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宮。
劉恒聽著太學之中發生的事情,微微沉吟道:“阿景,朕一直好奇,除非高官厚祿,這些高士到底想要什么呢?”
德高望重、品行高潔、學識淵博的學者,謂之高士,大概含義和儒門中的大儒差不多,是一個能夠通用在所有學派的詞語。
洛景聞言沉吟一番道:“臣以為,這些人想要建立理想中的國度。
儒家想要建立養生喪死無憾、天下大同的王道之國,法家想要建立君主一人,天下皆安的國度,乃至于黃老想要建立雞犬不相聞的平和之國。
在大的目標之下,這些學派又各自都有自己的手段,比如孟儒就認為,君主和臣子之間互相尊重,君主就會圣明,臣子就會是賢能之人,這種理論運用在一切社會關系上。
吏治就會清明,兼并就會消失,這兩點一旦消失,只要再按照一戶百畝來分配土地,天下就太平了。
春秋儒等等同樣如此,他們厚厚的經書之中,全部都是要如何建立理想國度的文字。
甚至很多就是直接按照洛國昔年的情況而描繪的,很多人想要將大漢建設成惠及諸夏版的洛國。”
劉恒微微皺眉搖搖頭說道:“朕認為那是做不到的,這一生能讓大漢沒有大規模的流民遍地,沒有大規模的百姓餓死,朕就已經要竭盡全力了。”
洛景同樣深以為然的點頭說道:“是的,先祖明公雖然描述了王道的景象,但是洛國的毀滅就說明至少在現在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但您終歸是要選擇一些學說來治國的。”
“是啊,要選擇一些學說來治國,如今的天下需要什么呢?朕又需要什么呢?”
百家爭鳴,百花齊發。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
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執政方針一定是一以貫之的,至少不能朝令夕改。
很多時候執政思想是不能共存的,就像黃老和儒家一樣,不能既要大政府,又要小政府。
“法家陰詭之術,難登大雅之堂,不能作為陛下向臣民宣揚教化的典籍。
黃老之術貫徹了數十年,弊端已經漸漸出現,該是時候棄用。
墨家注重實用,日后開墾耕地,修建水利,乃至于改進農具,制造兵器等等,都需要他們。”
劉恒沉吟道:“那就是只剩下儒家了,賈卿就是儒家學子,的確是品行高潔,才能出眾,但儒家派系眾多,有治《孟子》、治《洛宮春秋》、治《詩》、治《周禮》、治《書》,乃至于《易》、《荀子》等等,朕又該用哪一家呢?”
太學之中儒家博士占據半壁江山,就是因為儒家的優良傳統,儒家有兩大法寶,第一是善于學習別人進步的然后改頭換面,第二則是極其的重視教育,甚至教育子弟比做官還要重要。
秦朝用三晉法家,大漢主要用黃老休養生息,儒家有許多子弟出仕,但是儒家的治國思想一直沒有用武之地。
這種情況儒家已經習慣了,大儒們秉承著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不順利,就傳播思想,屈身守分,以待天時,在廣袤的山東大地上,到處開辦私學,大批優秀的人才投入了儒家的麾下。
賈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已經坐到了三公高位,就等時機一到,開始推行儒家的理想。
劉恒又問道:“若是選擇了某一家思想,那其他家又該如何呢?沒了朝廷支持,恐怕很快就會衰落下去。”
洛景道:“任由其自由發展即可,不要堵塞他們做官的道路,自然能生存下去。
這數十年來用黃老治國,但儒法兩家入仕之人也不少,朝廷制定大政,官吏愿意遵從執行,那就用之。
百家爭鳴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是太學要置十三經,而不是單純的一家經書的道理。
若是日后陛下所選擇的這一家思想不適宜大漢形勢了,那就從太學之中選取其他家思想即可。”
劉恒在殿中不斷的踱步思考著,他一直都在思慮自己應當為大漢的天下做些什么,不是簡簡單單的做個守成之主,那不是先輩對自己的期許。
不多久,禁中下旨,召集儒家諸經學博士進宮,皇帝要親自策問他們,這道旨意一下,其余諸家就是面色大變,明白皇帝已經做出了選擇,尤其是黃老道家,更是如喪考妣。
但禁中很快就下旨,“還請諸家博士靜在太學研習經典,陛下對諸位還有重用。”
皇帝的態度讓這些人心中升起了希望,至少沒有趕盡殺絕,斷絕道統,不用灰溜溜的回到山東,甚至托庇于昭城了。
儒家治不同經書的十幾家進宮之后,見到了那個看起來還頗為年輕的皇帝,太學祭酒洛景和御史大夫賈誼伴在皇帝身邊。
相互問候之后,劉恒立刻就拋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諸位都是博學之人,朕想要知道,如今的大漢需要什么?”
