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六十六章 交出兵權?

  楊清源不是莽夫,反而,他是江湖武者之中難得的智力型選手。

  他如果想要當個幕后黑手,足以把陸小鳳耍得團團轉。

  雖然他對于朝中發生的事情,憤怒不已。

  但他沒有立刻沖回神都,而是選擇了借勢,借滅國大勝之勢歸朝。

  后金雖然不是大周最大的外患,也是襲擾北境不得安寧的源頭之一。

  滅后金,這是太祖高皇帝都沒能做到的事情。

  雖然出兵滅金的兩路大軍統領是秦頤巖和趙天麟,但楊清源才是滅金之戰的最高統帥。

  而且若不是楊清源在晉陽徹底殲滅了后金主力,也不會有這一場滅金之戰。

  雖然滅國之戰,楊清源沒有直接參與,但是論起功勞,他就是無可動搖的首功。

  這楊清源的地位和功勞又高了一層。

  敗北乾,滅后金,單以威望而言,楊清源已經絲毫不遜于延益了。

  于延益,方正君子,可欺之以方。

  但楊清源可不是于延益這樣的君子,這就讓朱瞻坤無比的頭疼,這回來得真不是時候。

  若是能等他收拾了于延益,徹底掌握了京城的御林軍,朱瞻坤也能多幾分對抗于延益的底氣。

  但讓眾臣,包括于朱瞻坤都沒有想到的是,楊清源竟然真的提前單人獨騎返回了神都。

  這一波,讓京城之中楊清源的敵人和政治盟友都沒看懂。

  這是什么操作?!

  直接放棄了自己的最大優勢,來和朱瞻坤solo嗎?!

  “武鄉侯,大理寺卿,楊清源回朝覲見!”

  隨著內宦的傳呼之聲,楊清源的名字在大明宮中響起。

  “武鄉侯,楊清源覲見新君…”

  楊清源一身戎裝,想要按劍上殿,卻被宮門的校尉攔住了,要解他佩劍。

  按照的大周的儀制,楊清源大勝歸來,可不卸甲,不解劍。

  傳呼之時,甚至不能稱呼其全名。

  但宮門校尉可不在乎這么多,神都誰不知道天子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和楊清源勢同水火,現在他順利登基自然要對付楊清源了,別看姓楊的現在風光,但是被天子所惡,這比任何罪名都要嚴重。

  校尉想著,若是他落了楊清源的面子,想必天子也會很高興的,天子一高興,那自己升遷豈不是遲早的事情嗎?!

  想到這一層,楊清源在宮門校尉的眼中已經不是人形的,而是一條行走的升遷之路,這還能不上去踩兩腳嗎?!

  這才有了鎮守宮門的皇城禁衛軍校尉想要下楊清源的劍這一幕。

  面對眼前這個校尉的刻意為難,但見楊清源看了禁衛軍校尉一眼。

  “你要下我的劍?”

  城門禁衛軍校尉雖然不是楊清源麾下,但是他手下的禁衛軍有六成都是從原本的晉陽軍中調防的。

  在晉陽軍中,楊清源的威望已經到了朱瞻坤難以想象的地步。

  校尉的解劍之語出口后,楊清源只是看來他一眼,就感覺后背被數十道目光給盯上了,如芒在背。

  校尉感覺自己草率了,不過是要解個劍,怎么就被自己的手下盯上了呢?!

  不過楊清源臉上面無表情,心中卻是一樂,朱瞻坤選的什么豬隊友啊?!這時候還敢給自己上眼藥,這不就是挑起軍中士族的怒火嗎?!

  要知道現在的御林軍中有七成是從天策軍和晉陽軍中的舊部,不管是以大義壓之,又或是明升暗降巧取豪奪,朱瞻坤最終還是將這種部隊捏在了自己的手里。

  對于楊清源在軍中的威望,新君朱瞻坤當然也知道,但是他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從外軍之中調遣兵馬來充實京畿防務。

