能是用來給港口裝卸貨的吧——那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而各類軍艦也用不上這么大重量的起重機。

  所以,它從誕生之初開始,目標就已經是明確的。

  明確地指向下一艘超大型艦船。

  無論它是002號航母,還是40萬噸貨輪。

  一個是軍事,一個是民用。

  雖然看上去,前者的意義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實際上,在伊沙雙方沖突加劇,石油供應面臨緊張預期,且我們已經拿到來自沙特的優先供應權的前提下,一艘巨型貨輪所能提供的戰略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并不弱于航母。

  當然,現在去談這樣的宏偉戰略還有些為時過早。

  相對更實際的,則是大型盾構機“強國號”的誕生。

  由于有了之前在大型挖泥船上的技術積累,這臺盾構機無論是在綜電系統、還是在鉸刀刀組上,進展都遠遠超過陳念、超過星火小組和民發辦的預期。

  最終下線時,強國號超大型盾構機不僅是達到了技術標準那么簡單,還反向輸出了一系列的技術優化、技術延展成果。

  在它的影響下,中小型盾構機的發展道路上,已經是一片坦途。

  伴隨著強國號和其他型號盾構機的出現,第一條標準化、實用化高鐵線路的建設速度陡然加快。

  2006年3月,京廣高速鐵路京石和石武段正式動工建設,僅僅兩個月之后,全線涉及的隧道工程便基本完成,與此前同類項目相比,隧道施工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這樣的速度讓整個世界都嘆為觀止,甚至有媒體連發數篇報道質疑工程成果造假。

  但當強國號工作視頻發布時,這些媒體的臉,又全都被扇腫了。

  毫無疑問,這是人類工程機械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它所凝結的技術、以及系統工程設計中體現的智慧和底蘊,讓想要質疑它的人根本無從下手。

  畢竟,以那些媒體的能力,最多也就能質疑質疑什么制度啦、體制啦、文化啦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

  它可以用它豐富的詭辯經驗,把白的說成黑的。

  可在工業領域,它又能做什么呢?

  所有人都能看的出來,盾構機,就是標準答案。

  強國號,就是標準答案。

  而且,是絕大多數國家,抄都抄不來的標準答案。

  當然,盾構機的出現加速的不只是高鐵這樣的巨型項目,它帶來的工程難度、工程成本的下降,也讓許多地勢復雜的小型城市看到了機會。

  大量縣級、鄉級公路開建,次級城市經濟進入爆發期——當然,這是在透支財政的前提下做到的。

  不過,似乎在下層行政機關里,并沒有人為這樣的透支而擔憂。

  是的,這樣重大的問題,只能是交給上層去考慮。

  審查、調研、規劃一刻不停,氣氛和節奏也拉的極緊,因為金融危機的壓力,上級不可能壓制下級的經濟活力,但卻又必須想辦法保證財政健康。

  這是個復雜的問題,不過好在,前期各個項目的成果,在熬過了3年的真空期以后,終于開始見到收益了。

  燃氣輪機、雷達電子設備、軍品武器、船舶、挖掘機甚至包括少量的航空發動機,都開始實現出口,這帶來了不錯的收益,也在不算穩定的平衡點上,勉強支撐住了經濟的發展。

  不過,這樣的發展要想得到收益,那就又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真空期了。

  但與上一世不同的是,在這里,歷史發生了轉向。

  房地產雖然同樣開始有了向好的趨勢,但它卻沒有像上一世一樣暴漲起來。

  原因很簡單,就幾個字:

  “不允許走老美的老路。”

  這一次的次貸危機,由于我方切實參與到了“點火”的行動中,上級決策者所受到的震撼也遠遠比前一世要強得多。

  再加上現在有了陳念這個科技外掛,這條竭澤而漁的道路便順其自然地被放棄了。

  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在科技領域的狂飆突進。

而這,也給陳念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西工大。

  陳念端坐在桌前,看著系統上顯示的3.6個點的源點發呆。

  這段時間里,這段時間里,實際上他已經算是很努力地在去提高源點的生成速度了,但不知道為什么,日均源點產量就好像達到了瓶頸一樣,卡在0.3點這個門檻上不動了。

  偶爾,因為一些偶然的技術裂變,單次的源點生成會達到0.5、甚至1個點,但更多的時候,除了學習可以帶來的穩定源點收益,額外源點收益都是空白。

  在移山項目啟動之后,技術裂變帶來的源點增量爆發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又恢復平淡。

  一句話說,那就是系統的源點產量,并沒有能與技術的發展一樣,實現“上臺階式”的升級。

  這讓陳念不由得有些焦慮。

  因為,按照目前的進度,他估計在未來兩三年之內,整個“當代技術”的體系就會被遍歷,而之后,就會進入到近未來技術領域。

  但在相對于“當代技術”,“近未來技術”所需要的源點數量是大踏步前進的。

  比如,像玉井01那樣依托于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的初級人工智能,解析起來可能只需要花費幾個源點。

  但如果想要建造一臺能夠廣泛運用、甚至通過圖靈測試的高級人工智能,那需要的源點則直接跨越了10位,來到了千、萬的級別。

  再比如,一架H20的源點消耗才不過10點,但鸞鳥空天母艦、南天門空天平臺的源點消耗,卻是十萬級別的。

  同樣,相對先進的Amprius鋰電池消耗的源點數量在20點,可下一代的硅琉電池,卻是900點。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自己走完“當代技術”的全部布局點,有可能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會面臨“天花板沒辦法打破”的窘境。

  至于這個窘境要持續多長的時間呢?