一上來就是最根本的問題,這讓諸家都有些沒想到,但這正是他們來到這里的緣由,向皇帝兜售自家的治國思想。
“陛下,天下之重,在一統!”
一道響亮的聲音響起,劉恒眼前一亮,洛景低聲道:“陛下,是治《洛宮春秋·尊王》經的博士。”
《洛宮春秋》有《執政》和《尊王》兩篇,《執政》是洛明公做作,《尊王》是孔子所作。
治《洛宮春秋·執政》可謂是帶著鐐銬跳舞了,因為洛氏不僅僅在世上,關鍵是還位高權重,是最頂級的學閥。
那么闡述其中思想的時候,就不能胡編亂造,而是要真正的揣摩其中的意味。
換句話說,就是要揣摩洛氏想要什么思想出現在世上,這可就太難了。
《尊王》就好很多,因為孔家勢力不行,在儒門之中地位雖然高,但能與之相提并論的還是不少。
不過治《尊王》有一個極大的弱點。
那就是《尊王》是孔子揣摩《執政》寫出來的,是對洛明公思想的一種揣摩,所以隨時都可能會遭到洛氏典籍的暴打。
劉恒問道:“博士請言之。”
“先賢作春秋,自古太平之世,皆君有德而令一行也。”
“素王制作禮樂,諸侯聽從天子的命令,互相之間沒有征伐,面對蠻夷團結一心,這就是邦周興盛的緣由啊。
僖王的德行開始敗壞了,于是上天奪走了他的權力,諸侯不愿意朝拜他,想要挑釁他,邦周就亂了起來。
直到齊桓公稱霸尊王,天下的諸侯都按照他的意志而行動,諸夏才再次安定了下來,孔圣贊揚他和管子。
如今天下離亂數百年,直到太祖高皇帝鼎定宇內,九州遂歸為一統。
但一統之下,猶有裂紋,天子的命令不能行走在列國之中,所以才有諸王國之亂,及至推恩裂國,齟齬漸漸就消失不見了。
天下之間的法度應當變化,天下之間的思想應當變化。
陛下,這是上天所賦予您的使命啊。
到了這個時候,若不能再在天下之間一統,使海內都沐浴皇帝的恩德,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
太平的世道將要出現,圣王降臨在人間,這是先賢所給出的答案,圣王又是誰呢?”
他目光灼灼的盯著劉恒,劉恒精神抖擻,昂首挺胸,感覺和姑父當年所說的對上了,“朕便是要開創太平的圣王。”
重重地下拜之聲響起,“您就是開創太平的圣王,臣為天下賀。”
諫言君王就是一個忽悠的問題。
劉恒當然不會這么簡簡單單的忽悠,但這番話實在是太合他的胃口了,而且給予了他一個非常好的借口,如今的天下需要改制,那么找到這么一個愿意配合他戰略行動的學派就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您所說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昔年洛文王還在時,也經常對朕說,日后要開創圣王之治,要致太平,朕深以為然。”
劉恒這番話讓拜倒在地上的儒學博士大喜,知道這是皇帝認可自己的理論了。
這一脈將要興盛了!
素王所建立的禮樂和洛氏對素王神格化的推動,建成了諸夏文明不可動搖的根基,但諸夏王朝內部的裝飾卻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當歷史進程走到漢文帝這里時,他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塑造整個漢王朝的意識形態,以適應漢王朝所面對的內外狀況,即,大一統的前置條件基本完成,在糅合天下的進程之中,為漢王朝注入怎樣的精神,這是漢文帝所需要考慮的。
筆者寫下這一段帶著無限的欣喜和自豪,漢文帝在歷史賦予他重任之際,做出了對民族最正確的選擇,即選擇一種思想來穩固整個王朝,彌合自大分裂時代以來的差異。
但與此同時,他盡力的維持著其他學派思想的活力,甚至特意為這些異己思想留出一定數量的官職,來保證他們的存續。
在公元11世紀那個時代,難以想象這種進步的思維會出現在一位封建統治者身上,但這就是現實!——《漢王朝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