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89章、舊都復,星落惠陵

  大軍出戰,必然要留有兵力扼守后方,以護糧道及安將士之心。

  決絕如抱著“不勝即死國”念頭的魏雍涼都督司馬懿,此番驅兵來戰,在各郡縣有郡兵維護治安的情況下,仍留下了萬余精兵戍守;而藏有九萬戎卒但卻沒有郡兵的大漢,竟然可不留一兵一卒戍守陳倉或五丈原等地、盡出九萬將士臨陣,其緣由在于大漢剛奪回隴右時的一個舉措。

  準確而言,乃是丞相推行了鄭璞的一個建議——

  在漢中郡推行了攤丁入畝。

  昔日的漢中之戰,以先帝劉備得其地、魏國盡徙其民的結局告終。

  而鄭璞就是根據漢中無有黎庶、可畫田畝施新政抑制豪族侵吞田畝且將賦稅轉給百姓為由,諫言丞相在漢中郡推行攤丁入畝的新政,保障從南中遷入漢中兵戶的利益,且誘隱戶、山民、豪族徒附競相來落戶,為國充實口丁、增賦稅等。

  后來,大漢在復涼州的戰事中,更是將許多不服王化的種羌部落、依附逆魏的豪右之家等強行遷徙入漢中編籍落戶,一度令漢中之民戶出十萬,幾乎重現了昔日張魯割據漢中時人口稠密的盛況。

  而這個盛況延續至今,則是成為了關中決戰的裨益之一。

  在黎庶的概念中,在吏治清明以及田畝出產有保障、糧食有結余的情況下,就會不留余力的開枝散葉、增加家族成員,努力將家族與宗族的勢力擴大。

  是故,在徙入漢中的十數年間,許多黎庶之家都迎來了添丁進口。

  甫一開始,他們本著血脈傳承的天性對此很喜悅,并沒有養不起或者生計難繼的憂愁。

  畢竟在攤丁入畝的政策下,口賦、算賦都折算到田畝里了,家中人口增加了也不會額外增加賦稅。

  但隨著時間推移,小輩慢慢長大,他們就迎來了煩惱。

  田畝是固定的,但小輩每日所食的糧秣是日漸增長的,更莫說子女長大了還要備下嫁妝或者籌辦迎婦等人生大事;且小輩還很快就會變成父母、為家里再添小輩。

  這就導致生活所需的錢糧日益增多。

  為了生計,他們就會自動分出家中多余的勞力,轉去給富貴之家幫傭、尋找手藝把式人當學徒謀求另一種活法。

  當然了,最好的做法,則是入行伍當兵吃糧。

  而在大漢占據大半個右扶風后,官府便給了他們更好的選擇。

  分戶,徙入關中,為官府屯田數年后便可授田,一如昔日他們父輩遷徙入漢中郡時享受的待遇。

  這個選擇,令黎庶們趨之若鶩。

  那是被授田啊!

  土地,是祖祖輩輩烙印在骨子里的情結,沒有人會拒絕。

  至于關中乃是漢魏戰事的前線,遷徙入了關中后是否有危險什么的.......

  他們都自動忽略了。

  天下都刀兵不休數十年了,哪里還有世外桃源!

  再者,若是關中戰事消弭了,官府還會頒布只需屯田數年就授予田畝的政令給他們嗎?

  天上掉餡餅的事,生活在最底層的黎庶們不去指望。

  因為在尊卑有序、階級森嚴的世道,即使天上果真掉的餡餅了,也輪不到黎庶撿來享用。

  最總要的是,他們都歷經過官府的操練。

  秦漢以來,郡縣皆有都試,男子成丁后都要服兵役,遷徙入漢中的他們同樣不會例外。

  相反,因為漢魏戰事的頻繁,官府教導漢中黎庶習戰尤其上心。除了春秋兩季農忙時節外,幾乎每月都要有五日是黎庶習戰的時間。

  此令他們對行伍之事并不陌生,面臨戰事發生時亦沒有膽怯。

  也正是因為人人皆曾習戰,待他們遷徙入了關中屯田后,也就成為了大漢留在關中的九萬戎卒皆可出戰的因素。

  雖然他們只是習戰、沒有臨陣過,無法臨陣,但充任戍守城池、關隘以及戰略要地的郡兵還是綽綽有余的。有城墻或營寨可依托,可壯他們的膽氣;再留下幾位有臨陣經驗的司馬或都伯之流指揮,就能讓他們盡責維護城池的安穩。

  況且,一旦漢軍悉出野戰了,也就意味著逆魏不會有余力來攻城拔寨。

而至于大漢為何在關中還多出了兩萬將士嘛  乃是漢軍收復隴東之后,鄭璞折服北地遺民以及劉忠(離唐芒)在西河郡闖出大好名聲的緣故。

  然也!

  在大漢奪下陳倉城、逆魏無法復奪回來后,大多關中北部四郡的遺民村落與羌胡部落皆開始向大漢臣服,在北中郎將張嶷的安撫以及劉忠的威懾下重沐漢室恩威。

  亦令大漢的“六郡良家子”重現!

  飄零在官府之外、長期自御外敵的他們弓馬嫻熟,擁有不俗的戰力,也早就習慣了揮鋤為農、拔刃為兵的生活。

  大漢無需特意將他們聚攏在一起演武,亦不需要將他們編入行伍損耗軍糧,只需在戰時頒布征發令,便能獲得一支多達兩萬人的兵馬!

