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這種片子,不需要本土化改編的話,那拍起來就要簡單的多了。
相比起其他的電影,李易倒是更喜歡這種親情題材的。
這部電影或許算不上是經典之作,但是卻的確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類的作品。
這種電影,或許很難有太高的票房,但是這種電影,催淚指數卻絕對不低。
對于電影的理解,每個導演,在不同的階段都是不同的。
李易有那么一段時間,也想過,是否通過電影來達到一些目的,但是現在他卻一點這種想法都沒有。
電影或許有那樣的特定的附帶功能,但是這類的課題太大太復雜了,有時候你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是往往卻有可能適得其反。
《默默無聞》的男主角,最終李易篩選了之后,選擇了迪恩影業推薦的,好萊塢影帝,莫里·達倫。
主要的原因是在于,莫里·達倫自己就是一名父親,而且不同于很多好萊塢演員那般,私生活混亂,這算是一個名聲比較好的好萊塢影帝了。
當然,或許有人會說,演戲和演員的私人問題,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關聯吧?
但是在李易看來卻還是有一定的關聯的。
至少,《默默無聞》里面的男主角,你不能請一個劣跡斑斑的,私生活混亂的男演員來演吧?
那樣很容易就會出戲,不是說你演的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觀眾會天然的覺得違和。
其實從這方面來說,找個不知名的演員,或許會更好一些。
再一個是莫里·達倫自己也是一位父親,而且是很疼愛孩子的父親。
老美這邊,你說親情淡薄,真的不是隨便亂說的,至少在好萊塢,這類的狗屁倒灶的事情,真的不要太多。
而一位好父親來演《默默無聞》里面的父親的角色,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因為,可以讓演員發揮的更好更穩定。
當然,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選擇莫里·達倫,可以說直接能夠買一送一,因為莫里達倫的兒子,今年也才四歲。
所以征求了莫里·達倫的同意之后,他們父子倆將會一起出演這部影片。
這可以說能夠省掉很多的麻煩,畢竟,如果不是真的父子的話,肯定還需要去培養感情。
莫里·達倫在簽約之后,因為影片里面的父親,約翰是一名窗戶清潔工。
所以,莫里·達倫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窗戶清潔工這個工作。
不得不說,老美這邊的工種是真的分的非常細。
比如窗戶清潔工,在國內你很難想象有人是專門做這個的。
老美這邊也挺有意思的,因為人工費用太高,所以逼得很多家庭的男人,都特么的快成為全能選手了,什么修屋頂啊之類的,他們很多家庭的人自己都能做。
言歸正傳。
《默默無聞》畢竟不是什么大制作,所以,籌備的時間并不長,最關鍵的演員選好之后,電影很快就能開拍。
莫里是個很幽默的人,只是李易完全沒想到的是,他在體驗窗戶清潔工的過程之中,居然喜歡上了這個工作。
按照他的話說:“這很有趣,我們很多時候,如果一直盯著人看,會讓人覺得非常的不適,但是當你成為窗戶清潔工,在擦拭玻璃的時候,隔著透明的玻璃,卻可以光明正大地看著玻璃窗內的一切,那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體驗。”
李易對于莫里的這種奇葩的愛好,老實說他有點GET不到他的爽點。
原版的《默默無聞》約翰作為一個窗戶清潔工,是否有什么別的寓意,李易并沒有深究。
但是聽到莫里的話,李易反倒是忍不住多想了一想。
電影很快地準備開拍。
第一個鏡頭其實很簡單,就是介紹約翰的職業,他的工作!
