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制瓷,就避不開五大名窯,而如果想要高仿宋代五大名窯,就肯定避不開支釘燒。
汝窯、官窯、哥窯等多用支釘支燒,其狀呈山字形、上尖下圓,在圓形墊餅上有不同數量的支釘,也有只有一個支釘的。
用支釘支燒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細小支釘燒痕。
汝窯支釘痕最小,呈香灰色;
官窯、哥窯支釘痕稍大,呈鐵黑色。
所以,采用支釘燒,就是為了在底部施釉。
這種工藝出現的很早,是五代時期就開始流行的一種陶瓷燒制工藝。
具體方法是用高嶺土捏成“支釘”,把這些釘粘于碗盤圈足的邊沿,每疊912顆。
然后把碗坯放置在墊柱上,再把粘有支釘的碗坯重疊起來,組成一柱入窯燒制。
這種方法,雖然能利用窯室的空間,多燒規格相同的產品,但存在缺陷。
由于沒有把火焰與制品分開,容易因粘渣而造成較多的廢品;
同時支釘破壞了器皿內底的釉面,影響了產品的外觀。
此外,堆迭的數量,對窯室高空利用不夠,也使燃料的消耗大為增加。
這就是燒窯工藝,原來陳文哲主要涉及到的是溫度控制,其他方面,他都沒有學過。
現在,通過支釘燒的啟發,他的腦海之中,瞬間涌現出大量關于燒窯的知識。
可以說,看到支釘痕,他就知道,這是采用的什么燒窯工藝。
雖然時間過去了一瞬間,但是,他又學到了不少東西,比如覆燒、疊燒、支釘燒,以及各種燒!
這就是觸類旁通,他原來只是接觸過單燒,哪里會知道,燒窯原來也有這么多方法?
這一次,通過支釘燒,卻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宋代影青的燒制工藝。
其實,上一次通過那件高仿元青花,已經讓陳文哲看到了柴火窯的必要性。
只不過,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燒柴火都是很貴的。
原來陳文哲還以為,古代的柴火可以免費得到,很顯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接受的傳承越多,了解的越多,陳文哲就很清楚的知道,古代的人工、物價,只是相對便宜。
現在看來,古代的柴火并不貴,但是在古代,古人的感受又有不同。
在他們認為,那個時候燒窯也是很貴的。
沉浸式體驗,就是這一點好,可以讓他代替別人,經歷一遍他們的過往。
在這一段過往之中,不止是經歷他們的工作,還經歷了他們的一部分生活。
這也是陳文哲,具有各種亂七八糟的生活經驗的原因。
通過這一次觸類旁通,學到的知識不止是怎么燒,還有各種窯口的特點。
怎么燒,用什么燒,燒多長時間,這些都需要學習。
以清代景鎮的卵型柴窯為例,燒一窯要四天時間,耗柴二十二噸。
這二十二噸,可不是隨便什么枯枝朽木,必須是兩尺長,碗口粗的松木,而且要一半干,一半濕。
雖然過去松樹多,但燒一次也蠻費銀子的。
雖然都是燒柴,但柴窯、槎窯和柴燒區別很大。
卵型窯窯膛面積八十平米,高兩米多,窯內很大一部分空間,被匣缽浪費了。
但是匣缽在那個時期,卻不得不用,因為木柴燃燒時有大量的煙塵灰燼,會熏黑瓷器。
所以要把瓷器封閉起來,不和煙塵接觸,這就是匣缽的功用。
匣缽唐朝就普及了,還有專門燒匣缽的窯,叫匣窯。
匣缽有大有小,大的放花瓶,小的放杯碗。
都是陶土做的,為保證強度,缽壁做的比較厚,大概兩厘米。
通過陶教授發送的照片可以看出,那些遺址挖出的殘片外面那一圈就是匣缽。
這種一個匣缽只放一個碗的燒法,叫單燒。
這種燒法的優點是,除了底足一圈無釉以外,通體有釉,所以流傳到了現在,因為現代人不怕成本高。
還有一些照片中,一些碗疊在一起,它們之間的土就是匣缽。
因為時間太久,已經爛了,但還能看出大概形狀。
單燒的裝窯方法很簡單,就是許多裝了碗的匣缽摞起來,上面做下面的蓋,最上面的加個蓋。
這種燒法的弱點是浪費空間,摞一米高的匣缽,大概只有二十個碗。
單燒成本高,一般都用于精細瓷器,比如官窯。
民間用的低檔碗盤,就要降低燒窯成本,古代瓷工首先想到的是,許多碗共用一個匣缽,這樣就能節省大量窯內空間。
像我們平時收碗那樣撂起來,然后再放到一個高匣缽里不就行了?
沒那么簡單,這里還有一個粘連的問題。
瓷器上的釉,在燒制過程中是完全熔融的,而且還有流動性,冷卻后會粘住任何接觸到的物體。
如果直接燒一撂有釉的碗,那么得到的就是一撂粘住的碗。
但是瓷胎不會粘,我們現在用的瓷器,底部都有一塊無釉的部分,那就是燒窯時放在窯板上的部位。
陳文哲原來知道的幾種燒法,都是為防止瓷器粘連而設計的。
一撂碗,碗口向上放入匣缽,這就是疊燒。
如何防止粘連呢?最多的是把碗內部的釉刮掉一圈,大小和底足一樣,再把另一個底足無釉的碗放上去。
碗之間只是胎接觸,就不會粘,這叫澀圈疊燒。
這樣燒制出來的瓷器,陳文哲小時候就用過,那是一種粗白瓷大碗,內外圈底,都沒有施釉,就顯得特別粗糙。
此外還有在碗之間加隔離物的燒法,加一塊泥片的,叫墊餅疊燒。
還有支釘疊燒、托珠疊燒、砂堆疊燒等等。
不論哪種疊燒,碗的內部,都有缺釉的部分。
所以,這些技術,終歸被時代所淘汰。
之后發展的是覆燒,這是一種把碗倒扣著燒的方法,最著名的是宋代的定窯。
把碗扣在一個和碗口一樣大的粘土圈上,叫支圈。
支圈上再撂一個支圈,再扣一個碗,如是反復,可以撂十幾層,再裝匣缽燒制。
覆燒的碗盤,只有口沿無釉,叫芒口。
芒口是一種燒造的工藝缺陷,瓷器制作燒造過程中,造成口沿無釉,露出胎骨,就被稱之為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