  當然了,他們參戰是臣服于大漢的義務,官府相對應的給予他們一些報酬。

  比如對他們一視同仁,不管伙食還是器械以及死傷撫恤等,一概與大漢士卒同。

  尚有不管戰事勝負如何,官府都要根據他們參戰的人數給以賞賜,不止于錢糧,還可以是傳授他們更高深的技藝、興辦更多學堂等。

  算是半雇傭、半征發的形式罷。

  但此番他們如此康慨、竟拼湊出了兩萬壯士與戰,乃是鄭璞還給予了他們一個承諾——日后大漢若發兵復河套平原,會將半數牧場均分給他們。

  此承諾對于他們而言,同樣是無法拒絕的誘惑。

  關中以北,當屬河套平原最適于繁衍生息。

  且他們都知道,如今占據大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劉豹、鮮卑拓跋部皆曾與漢軍有過沖突,依著漢軍“雖遠必誅”的血性以及鄭璞對劉豹的切齒,雙方日后必然會有一戰!

  是故,他們皆愿意賭一把。

  反正都決定出兵了嘛,且都是秋收之后的農閑時節了嘛,為何不多出一點以謀求更大的希望呢?

  關中北部四郡良家子踴躍參戰的熱情,著實令負責安撫關北的張嶷都吃驚了一把。

  在原本的計劃中,魏延只是讓他招北地遺民首領高凱與句就種羌首領滇迷助戰、且從其他部落募些勇士湊足五千人,合他本部的玄武軍以及劉忠部并為萬人,沿著涇水河谷長驅至長安城下,避免逆魏大軍潰敗后涌入城內負隅頑抗,令長安城難以攻陷而已。

  哪料到,竟是多出了那么多!

  不過,雖然隨征的將士多了必然會加劇糧秣的損耗,但對戰事而言終究是好事。

  待張嶷將傳給魏延后,魏延亦隨即調整了部署。

  乃是將他們分為兩部各萬余人,一部隨著張嶷南下斷逆魏大軍后路不變,而劉忠則是長驅入左馮翊,將逆魏屯放的糧秣與輜重盡可能占了。

  不然,一旦左馮翊的逆魏守軍得悉大軍戰敗,趁機焚毀了邸閣與武庫等,會令大漢無有多余資財賞賜這些參戰的良家子。

  且盡早控制左馮翊還有一個好處:人口。

  關中自董卓及其余孽禍亂天常時便已然殘破了,人口異常稀疏。

  哪怕后來有魏武曹操從漢中、武都郡等地遷徙黎庶以實關中,仍無改地廣人稀的局面。

  后來,大漢據隴右,逆魏為了在關中屯田養戰,故而從冀州遷徙許多黎庶進入,令關中三輔稍微恢復了些許元氣;而如今逆魏在失了高平城后,便陸續將右扶風與京兆西部以及隴東的黎庶百姓皆遷徙在左馮翊安置。

  尤其是逆魏在將河東等郡劃入雍州后,任職雍州刺史的陳泰便以陳倉已失、京兆與左馮翊難免會遭到戰火波及,已然開始小規模的將黎庶遷徙望關東了。

  是故,對于人口稀少的大漢而言,能盡早控制左馮翊乃是上策。

  至于如此調度,會讓漢軍的兵力優勢不復,是否會成為決戰的不利因素嘛........

  魏延對此無有憂慮。

  一者,這些四郡良家子畢竟遺落朝廷之外的時日很久了,早就染上了類似于馬賊的作風,在沒有以軍法約束數年之前,是無法做到令行禁止的,亦無法與紀律嚴明的漢軍并肩作戰。相反,強行編入行伍,反而會引發混亂、將令難行等弊端。

  其次,則是基于人心的考慮。

  這些人剛臣服大漢不久、首次被朝廷征發作戰,不好將他們用在第一線,以免令他們覺得朝廷乃是將他們當成了消耗品、令他們再次對朝廷離心。

  最后,那便是魏延的自信了。

  魏延覺得無需他們,僅靠漢軍本部就能擊敗逆魏司馬懿十萬步騎了!

  原本招他們與戰,只不過是想讓他們給戰事勝負分明后錦上添花而已,而并非是雪中送炭、充當戰事的勝負手。

  而魏延必勝的倚仗,不止于來源于丞相與鄭璞的謀畫皆然,更因為兵法所云的知彼知己!

  然也!

  看似聲勢浩大、兵強馬壯的逆魏十萬步騎,在魏延眼中,不過是一群插標賣首的土雞瓦狗罷了!

  想破之,易如反掌!

  蓋因他知道,逆魏的十萬步騎的致命破綻所在。

  彼逆魏士氣與戰心尚存的兵馬,僅止于五萬余雒陽中軍,其余的雍涼各部在往昔的戰事中早就被漢軍擊破了膽氣、早就不堪一戰。

  若是有雒陽中軍在一線鏖戰,將雍涼各部裹挾在后并進,這種劣勢不會暴露出來。

  然而,一旦漢軍將逆魏的雒陽中軍皆牽制住了,再以一支精銳直插逆魏陣列的腹心,那么,這些雍涼各部將會驚慌失措、一潰千里!

