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章 醫學

  1642年9月5日,漢洲,黑山城(今澳洲澳洲帕默斯頓市附近)。

  一名黑山礦場的輪駐鄉兵指揮著幾個漢洲土著將兩具尸體抬到黑山醫學研究院中一間寬大的停尸房后,便忙不迭地迅速離開這處顯得異常陰森的地方。在礦場輪駐的鄉兵,是最不喜歡來這個地方,因為凡是礦場因各種原因死去的礦工,都會被運到這里來,數年時間,也不知道往此處運了多少具尸體。

  黑山城附近的人隱隱知道,這個所謂醫學研究院,聽說專門研究死人的。此間的醫者會將運到這里的尸體大卸八塊,把人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挖出來仔細地研究和琢磨,說是是為以后能更好、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各種疫病。

  當然,這里還有一種恐怖的傳聞,說是里面的人,是在研究如何將尸體上的各個部位制作成食物,以滿足漢洲廣大民眾對肉食的需求。不過,這種傳言自然是不可靠的,顯得非常虛妄,若是被巡警或者民調處的探員聽到了,少不得要被關到黑屋子里“教育”一番,或者,直接被以傳播謠言的罪名扔到礦場當幾年苦力。

  總之,黑山醫學研究院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而又恐怖的地方,普通民眾對這里是一直都敬而遠之。

  但是,作為漢洲大齊王國的君王,齊天卻是經常過來,會瞧瞧這里有什么新的發展和研究成果。漢洲相對于大明,環境還是比較惡劣的,尤其是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氣候炎熱,森林密布,還有許多沼澤灘涂。伴隨而來的,就是疫病的橫行和各種因水土不服而產生的頭疼腦熱等疾病。

  因而,漢洲本土除了對工業極為重視和扶持外,醫學和藥物的研究發展,也得到了大齊王國的政策和財政的傾斜。每年的移民船隊,都會從大明采購巨量的成品藥材和各種中草藥的種子、秧苗,至于大夫、郎中之類的醫者,更是作為特殊人員,優先搜羅和引進。

  建業城的天工學院中,有專門的醫學專業,招收那些完成了五年初、中級普通教育的學生,對他們再進行系統全面的四到五年的教授,通過自身的學習和現場實習研究,力圖規模化能培養出一批漢洲本土的醫學專業人才。

  今天,齊天來到這座黑山醫學研究院,是為了給這里的醫者送一套特殊而且重要的醫學器械。

  彭老鬼作為漢洲資格最老的醫者,自然是第一個使用齊天拿來的那套奇怪的小支架組合,并在齊天的指點下,俯下身子,一只眼睛湊到鏡口去觀看。

  “…撕!”彭老鬼剛看了一下,像是發現了什么怪物似的,猛地抬頭看著齊天,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隨即又挪開那個小支架,看了看桌子上的幾根細微的發絲。

  “老鬼,你不過才五十有三,還沒有到老眼昏花的時候。”齊天笑著說道:“看了這個,是不是覺得很神奇?”

  “…是有些神奇!”彭老鬼喃喃地說道,隨即,又將其中一根細微的發絲輕輕地捻起,放到小支架下面的鏡口上,俯下身子繼續看著。

  看了半響后,彭老鬼站了起來,將觀察的位置讓與丁傳根等弟子。

  “通過這個,我們是否就能觀察到人體內部許多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倍數還是有些低了。”齊天搖頭說道:“不過勉強可以看到人體內部的一些粗大的血管和細小人體組織。至于更加細微的物質,如細胞、血液里的物質之類的,多半還是無法看見。”

  齊天讓人帶來的正是漢洲琉璃場那些制鏡工匠花費數月時間,浪費了無數鏡片,才磨制出的合格透鏡,并組合而成的簡易顯微鏡。

  其實,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制造出來,發明者是眼鏡商亞斯·詹森和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制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并沒有用這個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后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后,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他自己學會了磨制更高清的透鏡,并且通過使用顯微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7世紀晚期,意大利的M.馬爾比基觀察動物組織,發現了毛細血管,還觀察過脾臟、腎臟等組織的微細結構。而列文·虎克也通過過顯微鏡觀察,看到精子、血細胞等細微人體物質。他還在觀察蝌蚪的尾巴時發現血細胞從毛細血管中流過的情形。

  彭老鬼等一干醫學研究院的醫者,通過解刨無數具尸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已經認識到若干異常的構造,是在疾病影響下器官的變化,并且據此對疾病原因作了一些初步的科學推測。而齊天則根據前世的淺薄的醫學知識,提示這些醫者,要將某些疾病看作是局部損傷,每一種疾病都有它在某個器官內的相應病變部位,即“病灶”。所謂治病,就是要這些“病灶”而做出醫理診斷,做出有針對性的治療和病因消除。

  如今,建業琉璃場的制鏡工匠還在繼續磨制清晰度更高,倍數也更大的透鏡,以提高顯微鏡的識別倍數,使得漢洲在微觀醫學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有所突破。而且,鑒于黑山醫學研究院在解刨無數具尸體的基礎上,齊天向所有醫者提出了臨床醫學和臨床醫學教學的概念。

  要知道,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么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很多知名的歐洲醫學專家,此時還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醫師,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西方醫學奠基人)關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這充分說明了當時臨床醫學還很落后。直到17世紀晚期,英國人托馬斯·西德納姆才提出臨川醫學的概念,而到18世紀,臨床醫學教學才開始興起。

  當然,在漢洲大齊王國倡導臨床醫學的同時,對于華夏傳統中醫,也是不遺余力的支持和扶助。在大學堂的中級專業課程和天工學院高級專業課程當中專門設置了中醫學,主要是研讀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以及《本草綱目》、《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等中醫理論書籍。

  在漢洲,每一個漢人移民都異常寶貴,若是,耗時費力地將人從大明弄回來,就因為一個小小的頭疼腦熱,或者水土不服,就丟了性命,那可太不劃算了。

  人口增長,除了大力移民和努力生育,最重要的就是盡可能的提升漢洲的醫療衛生水平,減少嬰幼兒的死亡率和成年人口的疾病死亡率。

無線電子書    1635漢風再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