  沒有人知道。

  想到這里,陳念深深嘆了口氣。

該怎么辦啊  為了這個問題,他其實也想過很多種不同的解法和方案。

  比如,直接攢一波大招,先把BCI腦機點出來,這樣就可以卡系統的bug,依靠大量的信息傳輸去刷源點了。

  不過,他很快又反應過來,實際上,系統解析后傳輸知識的過程,跟BCI系統傳輸知識的過程不是一模一樣嗎?

  既然系統傳輸知識不會被當做“學習”來給予獎勵,那BCI肯定也不可以。

  系統對“學習”這個行為的判定條件,應該是在于腦部的持續活動,以及記憶區、思維區的主動活躍。

  無論是系統、還是BCI,都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所以,實際上在“學習獲取源點”這一條路徑上,自己是被限制得很死的。

  唯一可以做文章的,就是“知識增量產生源點”這一塊。

但技術裂變和知識新增的頻率又是有限的,速度也不可能加快  陳念突然感覺自己的腦子里有一道靈光閃過。

  沒錯啊。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知識新增的頻率的確是有限的。

  但問題是,這樣的有限,是因為知識傳遞的基礎有限。

  接觸到自己這些尖端技術的,一般都是相關行業的專家、從業者,他們的數量本來就少,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靈感,裂變速度相對較慢也很正常。

但如果  如果我把這些技術,做成科普式的廣泛宣傳呢?

  不需要泄露核心要點,只需要講明原理和基本邏輯,總會有人從中受到啟發,看到更深更遠的東西,創造出更多的成果的!

  哪怕一萬個人里只有一個,哪怕這一個人所能帶來的源點收益只有0.01。

  可放大到一億人的基數下,不就產生了100點的源點收益了嗎??

  等等。

  這條收益路線怎么感覺那么熟悉呢?

  陳念皺著眉頭想了想,隨后恍然大悟。

  這他媽不就是義務教育、普遍教育的基本邏輯嗎?!

  很顯然,自己之前的技術擴散邏輯遵循的是精英教育邏輯,只有具備一定能力、且已經獲得過驗證的人員能夠接觸。

  這樣的擴散邏輯可能在即時收益上比較高,但如果考慮總體收益,那跟“普遍教育”相比,完全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陳念立刻激動起來,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的確是搞錯了一些事情。

  這個系統,它的誕生不是為了自己。

  它不是為了讓自己借助系統的力量成為這個世界上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要借助自己這個媒介,拉著所有人一同前進!

  醍醐灌頂。

  原來自己之前的路線,一直都走錯了。

不,不能說是走錯了,應該說是,走得慢了  兩個小時之后,陳果的辦公室里。

  “什么?你想做教育改革?”

  陳果滿臉驚訝地看著眼前的少年,似乎完全沒有料到,他來找自己是為了這么一件事情。

  “準確地說,還沒有到所謂的教育改革的程度。”

  “我的想法是,我們的科學通識教育要向前走一步,不能僅僅局限于以前傳統的理論教學。”

  “我們應該讓我們的青年更多地去了解新技術——而且是要成體系地了解新技術。”

  “比如,隱身戰機為什么能隱身,航空發動機的原理是什么,雷達是怎么工作的.這些知識,要分深淺。”

  “淺的,進行大規模傳播,而深的,則通過諸如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之類的途徑,給予有興趣的人一個查詢途徑。”

  “這樣一來,我們整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水平——不,不能說是高等教育水平,應該說是‘專項教育水平’,一定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

  “另外一點,如果這個工作能做下去,對廣泛的受教育者來說,他們選擇的范圍也會變廣。”

  “比如,有些人可能就是對焊接感興趣,那么我們公布了最新的、焊接領域的非涉密技術之后,也許就能引導他,提前在這個領域去學習、研究.”

  聽到陳念的話,陳果的神情漸漸嚴肅起來。

  “所以,你要做的,其實是一個廣泛的通識教育體系?”

  “這會很難.我們缺乏這樣的媒介。”

  “不,我們不會缺的。”

  “互聯網!”

  陳念堅定地說道。

  “.伱預測互聯網會有多大的發展?”

  陳果疑惑地問道。

  “很簡單,它會發展到,一個正常的社會人,不能離開網絡超過一天的程度。”

  “這樣的覆蓋面,用來做這個項目,足夠了.”

  “準備起來吧,這件事情,我們越早布局越好。”

  “要不然,等快餐化娛樂搶占了用戶的慣性空間之后,我們再想擠進去,就沒那么容易了.”

  陳果點了點頭,回答道:

  “好,這件事情我來安排。”

  “這應該說是一個很有遠見的布局,我相信,上級不會拒絕這樣的投入的.”

無線電子書    星火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