“莫里,是時候展示伱的新學到的技能了!”李易笑著對一副窗戶清潔工打扮的莫里·達倫。
“當然,你會滿意的!”莫里自信地道。
這個鏡頭沒什么特別的,主要就是約翰認真地擦玻璃,穿插一些,透過玻璃看到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的畫面。
這種鏡頭對于莫里這樣的影帝級別的老演員也好,對于劇組的攝影師也罷,都是最簡答不過的鏡頭了。
作為電影的第一個開場鏡頭,自然是很合適的。
好萊塢同樣的也會講究一個開門紅。
這大概是天下大同的吧。
其實《默默無聞》里面的父親約翰,他和很多父親很像,但是卻又不像。
很像的是,都愛著自己的孩子,不像的是,他很平靜,一直在隱忍著克制著,他幾乎不對孩子發脾氣,也很少落淚,這和他的童年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這種表現的方式,可以說是異于常人的。
但是李易卻很喜歡這種方式,他的悲傷,他的不舍,他的絕望,并沒有通過哭泣,或者歇斯底里來表達,而是那一雙眼睛!
電影的前面半段,拍攝進行的很順利。
因為,約翰的情緒并沒有太大的起伏,電影更多的是通過某一瞬間,某一句話,某一件事來觸動約翰的情緒。
如何讓這種情緒,表達出來,這是關鍵。
第一個轉折點,也是父親約翰最糾結的點,在社會福利機構。
可以說,也是從這里,他開始改變了最初的想法。
他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他不愿兒子知道被母親拋棄、父親死亡、自己被領養的殘酷事實,只愿兒子能有一個普通溫馨的家。
他甚至不希望兒子知道死亡的意義,因為他覺得孩子還太小了,這對于他太殘忍了。
這一場戲,也是很關鍵的一場戲,影片里面,約翰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情緒波動大的戲。
“《默默無聞》第三十二場,第一鏡,第一次,A!”
伴隨著打板聲落下,這一場關鍵的戲正式開演。
李易坐在監視器前看著。
這一場戲是社會福利機構給予約翰這樣的命不久的家長的一份如何告訴孩子死亡的意義的手冊。
約翰翻來覆去地看。
這一場戲,李易并沒有告訴莫里怎么去演,他想看看是否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莫里開始了他的表演。
他放下了那一本手冊,長吐出一口氣。
他搖了搖頭對著兩個領養機構的工作人員。
“我不想讓他......去理解死亡!”他一邊說一邊搖頭。
“還,還不到時候!”
“他,他還太小了!”說到這里,他的目光有些閃爍,有些猶豫不定。
“他會想還會一次,在他的新家,他周圍一切......”他抿了抿嘴。
“然后他會想,他也會死,我是說,這會是怎樣的童年?”
這個時候,領養機構的人說:“約翰,每個人的記憶是不同的,現在或許不用,但將來需要!他的新父母也需要!”
另外一個年輕的機構的女孩也說道:“他可能有一段時間,每天都會想你,他需要一些東西來開始,具體的,真實的......可以聯系,并且建立起來。”
莫里的情緒突然變得燥了起來:“建立?是手冊上寫的,還是你剛考過?”
“蕭娜說的沒錯,現在或許不需要,但是將來需要,特別是他十八歲的時候,到時候他有權利知道他的親生父母是誰!”
莫里的語氣也開始變了,變得有些咄咄逼人。
帶著些許的諷刺:“他非得知道他是被領養的嗎?我們會為他找到一個家,這將是他的家人,唯一的家人,他甚至不必記得他的父母是多么的無能,他的媽媽遺棄他,然后他爸爸死掉,我是說,那一定會讓他難過死!”
“CUT!莫里,你來看一下!”李易喊停了這次的拍攝,讓莫里自己過來看一遍回放。
“你覺得怎么樣?”李易問道。
莫里搖了搖頭問道:“你是導演,你說了算!”
“說說你的想法,為什么那么演。”李易笑著道。
“領養機構的程序和手冊,告訴他,他需要給孩子留下時間囊,告訴孩子什么是死亡,這對于一個父親來說,太難了!
