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后的二三百年里,美人醉的燒制技術漸漸失傳,一度成為歷史謎團。
美人醉的色調和均紅、祭紅或者其他的銅紅釉不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深紅色,還是一種淺紅色。
就因為頗相似桃花,以及海棠的色調,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桃花片或者海棠紅。
還有被稱之為美人霽以及美人祭,其實都是一個品種。
由于燒成特別困難,因此生產多為一些小件。
比如說印盒、筆洗、石榴罐等等。
雖然如此,但是真正好的樣品,無論是古代或者是現代都不多見。
目前存放在貴省博物館的清代康熙美人醉柳葉瓶,是世界上僅有的幾件“美人醉”作品之一。
新華夏成立后,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國陶瓷事業快速發展。
1954年我國成立景鎮陶瓷研究所,之后楊文憲老師深入研究,反復試驗,成功復燒制出美人醉瓷器。
這才讓這種失傳的珍貴釉色,終于重見天日,且愈來愈出彩。
楊文憲老師的美人醉作品《花觚》,算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由于燒制的氣候影響,因此美人醉的色調變化萬千。
有的在朦朦朧朧的粉紅色當中,有深紅色的斑點密集。
而有一部分則是深紅色,在周圍逐漸暈散成為了淺紅色調。
而有的則是深紅之外的較為淺部分,又微微泛著黃色或者綠色。
有的則是在深綠色當中,泛著不同的紅暈。
可以說出現了“滿身苔點泛于桃花春浪間“的奇趣。
可謂是變化多端,妙趣無窮。
據說美人醉這個名字的由來,便是當朝皇帝在酒席間即興取名。
這位皇帝和他的那位美麗的貴妃,飲酒作樂的時候,有人拿來一件景鎮剛剛問世的紅釉花瓶。
其動人的釉色,便酷似貴妃醉酒的美麗臉色。
因此皇帝當即命令這種釉色為“楊妃色“,后來逐漸傳開成為了“美人醉“。
美人醉和其他紅釉不同,僅僅是工藝上的操作變化,就已經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了,如今依然深受喜愛。
這么好的技術,自然沒有人想要讓他失傳。
所以除了我國在五幾年就開始研究之外,在零六年的時候,曾失傳于清康熙年間的陶瓷技藝“美人醉”,就再現故宮。
捐贈者,是來自彎彎的已80歲高齡的陳左導老人。
當時那件精美的陶瓷品,填補了故宮收藏近現代陶瓷的一項空白。
因燒造條件完全相反,陶瓷“美人醉”技藝失傳之后,就很難復燒。
陳左導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研究,終于“再現”了這項“神奇”的技藝。
那次捐獻的為他零五年,年初燒制成功的一件“美人醉”作品。
古代美人醉作品故宮也有收藏,但像那件作品一樣呈現銅紅、銅綠兩色混合狀態的卻不多見,所以更加出名。
高溫銅紅釉“美人醉”又稱“桃花紅”,是陶瓷燒造技術的一種。
而運用該技術燒出的陶瓷,因局部有未被還原的二價銅離子而呈現綠色斑點。
清代洪亮吉曾以“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來贊美這種釉色之韻致。
將陶瓷釉燒成紅色,窯內需要大量的煙。
而燒成綠色,又一點煙不能有。
因為極為矛盾的條件,所以“美人醉”很難燒制成功。
所以這也一直是世界陶瓷界,公認的一項技術難題。
陳左導經過近三十年嘗試,才使這種技法“失而復得”。
這任何一種技術,只要認真研究,里面都有著很多難點。
就像是美人醉,它的燒制技術,就跟青花釉里紅差不多。
美人醉是紅釉和綠釉沖突,而青花釉里紅是青花和釉里紅沖突。
再有,美人醉是銅紅釉的紅、綠兩種釉色,同時顯現,這也對于溫度的控制有極高的要求。
所以,這種瓷器存世的數量很少,而國內更少。
面賽桃花的美人醉瓷器,其實最出名的還是康熙豇豆紅八大碼。
康熙豇豆紅可謂單色釉里的貴族,玩單色釉的都知道豇豆紅的名貴。
而豇豆紅常見的器形有八種,俗稱“八大碼”,這八大碼分四高四矮;
四高是:柳葉瓶、來服瓶、蟠魑瓶、菊瓣瓶。
四矮為:太白尊、鏜鑼洗、印泥盒和蘋果尊。
豇豆紅的紅色可謂千變萬化,紅中還透有淺澹的綠色。
它是康熙時期銅紅釉的名貴品種,因為銅這種著色劑十分特殊,在氧化焰和還原焰中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所以豇豆紅有紅綠交錯,變化無常的特色,每一件顏色都不盡相同。
燒成難度大,制作時間短,所以傳世數量稀少,歷來為收藏家所珍視。
康熙豇豆紅燒制時先在坯上施一層底釉,然后吹上一層顏色釉料,再蓋上一層面釉,入窯高溫還原焰燒成,呈色變化較多。
清代《南窯筆記》記載,豇豆紅的制作是分幾次吹釉再經高溫燒成。
由于吹釉的層次不同,在燒成后釉面必將出現水漬般的痕跡。
更由于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銅份,在燒成過程中氧化的作用,而產生綠色的斑點,猶如苔點。
這種在渾然一體的紅釉中,摻雜星點綠斑,妙趣橫生,相映成輝。
這些瓷器有如紅霞滿布之中,點綴了星星點點的綠色寶石,所以才會特別受人追捧。
紅釉質都很勻凈細膩,含有粉質,紅釉中往往散綴有因燒制時氧化還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
上乘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釉色明快鮮艷,通體一色,潔凈無瑕。
略次者,釉色如豆豆,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又稱“美人醉”或“美人霧氣”;
色調再淺一些的被稱為“娃娃臉(面)”或“桃花片”,雖不如深者艷美,但有幽雅嬌嫩之態。
傳世的豇豆紅大多數是小件,比如柳葉瓶、印盒,水盂、蘋果尊等等,一般都是宮廷的文房用具。
到雍正一朝,豇豆紅仍有燒造,但數量更少,色澤也不及康熙時期的明麗秀美,雍正之后,豇豆紅則很難見到。
豇豆紅同時還稱得上是,風靡全世界的中國御瓷名品。
從十九世紀開始,豇豆紅就受到了西方人的垂青。
請:wap.99m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