  此亦是為何在司馬懿督兵趕來汧水河谷以后,魏延在第一時間盡起本部、以三萬五千兵馬的劣勢兵力前來迎戰的緣由。

  他要利用逆魏長驅而來、急于求戰的心思,誘使司馬懿將大部分雒陽中軍調撥來迎戰他、企圖先滅掉他。

  而如何剩下的雒陽中軍,則是吳班與姜維的職責。

  先前姜維分出八千士卒在渭水河谷南岸落營,其目的乃是讓司馬懿不得不留下一些兵力防備南岸,而姜維部的真正意圖,則是趁機趕到陳倉城與吳班部會合,一并出兵往汧水河谷壓去,與魏延部形成南北呼應。

  他們兩部合兵有兩萬五千將士,再加上在陽城的趙廣部五千騎兵,足以形成懸在魏軍頭頂之上的利刃。

  如此情況下,司馬懿自然會將剩余的雒陽中軍皆調撥來迎戰。

  畢竟,對魏軍而言,大漢留在關中的七萬步騎幾乎都出現在戰場之上了嘛,沒有必要繼續留下主力充當機動兵力了。

  反正,也不會有什么危險了!

  即使有,扼守營寨的雍涼兵馬亦足以應對了!

  事實上亦是如此。

  當司馬懿親自督領五萬大軍北上,與魏延部相遇于雍縣城池南三十里時,他便得到了留鎮在汧水河谷東岸的秦朗傳來聲稱漢軍步騎約莫三萬、從西側壓來的軍報。

  不過,秦朗還聲稱,自己已然督兵布防,二十日內定不會令漢軍突破防線北上支援魏延部,讓司馬懿放寬心,盡早將魏延部擊潰、奠定此番決戰勝局的基礎。

  且秦朗同樣抱著破釜沉舟之念。

  在漢軍來襲之際,竟還從本部分出了萬余將士趕去聽司馬懿調度,絲毫不顧念自身的安危,只求司馬懿能盡早破敵。

  司馬懿得報后,感慨萬千。

  無他,因為他知道秦朗為何如此決絕。

  東三郡錫縣堵水河谷的戰事,鄭璞以火攻大破魏征南將軍王昶的軍報他已經收到了。

  荊州的兵馬,已然無法將逆蜀丞相與疤璞牽制在東三軍了!

  亦是說,他最擔心的事情,來了........

  雖然荊州刺史胡質在軍報中聲稱,逆蜀疤璞與關興很反常的留在武當縣與編縣修繕防御工事,似是沒有進入關中支援的跡象。

  但他不信,亦不敢信。

  相反,他還覺得鄭璞與關興修繕防御工事的行為,乃是欲蓋彌彰。

  關中決戰干系到漢魏兩國的國運,逆蜀哪有不救援之理?

  在結合彼疤璞以奇謀策算著稱,令他覺得鄭璞與關興的不尋常乃是在迷惑胡質等人,實際上已然分兵給予逆蜀丞相,已然踏上進入關中救援的道路了!

  因而,他覺得時不我待!

  如若不能趕在逆蜀援兵進入關中之前,將魏延部擊敗或者擊退、取得戰場之上的先機優勢,那么,魏國在此番決戰中的最好結果乃是無功而返了。

而最壞的結果嘛  母庸贅言。

  帶著這種覺悟以及心焦,他刻不容緩的與魏延部在野外展開鏖戰。

  且還是不吝披甲親自至戰線百步鼓舞士氣、宣告不破敵誓不罷兵的決絕。

  然而,可惜了。

  戰況不會因為他個人的信念而發生變故。

  隨他而來的四萬雒陽中軍雖然戰力超群、且悍不畏死,其余被裹挾而戰的兩萬雍涼兵馬同樣奮發了勇烈,但卻無法撼動魏延部的戰線。

  兩軍鏖戰了五日,每一日都是從清晨戰到黃昏,各自都死傷了無數士卒,然而勝負的天平仍沒有發生傾斜。

  不過,不分伯仲的戰況,卻是令司馬懿心中的焦慮緩解了不少。

  并非是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抑或者是有了破敵之策;而是秦朗那邊也迎來了很激烈的交戰、彼此的傷亡同樣差不多。

  也就是說,此戰變成了一場人命的消耗戰。

  依照著如此情況發展下去,此戰會以雙方兩敗俱傷、彼此死傷過于巨大而各自罷兵。

  哪怕逆蜀丞相從東三郡趕來關中增援了,亦會因為兵力不足而無法攻打長安城、席卷關中了。

  而如此,就是讓魏國立在了不敗之地。

  拼士卒消耗嘛,人口稠密的魏國喜聞樂見,且會不勝而勝!

  當然了,在焦慮稍微緩解的同時,另一縷不安又慢慢的縈繞在了司馬懿的心頭上。

  以他之智,不難察覺漢軍的反常。

  以常理而言,地小民寡的逆蜀是不會陷入這種消耗戰的。

  為何此番彼等在戰事僵持的時候、勝負尚無法判定的時候,仍繼續與魏國拼消耗呢?

  莫非,彼有后手?!

  這個推斷,令司馬懿迅速將出兵以來的細節皆細數了一番。

  但卻沒有發現己軍有疏漏之處。

  因而,他唯有將緣由歸在了魏延的性情之上。

  魏國所有將率都對魏延的用兵風格不陌生,知道彼素來剛勐、崇尚一往無前。

  或許,乃是在逆蜀丞相尚未趕來關中之前,無人約束的他急于求成罷?

  畢竟,彼乃將率,一直戍守在外的將率,而并非居廟堂之上的公卿,不會有如廟堂公卿顧念全局的思慮。

  這種推斷,不止縈繞在司馬懿心中,同樣來自魏軍幕僚的諫言。

  所以,雙方全力以赴、皆不留余力的拼消耗仍在繼續著。

  所以,魏軍的結局就無法更改了。

  丞相與鄭璞對關中戰事的必勝把握,魏延預留奠定勝局的破敵之刃,一直藏匿在北地郡涇水河谷漆縣的的兩萬將士。

  這兩萬將士,除卻了王平本部四千人外,尚有昔日鄭璞、關興、句扶與柳隱等人歸來成都參與伐吳之戰時,留在關中的本部!