  擇善戰之軍調防京畿,這也是太祖高皇帝留下來的規矩。

  其目的是加大軍隊的流動性,防止某個將領統領某只軍隊的時間過長,導致軍隊變成他的私軍。

  但是北境能戰精銳,就剩下晉陽軍和天策軍了。

  原來的龍武軍和御林軍被后金打殘之后,被于延益配合備操軍重新整編成了晉陽軍。

  想從北境抽調精銳充實御林軍,要不就調天策軍,要不就調晉陽軍,朱瞻坤沒得選。

  當然南境還有神武軍,西域還神策軍。

  但是南境西域皆不平靜,而且路途遙遠,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邊境大亂。

  朱瞻坤雖然和楊清源、于延益一系完全對立,但也是要考慮自己的皇位能不能坐穩。

  楊清源和宮門校尉微微僵持了片刻,就在冷汗浸透了宮門校尉的衣衫時,楊清源解下了腰間的湛盧劍,遞給了宮門校尉。

  然后便一言不發地進入了宮城之中。

  宮門校尉看著手中楊清源解下的佩劍,心中大呼,賭對了。

  這下可是狠狠地落來楊清源的面皮,得勝歸來又能怎么樣?還是得乖乖地交出自己的佩劍。

  若是將此事被天子知道,就算不能算功勞,也絕對是為天子出了一口氣。

  在皇權至上的年代,天子的贊賞,比任何的功勞都管用。

  就在宮門校尉美滋滋地做著平步青云、飛黃騰達的美夢時,完全沒有注意到他身后的御林軍將士的眼神。

  “楊侯爺,陛下依舊在殿內等你了!”

  雨化田現在代替了曹正淳的位置,成為了朱瞻坤的心腹,大內總管。

  楊清源向著雨化田一點頭,就步入了殿內。

  偏殿之中,除了新君朱瞻坤之外,還有建極殿大學士李宏毅、新任刑部尚書曹守正等人。

  朱瞻坤看著入殿的楊清源,眼神之中充滿了期待。

  無論怎么講,他都是君,楊清源見了他,自然是要行跪禮的。

  就在朱瞻坤滿懷期待的眼神之中,楊清源開口了,

  “臣,楊清源參見陛下,恕臣甲胄在身不能全禮!”

  這一幕也在楊清源的計劃之中,回京城就必然會和朱瞻坤有所接觸。

  不管朱瞻坤這個皇位是怎么來的,他現在就是大周的天子,楊清源作為大周之臣,自然是要見禮的。

  所以楊清源選擇了帶甲上殿。

  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這是先漢之時,兵家大將周亞夫的話,后來被歷朝歷代延傳成了規則。

  將帥身披甲胄覲見帝王的時候,不需要行大禮。

  楊清源只是敷衍地抱拳行禮,這…朱瞻坤表示,這和他想象得不一樣啊!

  可即便如此,朱瞻坤也說不出什么毛病來。

  這一切都是合乎禮節的。

  “楊侯為國開邊,勞苦功高啊!”

  朱瞻坤沒有因為楊清源的行為感到惱火,雖然楊清源今日沒有行跪禮,但他遲早要跪的,不急在一時。

  現在他才是勝利者,坐在這個寶座上的人。

  勝利者就該有勝利者的大度。

  楊清源卻沒有絲毫和朱瞻坤客套的意思。

  “陛下,臣聽聞于大人被有司下獄,不知所犯何罪?!”

  聽著楊清源的問話,朱瞻坤內心一冷,這楊清源果然不是善茬,一來就暗指朕以西廠抓人,不合規矩,看來必須要盡快收拾了他。

  楊清源:…

  他是真沒這個意思,就他是單純想知道,朱瞻坤對付于延益用的是什么罪名。

  朱瞻坤雖然心中已經在想怎么殺楊清源才能解心頭之恨,但面上依舊是一副溫和的表情。

  “曹卿,這個案子,是你協助西廠查的,你可以和楊侯說說吧!”

