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策已是既定政策,事實上,縱使大明國勢飄搖之際,改革的推進,也未曾停止,一直按照著當初定下的先南后北的方針進行著。
只不過,在平定陜西之亂后,先南后北,亦是變成了南北并重,乃至徹底翻轉的先北后南!
如今,李修歸京,對大明軍事體系的整編改制,自然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事實上,縱觀歷朝歷代,也難以找到,一個國家的軍事制度,能夠像大明這般混亂且糜爛的。
歷朝歷代,兵役制度無外乎衛所制或者說府兵制與募兵制,大都是擇一路而行,兩者并存的話,當是結合使用,同時應該根據軍事和經濟形勢對衛所制與募兵制的比例和結構做出合理調整。
但大明卻非如此,在嘉靖時期募兵已經占到軍隊員額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情況下,卻仍未對衛所制進行什么大方向的調整。
朝廷都是在不減少軍戶與軍屯田,不對衛所進行改革的情況下,一再通過增加募兵的方式來應對日益頻繁的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也就導致了朝廷只能一再通過增加民戶和民田賦稅的方式來支付募兵的糧餉。
如此,自然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衛所不堪用,募兵,缺錢,加征稅賦,農民起義,募兵,再缺錢,再加征稅賦…
毫無疑問,這個惡性循環一成,那必定是踏上了亡國之路。
李修現在要做的,自然不可能是要一下子將衛所制革除,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衛所與募兵之間的平衡,調整出一個健康的軍事生態。
李修從不奢望明太祖朱元璋所說的那般,不費天下一粒米,便養百萬軍。
衛所制度的形成原因,也是在于兵農合一,解決元末明初,久經戰亂,國初生產力不足的問題,當承平長久,生產力恢復,衛所制度,自然而然,矛盾糜爛便出現,
正所謂,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付出與收獲,每每皆是成正比的,他一向這般認為。
衛所制度,軍民一體,換而言之,就是個形成制度的軍墾。
任何一支軍隊,一旦牽扯到其他不屬于戰爭的副業,那必然,難形成有效之戰力。
就好比,翻了一天地,又怎么還有時間精力去操練兵戈,更何況,長時間的軍屯軍墾,必然會帶來紀律的散漫,所謂閑時軍操,忙時農物,自然也會輪于形式,流于表面,如此,更別說什么戰斗力了。
如此,衛所制度雖然保留,但在李修的規劃之中,更多的,只是將其看做一支自給自足的守備力量,預備力量,只不過盡可能的完善監督措施,提升軍人社會地位,保證戰斗力不流失太快。
畢竟,在任何一個時代,職業軍隊,都是極其耗費財力的事情。
衛所制度,便可看做后世屯墾兵團與民兵制度以及武警的結合體,作為職業軍隊的補充,減輕職業軍隊的壓力。
而募兵,則為主戰兵力,保留在財政余力之內的一支精悍募兵主戰兵力,以武院培養提升大明兵將素質,若戰事規模擴大,亦可迅速抽調各地衛所兵將,以募兵將士為骨干,衛所兵將為枝葉,完成短時間的擴編。
當然,保留衛所制度,亦是限于國力的無奈之舉,畢竟,以大明疆域之廣,若驟然將衛所制度淘汰,那,且不說那數百萬軍戶如何安置,就說國防壓力帶來的,那也必然是軍事投入的暴漲。
縱使未來財稅改革完成,對大明財政,也必然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況且,未來之大明,重心亦是要逐步轉向海洋,建立起強大的水師開疆拓土。
財力的消耗,必然更是一個天大的窟窿。
當然,若待到未來大明開拓海洋,掠奪了海外之財富,國力暴漲式提升,能夠有余力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國防體系,衛所制度,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亦是無妨。