  而此時,句扶與柳隱在擊潰江東兵馬后,就已悄然趕回來了北地。

  大漢北伐各部,除卻如今歸姜維督領的虎步軍外,戰力當以王平督領的無當飛軍、句扶督領的板楯蠻為最。

  在沒有從丞相中軍分出來之前,就常常任蹈陣前鋒。

  是故,丞相與鄭璞在籌畫關中決戰時,同樣將他們當作了勝負手;以王平為督將,領他們充當奇兵,在魏延與吳班以及姜維將逆魏大軍牽制住時,一舉殺來奠定勝局。

  在謀畫之初,許多人都以為擔當此重任的將率,當以姜維最佳。

  就連王平本人都婉言做辭,聲稱軍中許多將率都比自身更勝任,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請丞相另擇主將,他甘愿為前驅。

  但鄭璞力薦之。

  且聲稱主將若是以姜維擔任,恐會導致功敗垂成!

  如此言論,令所有人皆詫異莫名。

  不管是以往的戰績還是個人將略推斷,姜維怎能居王平之后呢?

  但丞相對此深以為然。

  而姜維同樣力辭,附議鄭璞之斷。

  緣由,正是他這些年戰績太過于耀眼了,逆魏對他的防備必然不會松懈。

  若是他趕去漆縣督領這部決勝之軍,必然也會將逆魏斥候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亦會令逆魏發掘漢軍藏匿兵力在此了......

  屆時,莫說如期作為奇兵奠定勝局了,彼逆魏司馬懿能否發起關中決戰都在兩可之間。

  而以王平為督將,則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王平此些年幾乎都是隸屬于丞相的中軍,分出來以后亦不曾以主將身份督領過多部兵馬鏖戰的經歷,在逆魏的眼中,他僅是一個將略堪堪可用的將率。

  尤其是關東士人對邊陲之人、蠻夷部落抱有鄙夷觀念。

  最早作為隨著巴郡七姓夷王杜濩的扈從、識字不滿十的王平,在他們眼中只不過是一介莽夫,沖鋒陷陣之能有余,若作為督將則才能不足。

  無需多防備。

  不過,出于謹慎考慮,司馬懿在出兵之前還稍微防備了下。

  在留下戍守長安以及護衛大軍糧道的萬余戎兵中,他特地分出了三千兵馬趕赴谷口,歸以四千將士戍守涇水河谷的部將王頎節制,以防漢軍在隴東的兵馬南下侵擾。

  當然了,增加了三千兵馬的王頎,在漢軍面前仍是螳臂當車。

  當魏延、吳班以及姜維督兵與魏軍在右扶風鏖戰得如火如荼之時,王平部兩萬精銳與張嶷以及劉忠部的近三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只用了半日的時間便沖破了王頎的塞道,順利穿行過了涇水河谷。速度之快,連護大軍糧道的孫禮部都來不及聚攏兵馬阻攔,就被張嶷與劉忠兩部殺到了眼前。

  本部僅剩五千余淮南精銳的孫禮,兵力不集中且是倉促迎戰,徑直被漢軍席卷而過。

  成為了關中戰事首個居將軍號的將率。

  嗯,王頎沒有死。

  漢軍沖破阻攔、順利穿行涇水河谷后,便對他不屑一顧,徑直引兵南下了。

  猶如斬殺他以及俘虜他麾下將士不算戰功一樣。

  但王頎知道,漢軍之所以放棄攻滅他本部這樣唾手可得的戰功,乃是因為有更大的功績等他們——他們想趕在司馬懿得悉消息之前,以突如其來的奇襲將魏國主力一舉擊潰!

  因而,王頎目睹漢軍浩蕩南下的背影,在收攏殘軍歸去長安之時,亦不忘立即派遣出了十余波信使趕去汧水河谷給司馬懿示警。

  但可惜了。

  雖然這十余波信使乃是走不同道路西去的,但沒有一波能成功,都被徐質與張特督領的西涼鐵騎給半路截殺了!

  是的,西涼鐵騎。

  謀事數來謹慎、萬事求穩妥盡善的丞相,還將三千西涼鐵騎暫時劃給王平節制了。

  意圖,就是為了在漢軍順利穿行涇水河谷、往魏軍后方襲擊而去時,以西涼鐵騎作為前驅沿途截殺信使與斥候,讓司馬懿來不及防備。

  無獨有偶,被一舉擊滅的孫禮部,同樣沒有機會傳遞消息。

  至于坐鎮在長安城內的京兆尹張緝,則是有心無力。

  待他得悉漢軍從涇水河谷南下、王頎部被破、孫禮戰死之時,張嶷已然引兵馬趕到了長安城下落營了!

