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92章 要不要來個篡位三件套

  張昭說讓大家坐論國家大是,那就真是坐論。

  眾人就在朱雀門外的大唐二十四帝家廟旁,里三層外三層的坐滿了人。

  除了涼國來的文武官員以外,還有長安城的各級官將,以及吏員、各行商會、耆老、地方豪紳的代表和通二經以上的讀書人。

  在他們之外,張昭安排了兩千憾山都和左羽林衛的兵將護衛。

  護衛的兵將更外一層,就是看熱鬧的長安居民,足足有兩三萬人之多,而且還不斷有人在趕過來。

  好在和長安城夠大,雖然好多地方都荒廢了,但是足夠寬敞。

  外圍的長安居民,其實啥也看不見,也都不太聽得清楚。

  他們只能聽見一聲聲叫好聲,一會又在有人大吼‘風’,過了一會又有人在山呼舞蹈。

  而被放進了內圈的長安官民代表,實際上也只有極少數的能到張昭身邊不遠處,真正明白在商議些什么。

  但是,不管是能見到張昭的,還是遠處只能看個寂寞的長安人,無一不激動的不能自持,就好像是他們真的參與了商議國家大是一樣。

  或許在這些人年老之后,會眼睛里閃著光跟子孫后代吹噓,當年他們與天王陛下一起商議過國是吧。

  商議的第一件事,就是是否保持大唐二十四帝血食的事情。

  因為血食這玩意,是社稷宗廟還能存在象征,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張昭要是同意,那就表示,張昭以后建立的這個新朝,張氏的祖先們要和李唐的二十四帝,一起享受這方社稷江山了。

  對于此時的人來說,是非常在意這事的,就算是有極為親近的關系,也輕易不會同意。

  但張昭怎么說呢,他雖然穿越來已經十四年了,但對于這方面還是更受后世的影響,沒有那么在意。

  于是,張昭只考慮了一小下,就同意了。

  “天王恩比天高,義比海深,某隴西李氏全族,永遠記得天王的大恩大德。”李壽齡拉著李從益,噗通一聲就跪下了。

  緊接著,圍著的凡是有李氏血脈的,都恭恭敬敬的跪下,給張昭磕了三個響頭。

  自此刻起,大唐家廟中的二十四帝,就可以合法的獲得血食了。

  甚至李壽齡和李從益這樣身份的,還可以每年祭祀一次社稷土谷之神。

  第二件事,則更加重要,那就是張昭既然入了中原,在大唐二十四帝神位前歸了國,那么這個法統來自張昭父親張承奉自立的大朝西漢金山大涼國,就不能用了。

  因為張昭現在的身份,是率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歸國的忠臣,是大唐的臣子,怎么能自稱大涼天王,用西漢金山這樣的國號呢。

  那么簡單一點的話,就可以繼續用涼王這個名號興兵東征。

  但是怎么說呢,耶律德光可是自稱為中原天子的,張昭就以一個涼王去征討,好像有點自我矮化了。

  而且,這也不利于張昭調動關中之民,最后從現實來說,張昭這樣大功歸國,難道就沒有一點獎賞嗎?

  氣氛略微有點沉寂了時候,還是李壽齡站了出來。

  張昭周圍的文武大多是涼國來人,他們來提,好像有點不太好,而李壽齡拉著李從益、趙瑩、安守節一起來,就名正言順的多了。

  李壽齡輕輕咳嗽了一聲,看了一眼遠處供奉大唐二十四帝的家廟,才轉過頭對著張昭一禮,然后再對著周圍圍著的人團團一揖。

  “諸君,值此北虜南侵,神州淪喪之危急存亡時刻,本應由我李氏擔起這興義兵,逐北虜的重任,但子孫不爭氣,既無實力也無名望,難堪大任。

  幸有天王自西歸國,雄兵五萬在焉,我看這驅逐北虜,再現中原王氣的大業,唯有天王才可以了,不如請天王即皇帝位,好名正言順的興兵討賊。”

  李壽齡這么一說,張昭身邊的涼國文武那是眼前一亮。

  即皇帝位好啊!天王成了皇帝,可不就要大封群臣了,要知道張昭雖然建了涼國卻沒封爵,大家伙都惦記著呢。

  張昭一看,趕緊出來雙手飛擺,阻止了眾人的將要開始的勸進。

  這可不是時候,前一秒還忠義歸國,后邊就自己做起了天子,也太急切了些,臉還要不要了?