  朱瞻坤對著一旁的曹守正說道。

  曹守正看著楊清源,眼神掠過一絲不屑之色,當然一三系,于延益是何等的風光,深得先帝寵信,他因為周明生一案,一再被打壓。

  可惜啊!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是他的時代了。

  前刑部尚書衛東來告老致仕之后,刑部尚書之職就一直空缺。待到朱瞻坤登基之后,曹守正便以從龍之功,登上了秋官尚書之位。

  曹守正也是朝中的老官僚了,表面功夫這一套還是做得很足的。

  “楊侯,知人知面不知心,本官也沒想到,于延益竟然意欲勾結楚王,謀逆犯反,亂我大周社稷,實在是罪大惡極…”

  “好了!曹大人的口才,本官當年就領教過了,你無需再次證明!”楊清源完全不在乎曹守正口中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話。

  “不過,本官身為大理寺卿,執掌大周律例,對于天下重大刑案,有核查之權。不知于延益謀逆一案的卷宗可曾整理完畢,證據是否齊全。大理寺也好完成核對,早日定罪量刑。”

  曹守正看向朱瞻坤,眨巴眨巴眼睛,卷宗?證據?

  他哪有這玩意啊!?

  他和西廠聯手,將于延益查了個底朝天。

  于延益除了當年被罰為窯工的時候,一餐多吃了四個燒餅外,再也找不到其他證據確鑿的罪名了。

  總不能定他個多吃燒餅罪,就判處斬刑吧!?

  原本他還想著偽造一封于延益和楚王勾結的書信,但是于延益本身就是天下少有的書法大家。

  西廠中雖然有善于模仿筆跡者,但是根本寫不出于延益字跡的風骨神韻。

  朝中的大臣,有不少都是書法國手,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奧秘。

  所以到現在,西廠除了幾個偽造的證人之外,根本拿不出任何實證來證明于延益的罪名。

  “哈哈哈,楊大人說笑了,這意欲謀逆可是誅九族的大罪,于延益是何等人物,怎么可能留下具體的證據呢?!這是我們審訊楚王府上的幾個侍衛時,得到口供。”

  “所以說,曹大人沒找到什么證據嗎?!”

  曹守正笑道,“楊大人或許剛剛沒有聽清楚,逆賊于延益的罪名是意欲謀反,而不是已經實施了謀反。這我們上哪去找實打實的證據啊!”

  意欲謀反,就是想要謀反。

  想要謀反,那就是還沒有做。

  還沒有做的事情,又怎么可能查有實據呢?!

  但是謀反這件事情,你想都不該想,想了就是大罪。

  如此,在曹守正和西廠的努力之下,形成了一個邏輯閉合。

  雖然聽著很離譜,但是這件事情能說通了。

  “呵呵…意欲謀反?!”

  楊清源一聲冷笑道,“意欲二字,何以服天下?!”

  另一邊的李宏毅,聽到這句話,身子微微一顫。

  他博覽群書,熟讀經史子集,自然知道楊清源這句話的出處。

  前宋奸相秦會之以“莫須有”之名冤殺岳武穆之時,前宋大將韓良臣也有此一問。

  意欲謀反這個罪名,自然不是曹守正和西廠能夠鼓搗出來的,這是他李宏毅的杰作。

  李宏毅甚至能夠想象,千百年之后,他的名字可能和秦會之并列,遺臭萬年。

  也不知他所做的到底是對是錯?!

  楊清源要繼續發難之際,朱瞻坤開口了,“好了,楊侯鞍馬勞頓,風塵仆仆,也是辛苦,不如先行回府休息,有什么事情,可以等明日上朝之時再議。”

  對于朱瞻坤的話,楊清源不屑一顧,他也從來沒有指望過靠著他的一張嘴,就能替于延益脫罪。

  “陛下,臣欲往天牢之中,見于延益一面,還請天子恩準。”

  楊清源當然可以憑著輕功潛入天牢,就算雨化田親自把守,也未必能攔得住他。可楊清源不確定于延益是不是在天牢之中。若是朱瞻坤為了避免他見到于延益,提前將于延益轉移,那就麻煩了。

  “這…”朱瞻坤明顯是不想讓楊清源見到于延益的。可是下一瞬,楊清源掏出的東西讓朱瞻坤沒有了拒絕的理由。

  楊清源手中的,正是調動天策軍的麟符。

  以大周之軍制,百騎以上的兵馬,無詔書兵符,不得出營。

  楊清源的威望,加上他手中的麟符,使得楊清源能輕易地調動天策軍。

  現在楊清源主動交出了麟符,就等于斬斷了楊清源的兩只爪子。

  沒有兵權的楊清源,不過就是洞玄境的劍客而已。

  沒什么了不起的?!