  不過,兩萬大軍的長驅,是無法長期掩蓋行蹤的。

  當王平部與西涼鐵騎踏上郿縣地界的時候,還是有斥候將軍情傳到了司馬懿與秦朗的手中。

  此要歸功于司馬懿對丞相與鄭璞的忌憚。

  當他知道東三郡戰事結束后,便擔憂丞相會引兵走褒斜谷入關中襲擊魏國大軍的糧道、斷了他的歸路;抑或者從綏陽小谷(馬尾河谷)橫插來陳倉救援。

  故而,他也派遣不少斥候監視著褒斜谷的兩個出口。

  但所謂失之毫厘、謬之千里。

  若是丞相引兵從褒斜谷出,他能有充足的時間做好迎戰的準備,蓋因秦嶺谷道崎區難行且逼仄,一支兵馬在穿行時必然會蔓延十余里,甚至是二十余里。漢軍即使出谷了,亦需要花費不少等待后續的兵馬聚攏,以及整理陣列等。

  但徑直從涇水河谷折道向西撲來的王平部與西涼鐵騎,則是沒有這種時間耽擱。

  待斥候將消息傳回來的時候,不管司馬懿與秦朗都沒有時間做部署了!

  畢竟,他們如今皆全力以赴與魏延部以及吳班、姜維部鏖戰中。

  若是倉促罷兵,或者抽調兵馬歸去迎戰王平,那必然會誘發將士們的驚恐,且會在抽調兵力的時候亦很容易被漢軍尋到破綻、一舉殺入。

  已然如火如荼的戰場,任何一個稍有常識的將率,都不敢倉促退兵或者分兵。

  除非,他想體驗一潰千里的滋味。

  但現今留給司馬懿與秦朗的選擇不多了。

  若不盡快脫戰或者分兵歸去迎戰,他們的后方同樣要面臨被漢軍長驅直入,進而演變成為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秦朗那邊,稍微好一些。

  他本就是依托著汧水河谷而迎戰的,占了一定的地利優勢,讓處于兵力劣勢的吳班與姜維以及趙廣部尚沒有強渡過汧水。

  是故,他在得悉消息后,第一時間讓人將自己的建議送給了司馬懿。

  他是想要壯士斷腕。

  趁著漢軍尚未形成包抄合圍之前,留下兩萬將士在汧水河谷斷后,自己則是帶領著其余兵馬趕去與司馬懿會合,逼退魏延部,然后折反歸長安。

  這也是最穩妥、最恰當的辦法。

  沒辦法,事已至此,魏軍已然沒有勝算了。

  哪怕魏軍如愿抽調出兵力,抵御住了漢軍從郿縣趕來的襲擊,亦會陷入糧道被斷、歸路被斷的軍心動蕩中,而長安那邊亦沒有兵馬可支援打通糧道,因而他們的敗北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唯有壯士斷腕!

  唯有兩害相權取其輕!

  以數萬兵馬的性命作為代價,才能讓大軍得以歸去,才能確保魏國仍能有兵力戍守關中、堅守長安不失。

  然而,司馬懿覺得此策不可行。

  因為如今的他,終于知道為何漢軍一直與魏國拼消耗了。

  亦知道,斥候將漢軍從郿縣殺來的消息傳到他手中之時,這支奇兵同樣也將趕到戰場的消息,傳到了魏延軍中。

  亦是說,秦朗引兵來與他會合了,亦不能逼退魏延部、順利罷兵歸去的。

  甚至魏延部已然在做追擊部署,以及傳令給郿縣的漢軍做好提防魏軍突圍的準備了。

  試問,倉促罷兵、人心惶惶的魏軍,在鑿穿了魏延部后,還有余力再次沖破郿縣漢軍的攔截歸去長安嗎?

  司馬懿不報有希望。

  且退一步而言,秦朗留下兩萬將士斷后,能擋住吳班與姜維以及趙廣部的追擊嗎?

  或許,彼等看到秦朗引兵離去之時,就會全軍壓上,只需步卒便可將魏國的斷后之軍牽制住,讓趙廣部的騎兵得以分身追擊了!

  到時候,魏軍同樣會被追上。

  而若是分出虎豹騎遏制趙廣部的追擊,則是會陷入沒有騎兵沖破漢軍攔截的困境,同樣難逃大軍潰敗的命運。

  如此,何必多此一舉呢?

  所以,本就抱著“功弗成、當死國”之念而來的他,此時心中也有了明悟。

  他要親自斷后!

  唯有以他如今督領的兵馬盡數留下來斷后,才能為秦朗那邊爭取到一縷歸去的希望。

  因為他乃魏國碩果僅存的輔政老臣,是雍涼都督!

  只要他不退,魏軍將士就不會覺得敗局已定,不會軍心動蕩到無法御敵;只要他仍在死力鏖戰,漢軍就不會覺得魏軍有斷尾求生的念頭,進而不浪費兵力攔截魏國的突圍。

  更深一層緣由,則是出兵之前,他就知道天子曹叡對他心有芥蒂、不復毫無保留的信任他了!

  如今兵敗了,而他回去了,只不過迎來袞袞諸公與天下士庶的口伐筆誅,迎來天子曹叡授意他人的攻訐與清算而已。

  名門望族出身,三朝老臣,已然六旬有余,何必吝嗇一死而自取其辱!

  何必成為第二個被羞辱至死的于禁!

  罷了,罷了,無需吝一死。

  就此戰死沙場、以身殉國,給自身留一個評價尚可的身后名,給門楣添一縷美譽,給子孫宗族留一條保全之道。

  如此,此生亦不復有恨矣!