他不理解,或者說,我覺得,雖然此時此刻,他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他還沒有到最后的時刻。
他愛自己的兒子,所以,他才會覺得這對兒子是一件特別殘酷的事情,他希望孩子有一個全新的家,而他的親生父母的存在,會讓他在新的家庭里,同樣的無法開心起來。
我認為,他其實心里是知道遲早要面對這一切,但是他希望,或者說,他試圖說服自己,欺騙自己,還不是時候!”莫里說道。
李易點了點頭,他覺得,莫里的理解和自己相差無幾。
不過他還是道:“你剛才演的層次感太分明了,或者說情緒波動,起伏太大了,約翰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他并不是一個善于表達的人,除非是他在乎的人,他的兒子,這一場戲,是促使他不得不去考慮是否告訴兒子這一切,他的內心必然是糾結的。
他認為自己和拋棄孩子的妻子的存在,對孩子的成長并不是好的。
他說這些話,與其說是想要說服領養機構的人,倒不如說,他其實只是想要說服自己!他并沒有真正地接受,自己即將離開兒子的事實!”
莫里沉默了片刻道:“我明白了,我想再試一遍!”
其實,這場戲,李易的要求,并不是說一定要和原版的一樣,但是他卻需要看到的是約翰作為一個即將離開兒子,即將永遠離開兒子的父親的那種糾結,和無助!
這其實是迫使他認清自己的現狀的戲!
在這之前,他雖然也開始為兒子準備尋找一個合適的家,但是他其實并沒有那么急,因為他還有時間。
可是當看到“死亡”,讓他不得不清醒,他的時間不多了。
他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再去考慮這些問題,可是他卻又必須,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
因為,蕭娜說的沒錯,兒子現在不需要,但是不代表將來不需要。
說起來很多,但是表演的時候,卻時間并不長,甚至可能只是個語氣,一個語調的上升,或者一滴在眼眶之中打滾的淚滴,亦或者是一個細微的動作,等等。
他希望看到的就是這些。
《默默無聞》雖然沒有歇斯底里,沒有撕心裂肺,一切都如一條蜿蜒的小河靜靜流淌悲傷、無力卻又充滿不屈的力量。
但是卻是有層次感的,只不過,這個層次感,是放大到整部影片的。
所以,他才會覺得莫里的剛剛的表演,有些“過”。
李易希望的是電影在父親約翰去見每個領養家庭的時候,心境都會出現遞進的變化。
從去見第一個家庭,他知道,這個家庭雖然條件很好,但是這對夫婦,并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他們希望可以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哪怕孩子可能未必希望。
或者說,最初的時候,他其實是滿懷期望的,認為他自己的離去,對孩子或許是新生。
可是那一刻,他失望了,因為他突然發現,一切并不會像自己理想當中的那么美好。
所以,他開始急躁了。
他的矛盾在于,對兒子,他希望麥克能忘了爸爸,在新的環境里健康平安!
可是同時又希望他能記得爸爸,曾經努力勇敢活著的模樣。
這種糾結,是遞進的。
電影開始的拍攝很輕松,可是漸漸地就開始變得沉重起來。
而同樣的,這也是父子倆,互相了解的遞進的一個過程。
到了他見了最后一對夫婦之后,他在餐廳里面和蕭娜說的那一番話,這是最后的遞進。
因為最后的這一對夫婦,讓他徹底地清醒,同時他也漸漸地知道,兒子雖然才三歲,但是他并非什么都不懂。
甚至他的小腦袋里,已經開始懂得了一切。
這讓他心疼無比,可是卻無可奈何。
所以,他必須做出選擇!
李易自己最喜歡的戲,是父子倆同步的戲。
說實話拍著拍著,李易自己就有些自閉了。
因為,越是拍下去,他越是能夠感受到這其中的絕望。
電影的鏡頭有限,所以其實每個鏡頭都是有寓意的。
從過馬路需要父親提醒到后面孩子主動按鈴,從打著傘低頭跟在父親身旁到牽引父親走過街道,孩子也在默默成長,小心翼翼的為父親接上一杯水,輕輕的為父親蓋上比自己還長的毛毯…父親為孩子周密打算讓人心酸,孩子默默照顧父親更讓人心疼。這些鏡頭都是在表達即使父親什么也不說,孩子也感受到父親即將離去。
他自己也在心里暗暗感嘆,如果世間沒有無可奈何的分離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