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六感》的點映場次的增加。
第一輪的線下問卷調查也新鮮出爐。
根據迪恩影業收回來的問卷調查,一共發出去三千份問卷,其中A評分的占據48,A評分占據40。
綜合評價達到A級。
關鍵是,網絡上第一批看了點映場的影迷的評價非常之好。
“驚悚片中少有的溫情之作!”
“結局讓人驚艷,卻又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只有溫情和思考沒有絕望,看完以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也是因為感動。”
“最初以為是驚悚,可是看完之后,卻忍不住想哭!”
“中間有幾下還是看得我頭皮發麻,但導演明沒有刻意去擴大這種恐怖,而是有好好講一個故事。劇本很有想象力,結構嚴謹精巧!厲害!”
“在一次次做好被驚嚇心理建設時,導演并沒有放大效果,甚至耍起遮眼法讓觀眾沒有意識到鬼魂在身邊飄蕩。如小男孩口中所說,有時候鬼魂沒意識到自己死亡并且多數心愿未了。作為人鬼殊途唯一溝通橋梁,小男孩收起恐懼…”
“接近結局的透析劇情,這樣的手法很驚艷,充滿感動的電影。”
“或許反轉的電影有很多,但是能讓人覺得原來如此的反轉電影,真的不多!”
“反轉的魅力不是所有電影都是做的出來!”
“前面的古怪和疑惑,在最后一刻全部揭曉!”
“深入內心的恐怖,出人意料的結局。”
“最后得一分鐘,化腐朽為神奇。你會因劇情的完美興奮得笑出來,你會為結局的殘忍震撼得哭出來。”
相關媒體也非常給面子,或者說,對于這樣一部電影,本身不差的電影,再加上有迪恩影業這樣的巨頭,做公關,所以,媒體對《第六感》也同樣的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第六感》——你執念愛著的那個人,即使離去,也一樣執念的愛著你,無聲無息。”——《洛杉磯時報》
“難得的溫晴驚悚佳片,結局的大反轉令人汗毛直立,創意很好,驚悚之余還有溫情。”——《好萊塢報道》
“每個孤獨的靈魂都渴望傾聽、釋懷和救贖。人們有時候以為失去什么,其實沒有,只是被換了個地方。你治愈我的恐懼,我治愈你的憂傷。看似我在拯救你,實際你在解脫我。這是一個雙向救贖的故事,也是一個雙向詭計的故事…”——《銀幕》
“耐心地講述故事,并不濫用揮霍驚悚,最后的結局耐人尋味!”——《電影觀察》
八十六家媒體的綜合評分高達85分!
而影評人方面,《第六感》似乎非常符合老牌影評人們的胃口。
迪恩影業會對影評人和媒體做公關,但是不可能那么全面。
可是這一次,影評人們卻幾乎一水地叫好。
著名老牌影評人羅伯特·畢格羅在個人專欄上專門為《第六感》撰寫了影評。
“也許在cult片的熏陶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個正視淋漓鮮血的勇士,腎上腺素會為應聲散落的殘肢飆升,荷爾蒙在機車的對撞中嗨到天上,跟著導演做信馬由韁的位移,在肆意揮灑的剪輯和震撼的音效里來一次酣暢的情緒大爆炸,可以喊可以罵,想有多隨意就有多隨意,想有多瀟灑就有多瀟灑。但是在李這里,你必須有所收斂,你必須坐穩了坐直了,因為柯爾說“Iseedeadpeople”,如果一個九歲的小男孩說他能看見死人,你會相信嗎?你會說他是怪胎嗎?心理醫生麥克會相信,柯爾的媽媽不會說他是怪胎。也許這就是《第六感》讓人喜歡的原因吧。
我可以說這部影片值得一個奧斯卡獎杯!