  帶著這樣決絕之心,他如往日一般強攻著魏延部,以此來掩蓋分出了兩萬雒陽中軍直接趕去迎戰從郿縣趕來的王平部,然后以雍涼都督的名義、天子曹叡授予的假黃鉞之信,下死令讓秦朗部立即率兵往長安而歸。

  為了讓秦朗奉令,他還特地作了一封書信傳來。

  信中細細分析了秦朗壯士斷腕之計不可行的緣由,以及自身不得不留下斷后的無奈,隨后以魏國舉國之兵皆在關中,若是不能趁著漢軍沒有形成合圍之前突圍歸去一些,到時候莫說長安不可守、關中不復存了,就連漢軍長驅入河東與進軍雒陽,魏國都沒有兵力可抵御了!

  他身為雍涼都督,敗局已定了,乃是在責難逃,死亦不足惜。

  但他希望,能以自身的一死,為秦朗爭取歸去的時間,讓魏國能保存下仍可戍守的兵力。

  因而,他讓秦朗務必要以國事為重。

  若是秦朗能順利歸去長安,為魏國守住關中,那么,便是他身死亦無憾矣!

  可想而知,秦朗得書信后的心情。

  且司馬懿都如此推心置腹了,都以國之安危勸喻了,他亦不敢讓其死不瞑目.......

  當即,在白晝鏖戰罷后,他便趁著夜色的掩蓋,盡棄輜重糧秣、盡起全軍往長安方向突圍歸去。

  司馬懿的決絕、秦朗的雷厲風行,確實讓漢軍有些猝不及防。

  如魏延部在與司馬懿部鏖戰了半日后,才陡然發現司馬懿部的兵力明顯少了很多,亦無法迅速擊潰司馬懿部,及時引兵前去追擊那脫離戰場的兩萬雒陽中軍了。

  吳班與姜維部這邊亦然。

  白晝戰罷、收兵歸來休整的他們,并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秦朗部竟然趁著夜色遁走了。一直待到夜半時分,夜哨斥候探析到了消息,他們才急忙鳴鼓聚兵,整軍前去追擊。

  自然,他們也無法追得上。

  趙廣部亦不能。

  蓋因秦朗乃是讓虎豹騎吊在后面,死死遏制住了趙廣部的追擊。

  而已經離開郿縣地界,即將踏入雍縣地界的王平部以及西涼鐵騎,當頭便撞上了從司馬懿部分出來的兩萬雒陽中軍。

  雙方不多言,直接狹路相逢勇者勝。

  舍生忘死、寸步不讓的雙方,鏖戰了一個時辰都沒有分出勝負。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秦朗部趕到了。

  王平與句扶等人見狀,亦不敢再過多糾纏,直接收攏兵卒結陣自守,坐等魏延部或者吳班與姜維那邊趕到。蓋因他們都知道,既然有將近六萬魏軍出現在此地了,魏延等人必然也會銜尾追擊在后。

  且在巨大的兵力優勢面前,在野外遭遇戰中,他們即使想攔截亦是有心無力。

  兵法有云“歸師勿掩”嘛。

  先保存自身,待后繼漢軍趕到,再合力追擊也是一樣的。

  畢竟,在他們的身后,還有張嶷部與劉忠部呢!

  這些魏軍穿過他們又能怎樣?

  同樣進不了長安!

  并不知情的秦朗部,同樣沒有與漢軍糾纏的念頭。

  見王平部已然結陣自守、不復死力攔截道路后,便帶著兵馬急行而過。

  但不可免,他行軍的速度被拖延了。

  從司馬懿部分出的兩萬雒陽中軍,只能牽制住王平部,卻無法遏制西涼鐵騎吊在秦朗部后面,不斷侵擾。

  一直待到在后面的虎豹騎趕到時,秦朗部的行軍速度才快了幾分。

  然而,這么一耽擱,便讓秦朗無法進入長安了。

  當他趕到京兆長安城下,發現張嶷部早就落營以待時,便忍不住昂天長嘆。

  誠然,以他督領的兵馬與將士的戰力,沖破張嶷部綽綽有余。

  但他沖破張嶷部所花費的時間,也足以讓在后方的王平部與吳班以及姜維部趕到了!

  到時候,即使守備長安城的張緝打開城門讓他們進入,亦會被漢軍掩殺在后,順勢奪了城門,讓長安城頃刻易主!

  關中,不復為我魏國所有矣.......

  他心中悲嘆著。

  帶著無法進入長安的覺悟,引兵繞開了長安城,從武關道往南陽去了。

  是的,往南陽郡而去,并非是進入左馮翊或者走潼關入弘農郡。

  緣由是原本戍守在涇水河谷谷口的王頎部,收攏了敗卒后,抱著將功補過之心,也趕來了長安城外落營,以防漢軍進攻長安。

  待秦朗趕到,他便將漢軍還有萬余兵馬往左馮翊而去的消息告知了。

  亦促成了秦朗做出走武關的決定。

  連續的變故委實太多了,他早就焦頭爛額。

  且他也知道,自身無法在三股追兵在后的情況下,還能沖破進入左馮翊萬余漢軍的攔截......

  如司馬懿所言,他唯有大局為重。

  他不能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令魏國陷入無兵可戰的困境。

  因而,他唯有放棄戍守關中這種不切實際的希望了。

  當王平引兵趕到長安城下時,秦朗早就進入了武關道,一時間,他與張嶷等人都無法抉擇是繼續追擊秦朗部,還是反身歸去圍殺司馬懿部了。

  若追,自然是空忙一次。

  但若是不追,卻有擔心秦朗往武關是虛,迂回趕去左馮翊才是實。

  索性,他們暫時讓士卒們休整、緩解一路鏖戰與奔波的疲憊,待追擊秦朗部的漢軍趕到了再做計議。

  后續督兵趕來的將率,乃是姜維。

  因為吳班年紀已然很大了,難為這種夜半追擊之事。

  不過,姜維的官職同樣可以做出決策。

  他斷定秦朗必然不會復入左馮翊,但仍然分出了句扶部、趙廣部以及閻宇部趕去左馮翊,前去支援劉忠部。

  因為戰事至此已然沒有懸念了!

