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揭示了顏色釉的奧秘,并不容易,特別是一些最頂級的釉色,又哪是那么容易燒制的?
共和國建立之后,歷經50多年,才開發出40多種顏色釉。
郎紅,就是顏色釉中非常著名的一款。
但是“若要窮,燒郎紅”,可真不是白說的。
只是從流傳出的這句俗語,就生動說明了燒制郎紅的難度。
“燒制郎紅,就要有傾家蕩產的準備。”
之前陳文哲就燒制過郎紅,所以他很清楚郎紅燒制的難度。
這一次又提到郎紅瓷,主要是因為郎紅跟流霞盞的燒制工藝,有關系。
它們都是銅紅釉,都是高溫色釉,其燒制工藝,最關鍵的都是控溫。
由于傳統窯溫度不易控制,前人對窯變的規律掌握不夠,所以,燒制郎紅的失敗率極高。
鄧西平大師通過長期的科研攻關和反復試驗發現,發現郎紅色彩的出現,有一個5攝氏度的溫度區間。
窯溫高于或低于這一區間,就會失敗。
后來通過改進配方等方法,他將這一溫度區間擴展到80攝氏度,這就大大降低了燒制的難度。
不過,燒制郎紅的難關,不僅僅是釉料的配方和溫度。
拉坯、施釉、燒成等工序也非常關鍵,稍有疏失,就會出現瑕疵。
先前就提到過,鄧大師攻克了郎窯紅燒制的很多難點,讓燒制郎窯變得比較容易。
可是,這里的容易是燒制銅紅釉變得容易成功,可不是所有銅紅釉作品,都只是依靠把控溫度來燒成。
就比如說燒制寶馬,還是鄧西平大師,他在一次燒制郎紅汗血寶馬時,試驗了多次,成品依然是一副東倒西歪的樣子。
最后發現問題出在馬頭上,因為塑像頭重腳輕,重心不穩。
在高溫之下,會發生了形變。
在作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后,汗血寶馬燒制成功了。
通體深紅的寶馬,毛色油亮,神駿異常。
湊近看,就能發現光亮的表面之下,竟然有類似馬毛的絲狀紋理,堪稱神奇。
其實,在這里只是稍微修改寶馬的塑形,就可以燒制成功。
可是,這是小器型,如果是大器型呢?
不說其他,只是一個盤泥條,就能折磨的你欲仙欲死。
很少有人知道,燒毀一件兩三米高的大器型瓷器,時間往往都是半年以上。
用一年時間,還燒制不成功,都一點也不會讓人感覺意外。
為什么?就說大器型的盤泥條,你以為跟制作小器型一樣,拉胚直接拉出個大概,再修胚一下就可以?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大器的制胚,很困難。
所以,原來陳文哲就說過,大器型不容易制作,燒制成功更加困難。
那么到底難在哪里呢?剛才說的重心算一個,燒制蛋殼陶高足杯,就特別需要注意職重心。
重心不穩,器型肯定燒制不成功,稍微加熱一些溫度,器型就會變形,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陶藝基礎技法有六種,基本成形法中有一種叫泥條盤筑法。
說得簡單點,泥條盤筑法就是用粗細均勻的泥條,做出各種形狀的作品。
這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制作瓷器之時,用泥條盤筑成的作品,有壁厚均勻易于燒制的特點,有時還可以保留泥條的自然肌理,讓人感到生動有變化。
用泥條盤筑法制作時,可根據作品的大小確定壁的厚度。
作品大的壁厚,所用泥條也粗;
作品小的壁薄,則所用泥條也細。
這就是制作大器,往往有這種方法的原因,因大器根本沒法拉胚。
泥條的盤筑方法,可以有變化,如可以一圈一圈盤筑,可以螺旋形盤筑,還可以加上一些裝飾性的泥條,使其產生特殊的美感。
做起來也簡單,就是取一塊泥巴,捏成大小一樣的泥球,滾動搓成泥條,注意兩只手的力度均勻。
接下來,用一條泥巴盤成一個蝸牛圈做底,再用刻刀刻出毛邊,在毛邊上涂上泥漿。
之后在底板上開始盤制泥條,盤制泥條時要注意泥條之間銜接處要壓緊,也可用工具抹平內壁。
最后修飾、燒制完成。
但是,真正的大器,不說其他,就說盤泥條的時間,你不可能一下子就盤出一個一米多高的大缸吧?
不說其他,只是重力,就可以把你弄得器胚壓垮、變形,就不要說陰干之后再燒制了。
所以,制作大器極其消耗時間,一般都是從下面慢慢的向上盤。
等下面的干了一些,堅硬度達到,能夠支撐的起上面的重量,才能繼續。
就這樣依次盤泥條,終于制胚完成,等后面復雜的工序全部完成才能入窯燒制。
可是,當你打開窯爐,查看燒制情況的時候,往往看到的都是失敗品。
流釉、變釉、發色不好,這些還是小問題。
大問題是直接出裂,最壞的情況就是直接燒塌了,器型整個塌陷,完全毀壞了。
為什么?就是因為盤泥條,制作泥胎的時候,出現了問題。
干濕問題,密度問題,受熱問題,等等等等,任何一個問題處理的不到位,最后的結果都是燒制失敗。
想一想,耗費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時間,終于燒制完成,可打開爐窯一看,看到的確實一件變了形的瓷器,根本就沒法看,那時得有多么沮喪?
陳文哲的燒制成功率,其實都是依靠傳承的經驗,如果沒有這些經驗,他燒制瓷器哪里能夠有那么高的成功率?
可惜,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許多制瓷工藝已經失傳。
比如明代“流霞盞”,原來就僅僅見于古人的詩詞,誰也沒看過實物。
而鄧希平大師,花了23年的時間,破解了流霞盞的工藝秘密。
他甚至還能結合唐代秘瓷的工藝,成功研制出“秘釉流霞盞”。
這樣的作品,色彩如同流動的彩霞,美艷無雙!
可真正想要做一件完美的秘色釉流霞盞,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難度?
僅通過原產地礦石配制的釉料,在高溫下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形成寶石結構,就可以出現不同顏色。
原礦成分的變化、燒成工藝的變化,甚至不同滿窯窯位,都會影響最終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