恐怖和驚悚自是本片的亮點,不同于那些賣弄血漿和無休止地尖叫來醞釀恐怖氣氛的蹩腳恐怖片,來自華國的李,用《第六感》告訴導演們,驚悚片也無需夸張的暴力和血腥,絲絲入扣的情節和冷靜克制的的鏡頭語言足以深入人心。
亡靈帶著空洞而絕望的眼神四處游走,放滿神像的紅色帳篷閃爍著冰涼的幽光,淚眼婆娑的男孩躲在角落里瑟瑟發抖,呼出來的白色空氣清晰可辨…
仿佛每一幀影像都在冰點以下的溫度中冷藏著,導演異常冷靜地講著故事,不用渲染,不用刻意煽情,跟著鏡頭走,結局之處,感動尚未走遠,驚駭又突襲而至,讓人冒汗,也讓人脊背發寒。
還記得當年的令人驚艷無比的《楚門的世界》嗎?李的作品向來以顛覆性的故事結局讓人叫絕,但他掌控故事節奏的純熟和精到以及對人物情感細膩又動人的捕捉也是不可忽視的。
雖然電影是按照時間順序推進,其懸疑程度卻絲毫不減,從一開始心理醫生麥克中彈生死未卜,到柯爾的陰陽眼漸漸顯露,再到柯爾對醫生坦誠相待,開始幫助行走的亡靈,再到柯爾從恐懼中走出與母親親密相擁,再到對醫生已死的揭示,每個階段都是恰到好處地點到為止,引人入勝的同時情感也在慢慢積累,直到最后的爆發,水到渠成。還有什么比靜水深流處的感動更加自然,傾斜的更加徹底呢。
故事和鏡頭語言的相得益彰使得電影本身有一個良好的框架,但是眾多榮譽加身的李并不是等閑之輩,藏匿在恐怖背后的溫情和感動是一劑無比重量級的猛藥。
影片剛開始一位十年前被麥克放棄的孩子情緒崩潰自殺身亡,麥克本人也受槍擊而死,但是麥克并沒有消失,甚至直到結尾他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那么使他留下來的是什么呢?是未了的心愿,是來不及表達的愛,是放不下的牽掛,是來不及訴說的冤屈,還是說他想要贖罪?
被繼母毒死的女孩想要保護自己的妹妹,柯爾的外婆想要告訴女兒自己每天都為她驕傲。活著的人追思逝去的人,每晚盯著過去的錄影帶入眠,渴望他們的擁抱,渴望他們的溫暖,滿腔的愛因為死亡奪走所愛之人霎時變得寂寞起來。而死了的人要在遙遠的守望中不停的徘徊,看著愛人痛苦卻無能為力,除了盲目的游走還能做些什么呢,每次親近帶來的不是期望中的慰藉而是讓人毛骨悚然的寒氣。柯爾的出現是被雙方渴望的通靈,因此亡靈得以如愿,生者得以釋懷。
每一個陰魂不散的亡靈里都充滿著無以言說的愛,都有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美好卻帶著無可避免的悲情色彩,我們可以說死亡沒有拋棄愛,死亡不能讓愛消亡,也許正如那句話說的:“死亡將作為生的對立面永恒存在”,也許他們并沒有真正離開,也許毛骨悚然的瞬間正是逝者飽含深情的擁抱,也許這個冬天真的不太冷。”
事實上《第六感》不止是獲得了那些老牌影評人們的青睞。
同樣的,在社交網絡上,著名的人氣網絡影評人萊斯利·羅杰也對這部電影稱贊有加。
“《第六感》作為一部靈異和懸疑主打的影片,雖然節奏平穩,前調緩慢,但還是小意外小反轉不斷。故事一開頭,講述了一個陰陽眼的心理病人開槍打了他的心理醫生麥克后自殺,隨即直接切換畫面進入主題,從一個能看得見鬼魂的小男孩和決心幫助他的心理醫生的角度,開始講述這個故事,而這兩個孤獨的靈魂,也開始走近了彼此。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的一個故事,同時從影評內容和結構來看影片反轉亦是“套路”,但是它依然堪稱經典。在溫情和催淚的加成下,最后突如其來的反轉還是博得了許許多多觀眾驚愕的面孔和隨后而來的掌聲,反轉其實并不少見,但是如何做到配合前后的銜接,首尾的呼應,讓故事的敘述更具完整性,讓反轉令人驚訝的同時,卻又不止是為了反轉而反轉。
評分:嚴謹度:9.0!