  理應分兵將左馮翊控制住,避免逆魏的守備兵馬遷徙人口,且還要盡量搶占關中與河東的渡口等,將關中盡早納入囊中。

  而柳隱部則是趕去武關。

  不是追擊,而是在武關道上尋一個可落營的地點戍守,為日后攻打武關做準備,以及防備魏軍或會復殺入關中。

  雖然這種可能性不大,但有備無患罷。

  王平部乃是留在了長安城下,與張嶷一并困城。

  他的本部則是稍作休整,隨后便沿路返回,打算與魏延部將司馬懿包抄,滅了!

  過,他還尚未趕到時,捷報便傳來了。

  當魏延得悉司馬懿竟然在他眼皮底下分出了兵馬后,頓時覺得羞惱難當,當即便不顧幕僚的勸說,親自持刃帶著部曲殺入了魏軍陣內。

  他不是魯莽。

  而是勝券在握,是想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們奮勇,盡早將此處的戰事結束好趕去收復舊都。

  近十日來,司馬懿以六萬兵馬與他鏖戰,亦只不過是戰成了勢均力敵,而今他分出了兩萬雒陽中軍,尚能抵御漢軍的勇銳嗎?

  在兵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他魏延竟連必勝的把握都沒有?

  荒謬!

  事實上亦如此。

  在他身先士卒后,魏軍也迎來了節節敗退,戰線緩慢但卻穩定的往司馬懿大纛所在逼近。

  因為魏軍的士卒也發現了,他們的大都督將兵力調撥走了,因而也迎來了士氣低落。

  就連司馬懿自身都沒有什么戰意了。

  對于他而言,他也沒有繼續堅持的理由。

  算算時間,他分出的兵馬已然與從郿縣趕來的漢軍遭遇廝殺,亦是讓秦朗部能順利沖破漢軍的包抄戰術歸去了長安。

  事已然,又自知必死,又何必多做掙扎呢?

  因而,他也沒有刻意的收攏士卒、激勵他們死力鏖戰,更沒有在漢軍旌旗越來越近時讓部曲護衛逃亡。

  甚至,他都不愿意再關注戰場了。

  只是微微昂著頭,默默的看著繡著“魏”字的旌旗,眼神中不悲不喜,更沒有什么不甘或者憤慨。

  是啊,他應該憤慨的。

  從繼任雍涼都督開始,他一直嘔心瀝血、盡忠職守,但最終卻是迎來了天子的猜忌與朝野的質疑,還要落個兵敗身死的身后名。

  所有人都忽略了一點——

  被逆蜀所敗的,并非止于他一人!

  如先前的曹真,尚有無數為魏國開疆辟土、立下赫赫戰功的宿將,但兵敗的罵名最終卻是令他一人擔之!

  時也,亦命也。

唉,悠悠蒼天,何故苛我  司馬懿昂頭看著暮秋時節異常晴朗的蒼穹,看著白云蒼狗的變化無常,心中悄然嘆息了一聲,亦緩緩的耷拉下了眼簾。

  約莫小半個時辰后,戰事結束。

  魏雍涼都督司馬懿臨陣身死,麾下將士或死或降、全軍覆沒。

  而斬將奪旗后的魏延,只留下副將督促士卒收攏降卒與打掃戰場,不顧疲憊親自帶著萬余士卒趕來長安城下。

  隨他而來的,還有沒有參與追擊的、垂垂老矣的吳班。

  “我雖老邁,亦能任舊都城墻之上的執旌郎!”

  他是如此對魏延說的,帶著滿臉的亢奮與滿目的激動莫名。

  對此,魏延暢懷大笑。

  就是笑著笑著,便徒然覺得眼鼻有些發酸。

  北伐了那么多年,大漢諸多老臣中,有機會進入長安舊都、看著大漢旌旗飄楊的人,已寥寥無幾矣.......

  待他們趕到了長安城下,姜維便引兵去左馮翊主事了。

  因為長安城易主已無有懸念。

  先前魏國在關中的戎兵約莫十一萬,司馬懿引了十萬趕去決戰,再扣除護糧道與增援涇水河谷谷口的兵力,長安城內僅有一千戎卒與三千郡兵戍守。

  雖說,有高厚皆七丈的城墻作為庇護,且糧秣輜重皆充足,以這些兵力戍守城池數個月不在話下,甚至一年都未必被攻陷。

  但這一切的前提,需建立在外有援軍的情況下。

  當秦朗引兵臨城而不入、司馬懿尸首與大纛被漢軍送來長安城下招降時,城內將士皆不復有負隅頑抗之心。

  無他。

  他們都知道,不管他們堅守多久魏國都不會有援兵來了。

  只不過,長安守備、領京兆太守的張緝不降。

  因為他先父張既乃是魏國名臣、備受魏武與魏文厚恩,更因為他的女兒已經定下了親事,將要成為魏國的齊王妃。

  曹叡收養的宗室子有二,分別乃齊王曹芳與秦王曹詢。

  雖然曹芳的年紀比曹詢小了一歲,但更受天子的喜愛,尤其是曹詢身體不佳、常年疾病不斷,因而魏國上下都知道曹芳才是魏國的第三位帝王。

  于公于私,他都沒有投降的理由。

  因而他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覺得大勢已去的郡兵,在漢軍的招降下打開了城門,令他求仁得仁。

  至此,大漢復舊都!