  朱瞻坤自然知道此時該如何取舍,當即開口道,“楊侯真乃忠臣也,剛剛覆滅后金回來,來不及喘口氣,就要繼續為我大周效力。”

  聽到朱瞻坤的話,殿內的幾人都紛紛應和。

  “楊侯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

  “文可安邦,武能定國。”

  “曹卿!”朱瞻坤接過了雨化田從楊清源手中取來的兵符之后開口說道。

  “微臣在!”

  “于延益此刻關押于何處?!”

  曹守正禮節周全一絲不茍,“逆犯于延益此刻正關押于刑部天牢之中。”

  “那就由你安排一下,讓楊侯見見逆犯!”

  “是!”

  雙方完成了交易,相當于楊清源用麟符換取了可以探視于延益的權力。

  之后楊清源也沒什么想和朱瞻坤聊得,便借口告辭出宮了。

  看著楊清源遠去的背影,朱瞻坤原本溫和的臉上,出現了真心實意的笑容。

  用探視于延益換了天策軍的兵符,這一筆買賣實在是太劃算了。

  如果不是顧及自己的形象,朱瞻坤此刻已經要放聲大笑了。

  曹守正見狀,便知道了朱瞻坤此刻的得意心情,當即拍馬屁,“陛下真是好手段…三言兩語,就讓楊清源交出了兵權。”

  曹守正這一番話,聽得雨化田和李宏毅無語至極。

  這是朱瞻坤逼楊清源交出來的嗎?這分明是人家自己把兵符拿出來的!

  當時怎么沒發現,朱瞻坤如此的剛愎自用?!

  不過對于李宏毅和雨化田來說,這不僅不是壞事,反倒是好消息。

  皇帝越蠢,他們自然就越容易架空。

  “雖然陛下圣明,從楊清源手中取回了兵符,但還是要小心防備于他,此賊在軍中威望不小!”

  朱瞻坤聽了李宏毅的諫言,點了點頭,“李卿所言老成持重,傳旨,令晉陽軍駐扎于晉陽城,朝廷會派出特使,犒賞三軍。”

  朱瞻坤應對的辦法也很簡單,將晉陽軍的十萬兵馬留在京畿之外,那任由楊清源的威望再大又有何用的?!

  “臣遵旨!”

  楊清源快步走出了宮城,他從來沒有覺得宮城之中有如此壓抑過。

  或許像先帝那樣的帝王只是特例,而像朱瞻坤這樣的皇帝才是常態。

  楊清源行至宮門口,取回了自己的佩劍湛盧。

  就在他離開之時,原本從天策軍抽調的將士紛紛行以軍禮,目送楊清源離開。

  楊清源嘴角勾起一絲笑意,若是這一幕讓朱瞻坤看見,他就會知道了。

  所謂的麟符不過是個死物罷了!

  兵權的歸屬也從來不是一塊兵符能夠決定的!

  楊清源回到了自己的府上,看了看許久未見的丫丫和崔可琴,然后便前往了禮部尚書錢牧謙處拜訪。

  錢牧謙是楊清源的座師,楊清源出征歸來前往拜訪,也是應有之義。

  不僅僅是錢牧謙,還有朝中的一應知交同僚,楊清源都一一拜訪,表現得就像是一個遠征歸來的大將一樣。

  這倒是讓一直在暗中盯著楊清源的西廠探子松了一口。

  楊清源不搞事,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否則憑借楊清源的輕功和武功,就算是雨化田親自來,也不敢能跟住楊清源。

  一連兩日下來,楊清源都沒有去大理寺當值,也沒有去探視于延益,連早朝都稱病,甚至連定罪于延益的廷議都沒去,只是到處拜訪敘舊。

  這一番操作,讓朱瞻坤只覺得看不懂。

  難道是要串連眾臣,行伊伊霍光之事?!

  這一手朱瞻坤還真不怕。

  如果楊清源是三朝元老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他確實有這個資格。

  如果楊清源手握十萬大家他也有這個資格。

  可現在的楊清源…不行。

  第三日,清晨。

  楊清源換上了大理寺卿的官服。

  “大理寺卿楊大人,回衙!”

無線電子書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