不得不贊嘆一句,《第六感》的小演員哈里斯,好萊塢有一句笑言:不要與孩子或狗演電影,原因是他們會有意想不到的表現,要么毀了整部影片,要么表現得異常出色。小男孩哈里斯的演出非常出眾,看見鬼魂時的驚恐和疑惑也能完美地表現出來。也許也正是因為他是個孩子,才讓情感變得如此真實。
在畫面制作方面,鬼怪們的形象設計也非常良心,配合電影主打的孤獨感和朦朧感,鬼魂們的形象平淡無奇,甚至縈繞著無奈與疏離,這也許就是影片所想營造的效果,但是突然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會帶來驚悚的感覺。
其實影片一開始的節奏很快,但在心理醫生被槍擊后畫面一轉,隨后突然放慢,似乎開始講述與之前無關的兒童心理問題。劇情一步一步漸入佳境,直到孩子說出“我可以看見死去的人,無時不刻,都能看到”開始,電影的主題出現,各種鬼魂也出現了,觀眾這才明白小男孩科爾的性格孤僻和行為怪異,不是心理問題,而是因為他靈異的第六感。一切順其自然,講述娓娓道來,情節卻絲毫不混亂,反而頗為嚴謹。
細節感:8.5!
好的反轉不只是突如其來,令人處于意料之外,更是將鋪墊融于細節,意外在于情理之中。《第六感》的安排極為精巧,讓觀眾在目睹結局的那一刻,和主角一起瞠目結舌,隨即淚如泉涌。
電影中有很多心思巧妙的小細節,如科爾起夜,看見外面來回走動的影子,以為是自己的媽媽;家中相框變冷結冰,是小男孩的外祖母回來看家人,手指撫摸照片造成;醫生的妻子安娜和其他男人擁抱時,店門的玻璃碎裂…諸如此類許多看似一帶而過的言語或者畫面,都在最后一刻凝聚,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核彈”,砸向觀眾的心間。
理解度:8.5!
這是個溫柔的故事,主角沒有一點主角光環,情節非常貼心,伏筆埋得也很得當。當一切消失而去,只有耐人尋味的溫柔留于人間。你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或許死的時候,還有想做的事,還有想繼續去愛的人,還有遺憾,但是人生已經終結,離開的就再也無法回來了。電影跨越了恐怖片的界限,給予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告訴了人們要珍惜身邊的一切。
電影中,科爾說了這樣一句話:“人們有時候以為失去了什么,其實沒有,那只是換了個地方。”也許我們愛著的那些人們,他們離開了世界,也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存在,他們帶給我們的回憶,會一直一直影響我們的人生。
社會性:9.0
影片的核心主題,是情感,家庭,溝通。
可以說這個主題,是多年來一直都存在的讓人們天天都在討論的主題。
最關鍵的是溝通,相信所有人看完電影,都會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孩子往往不愿意跟父母講真話?
孩子幼小的心靈其實可以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情緒,如果當被問到誰會容忍你的壞脾氣,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父母。但其實孩子也是,他們愛你,所以愿意包容為了讓你開心,愿意假裝演戲討好你。他們也怕你,因為怕你不愛他們,就讓步并把自己的情緒埋藏在心里,選擇當一個好孩子。
那內心的恐懼、內心的需求怎么辦?這個時候為了保護自己,人的防御機制就開始起作用了,小孩再次掉進恐懼逃避的情緒的漩渦中去。因此父母愛發脾氣,孩子就不愿意坦誠面對自己,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
如果你不相信我,你怎么能夠幫我?
很多時候父母總嘴上說我信任我的孩子,可是一到了現實,往往言行不一致。很多父母遇到問題總是喜歡不問緣由地先把自己的孩子教訓一通,卻全然沒有認真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以及事情的真偽,這使得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講心里話,久而久之,這種親子聯結就會變淡。像科爾母親先入為主的認為科爾撒謊,一而再地要求科爾承認錯誤,沒有給與孩子一個安全的氛圍,讓他把內心的顧慮講出來,直到最后母親才明白原來自己對科爾存在那么多誤解。
不止是孩子,同時還有成年人的溝通的問題,親人之間,如媽媽和外祖母,明明彼此都深愛著對方,可是卻一直都沒有能夠很好的溝通。
許許多多的愛,明明是至死不渝,心里一直在說我愛你,活著的時候,卻都沉默婉轉,一個字都說不出口,直到無法挽回之時,落得個相互傷害,相互誤會的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