  除了潼關與武關之外,全據關中!

  捷報傳回蜀地時,丞相剛踏入成都的地界,正在天子的陪伴下往先帝惠陵而去。

  得悉丞相歸來的天子劉禪,出百里迎接。

  他對丞相歸來很訝然。

  因為他知道丞相為還于舊都付出了多少心血,所以弗能理解,為何丞相不進入關中、登上長安的城墻呢?

  對于他的疑惑,丞相只是笑了笑。

  有些事情不必說透。

  對于丞相而言,有魏延等人進入長安,就足以告慰所有失志興復漢室的老臣了;而兌現當初在先帝崩殂時許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承諾,他不能假他人來謁惠陵。就如在《出師表》中所言的“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一樣,他想親自前來告訴先帝一聲,他不負托孤之重......

  始于托孤,終于還舊都。

  善始而克終,此生才是不復有憾。

  丞相沒有給天子講述緣由,只是一味的交代著后事。

  如還于舊都后,大漢務必要休養生息,讓飽受征伐之苦的將士休整的機會、讓民生慢慢恢復;比如在他之后,大漢的兵權當如何劃分、執掌中樞的人選以誰更好;還有細細叮囑天子如何做一個明君,等等。

  此外,還叮囑了留在蜀地的蔣琬等人以及抽空見了趕來的妻兒。

  待到關中捷報傳來,苦苦等候的他也終于可以往惠陵而去了。

  先帝的惠陵規模很小,前來拜謁的士庶乘車騎馬至三百步都不算大不敬,但這短短的三百步,亦令早就行走不便的丞相走得很艱難。

  前一百步的夯土路,在天子劉禪的攙扶下,拄著杖的丞相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待踏上了石路,百步之內丞相不得不停下休息了好幾次。

  此時,天子終于忍不住。

  揮手將身后侍從護衛皆遣開后,便在丞相面前矮下了身子。

  出聲道,“我負相父過去吧。”

  丞相微愕,旋即,含笑搖頭回絕,“不可。陛下乃天子,豈能負老臣哉。”

  “先帝曾謂我,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天子劉禪沒有直身,繼續勸說道,“今我于先帝陵前負相父而行,乃尊先帝之言也,有何不可?”

  聞言,丞相輕笑出聲。

  好一會兒,才輕輕頷首,“好。”

  早就瘦削的丞相很輕,百步的距離也很短,正值壯年的天子很快就到了封土陵碑前。

  輕輕放下丞相,天子后退一步給先帝陵碑行了一禮后,才對丞相說道,“相父,我在不遠處候著,若相父有事,揮手召我。”

  言罷,便返身而去,很體貼的讓丞相獨處。

  丞相沒有言語,只是看著他遠去背影的目光很是欣慰。

  直身,棄杖,整理衣冠,很艱難的很恭敬的給先帝行禮罷,丞相緩緩坐在了陵碑前,默默的看著“漢昭烈皇帝之陵”字文。

  來之前,有許多話語想說,到了以后,一時之間卻不知道從何說起。

  沙....沙沙......

  秋風緩緩拂過翠綠的松柏,帶著其他樹木的落葉飄零,斑駁了落在陵碑前的陽光,亦迷離了丞相的視線。

  恍忽中,陵碑前的光影勾勒了一群人的宴席。

  猶如昔日赤壁之戰后,劉章遣法正與孟達來荊南公安請援,先帝臨入蜀前的宴會。

  關侯,張飛,趙云,龐統,馬良,法正,糜竺,簡雍等人皆在座,帶著未來可期的熱枕,杯觥交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還是陳到在門外戍衛著,還是黃忠、魏延與霍峻等人在軍營內約束士卒,各司其職。

  秋風輕輕的吹著,繼續搖曳著陽光與樹影。

  丞相的目光依舊迷離著,讓笑意慢慢爬上了嘴角,也讓一縷灰敗之色隱晦的爬上了臉龐。

  方才艱難行走而呼吸急促已然緩和了,但卻變成了無力且氣少。

  不知過了多久。

  眼簾變得越來越重的丞相,頭也在慢慢下垂著,嘴角笑意依舊不減,呼吸卻是慢慢變得幾不可聞。

  驟然間,風止住了。

  陵碑前的光影陡然被定格。

  丞相亦勐然睜大了眼睛,微微昂起了頭。

  他看到了,在那光影迷離的席位中,原本雄壯俊朗的趙云勐然間變成了在漢中病榻上年邁衰老的模樣,依稀中還是在喃喃著“北伐功未竟,先帝愿未全,一切丞相勞之”的話語。

  亦讓丞相的呼吸變得急促了起來。

對了對了  只顧著追憶,卻是忘了告訴先帝了!

  勐然醒悟的丞相,將目光落在了陵碑上,努力在急促的呼吸中發出話語。

  “陛,陛下....”

  “臣....”

  “臣....不負....托孤....”

  “托孤之重。”

  話落,丞相眼中閃過一縷如釋重負,頭也沉沉的耷拉了下去。

  此時,秋風再起,先帝陵碑前的光影再度斑駁,那場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宴席依稀再次出現。

  唯有的不同,是先帝身側還多了一席位。

  在座的那人豐神俊朗,峨冠博帶白衣如雪,正將琴擱置在膝上撥弦而歌。

無線電子書    蜀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