在這一點未來達成之前,糜爛的衛所制度,將其修補完善好后,還得繼續發揮著其歷史作用,繼續為大明發光發熱。
如此之下,衛所的這個基本盤,自然是要保住的,改革的重心,也在衛所之上。
至于如今大明各地存在的募兵,或者說營兵,自然也是改革編練,優勝劣汰。
顯然,這淘汰而出的兵將,該如何安置撫恤,也是一個大問題。
故而,縱使只是對軍事體系的改革,也已經牽扯到了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需要的,也不僅僅是李修這位秦國公的一己之力,而是整個朝堂中樞,乃至整個大明統治階級的配合。
好在如今大明內憂外患暫且壓制,李修也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來關注這個方面。
當然,改革如火如荼進行,戰爭,也從未停止。
北疆民亂兵變,可不是只有陜西一地,之所以陜西定,天下安,只是因為,陜西是鬧得最嚴重,聲勢鬧騰得最大的。
在四川,山東等等北方各省,民亂兵變皆是或大或小,皆還在蔓延著,只不過,如今大勝輝煌,一切,皆被暫時掩蓋在了這輝煌之下。
身為一切的主導者,李修自然不會被這所謂的輝煌蒙蔽。
只不過,大戰剛結束,軍心疲憊,封賞未貫徹落實,李修也就沒急于一時。
當封賞落實,大軍休整月余時間后,李修亦是一道軍令直下,調動京薊之地數萬大軍入各省平定民亂。
只不過,這一次,李修所啟用的各部主將,卻非往日的那些老將,而是李定國這些李修早就培養已久的新生代將領。
獨領一軍,出征在外,無疑是最好的磨煉。
對麾下人才的培養,李修向來是不遺余力,如今之局勢,他也需要更多可獨當一面之人來替他穩定局勢。
“暫時,還不能去江南…”
秦公府書房,剛下達出兵各省平叛之令的李修,立于輿圖之前,喃喃自語著。
最終,定下先南后北之改革策略,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想觸動北方的既得利益階層,避免已經糜爛的北方局勢失控。
但顯然,事與愿違了,且計劃趕不上變化,原本計劃之中,平定北疆亂局,便奔赴江南,親自坐鎮江南將混亂平定,改革徹底貫徹。
可現如今,無論是遼東朝鮮戰事,亦或者草原局勢,皆需要他時刻關注,更別說還有各地或大或小的民亂,以及改革的推行了。
如此之下,改革南北并重推行,這南與北之間,已然要側重北一些。
江南那邊,就只能暫且讓亂局持續,讓嚴順與隸屬他李修的官商一體,與江南的官商一體繼續爭斗著。
待他徹底穩定了北疆局勢,再至江南,軍事改革與賦稅改革并行,再,一戰盡全功。
思緒流轉,李修亦是緩緩將目光從這輿圖上挪轉開來,最終定格在了桌面堆積如山的各地關于改革的奏本之上。
有各地衛所在軍令之下自行清查,主動上報的,也有如今已經遍布大明各地的巡查隊伍,上報的巡查情況。
這些奏本匯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大明軍事體系改革的一個詳細情況。
而他,則需要根據這些情況,匯總出改革的大勢脈絡,及時調整著改革的方向與輕重。
在這種涉及整個天下的改革之中,寧殺錯,不放過,這種策略,自然是絕不能出現。
屠刀已經落下了,也已經不知道斬落了多少性命,殺雞駭猴的殺,無疑已經完成,
現在,要的,是疑罪從無!
在安撫穩定人心的同時,徐徐推進改革,直至最終的圓滿!
一旦趨于圓滿,縱使財稅改革未曾完成,大明的風雨飄搖,便將徹底穩定,一切的困境,也有了面對的底氣與根基。
“快了…”
李修隨手拿起一冊奏本,眼中,亦是有隱隱的激蕩閃過。
自靖武元年初掀起改革,時至如今,已是接近年末。
縱使中途亂象橫生,反噬盡顯,但改革,依舊堅定不移的推行著。
而隨著他穩定北方內憂外患,無疑是暴漲改革之大勢,推進貫徹之阻力,亦是驟然消失許多。
如今,最初他利用武院調派布局的那數十個處在天下要害之地的衛所,改革已經接近尾聲。
改革的天平,在這次亂平之后,已然徹底傾斜到了自己這一方,這場涉及整個大明的軍事改革,勝利的曙光,已然顯現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