  這樣一來,才說過的驅逐北虜者為天子,不就成笑話了嘛。

  張希崇也覺得現在稱帝太兒戲了,他想了一下對張昭說道。

  “如今天下無主,天王既然歸于大朝,又受關中、朔方、隴右、安西之民擁戴,不如稱大朝涼王,循昔年太宗文皇帝故事,開天策府,舉義討賊。”

  這下輪到趙瑩不同意了,“天王率三百萬生民歸國,此等大功,自然還要晉一級王爵。

  涼之王號,非古國,不足以彰天王之威,臣聽聞天王乃是南陽張氏子孫,南陽古屬楚國,不如進位為楚王。”

  “不能進位楚王!”范質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一般。

  “現今已有馬希范割據武安軍稱楚王,天王家世移居敦煌數百年,用楚也不合適。

  某看天王有意撥亂反正,一改武人以下克上,殘忍嗜殺風氣之愿,不如進位周王,彰顯我王復周禮,以禮定天下之意。”

  “不妥!兩周已傳國八百年,我王有掃清六合之志,怎能再用前朝年號?”

  閻晉雖然是武人,但對這種事還是很敏感的,當即就表示不可。

  他這么一說,那么秦這個國號勢必也不能再用了。

  眾人頓時犯了難,郭天策卻眼前一亮,作為張天王肚子里的蛔蟲,他瞬間就想到了一個最合適的國號。

  “天王,河西歷來,以涼州為尊,涼州古稱雍涼,雍國是自商湯時期就存在的古國,張氏出自姬姓,雍國也出自姬姓,實乃同宗,不如天王以雍為號。”

  咦!眾人一聽,都覺得雍字最好,紛紛贊同。

  國號一定,接下來就是政體了,在此之前,張昭的涼國整體,實際上是他胡亂按照后世大明的模式來搞的。

  也不是說大明這套整體不行,反而是太先進了。

  因為明朝的體制,那是經過識字水平大幅度發展后的結果。

  大明時期天下間讀書人占比雖不高,人數可不少,隨便都能拉出一大堆有知識的官員。

  但現在可不行,活字印刷都還沒出現呢,讀書仍然是極少數人的專利,壓根就沒有成熟的選拔機制和這么多的人來勝任職位。

  是以后面涼國的行政方面,幾乎成了承包制。

  左相和右相相當于是各自承包了一部分政務,除開張昭親自抓的馬政和工部天工院以外,都是這種分包模式。

  所以,張昭也只能按照此時的習慣,恢復大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書承旨,門下封駁,尚書負責執行。

  前兩者相當于明朝的司禮監,后者就是明朝的大學士體系。

  而且按照此時慣例,張昭也設立了樞密院。

  將郭天策的瓊明院直接改成樞密院就行了,樞密院掌握軍國機務,是控制軍隊的直接部門,這樣更方便張昭掌控。

  于是,政體就從張昭搞分包的左右二相,變成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和樞密使四相了。

  不對!遠不止四相,因為中書令可以有兩人,門下侍中也能有兩人,樞密副使更可以有無限個,完全看張昭意愿。

  靈活的宰相數目,更利于君王掌控局面。

  至于其余六部、五監院,都按照唐代規制而來,太仆寺、太常寺、大理寺等,也是一切照舊。

  整體確立完畢,張昭當即以范質、和凝為中書令,岳父曹元忠為門下侍中,張希崇為尚書令,趙瑩為吏部尚書。

  舅父宋善通為中書門下同平章事,留守涼州。

  裴遠為充門下侍中,留守朔方靈州。

  樞密使則由張昭自己兼任,以郭天策、閻晉為樞密副使,暫且搭起了班底。

  武將系統則效彷唐太宗開天策上將府,將樞密院和兵部的權力,暫時集中到天策府,以適應戰時需要。

  張昭同時晉封李壽齡為隴西郡公,李從益為晉陽郡公,各賜田宅財貨,以延續大唐社稷香火。

  至于其余文武的封官進爵,則要等到擊敗契丹人后,再行封賞。

  商討完畢后,第三日,張昭才再次來到朱雀門外,并再次祭祀大唐二十四帝,經過一整套推戴儀式,在二十四帝的神位前,張昭正式加官職為:

  總百揆,開天策府都督中外軍事,授丞相,天策府上將,進位雍王,備九錫,備天子旌旗,備天子車架,總攬軍國大事。

  由于不是篡位,所以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三件套就不必了。

  至此張昭獲得了九成九的帝王權力,只等他北逐契丹,就可以踩著義兄耶律德光的尸體,登上天下至尊的寶座了。

  請:m.vipxs.la

無線電子書    瀚海唐兒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