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零三章將宰相李善,扣押天牢,明日處斬,夷九族

無線電子書    大夏文圣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永盛十三年。

  七月二十五日。

  隨著圣旨頒布下去,大夏王朝頓時引來巨大的歡呼之聲。

  天災已定。

  這是朝廷頒布的消息。

  圣旨十分簡單,基本上都是圍繞顧錦年的功績去說,以致于顧錦年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更高了一些。

  不過災情定下來了,不代表甚么事情都沒了。

  對于大夏王朝而言,接下來的事情會更多。

  災情的穩定還有善后,這些工作都讓人深感頭疼。

  實話實說,如若不是天地賜福,出現五大綠洲,而且國運昌盛,再加上顧錦年將功德散于大夏百姓,使得百姓內心是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否則的話,只怕麻煩更多。

  畢竟現在看到了希望,大家心態都很好。

  可朝堂上,卻已經開始爭議不休了。

  大殿當中。

  永盛大帝端坐在龍椅上,各方勢力也在激烈爭議。

  “隴西郡地動,目前雖已經控制局勢,但所需要的物質人力,應當是第一,東林郡火災已經被滅,功德金雨也使得東林郡災情穩定控制,至于南越郡,洪災已經沒了,應當竭盡全力處理隴西郡之事。”

  吏部尚書胡庸開口,他在朝堂上直接開口,絲毫不管其他人的想法。

  這善后救災的事情,可不是一件小事。

  不僅僅是穩定百姓民心,更主要的還是政績,現在隴西郡是太子的政績,東林郡是秦王的政績,南越郡是魏王的政績。

  江中郡那還好一點,畢竟江中郡是顧錦年負責的,就算江中郡一點災情都沒了,也不會影響什么。

  大夏王朝即將要昌盛,那么帝位之爭就更加激烈了,尤其是永盛大帝這次也得到了賜福。

  壽元悠長,雖然沒有幾百年的皇帝,可以當下情況來說,再坐個三五十年問題不大。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永盛大帝這兩年就駕崩了,那他們還真不怕,太子只需要老老實實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干,每天吃吃喝喝都行。

  長幼尊卑擺在那里。

  除非大夏天災,秦王不費吹灰之力解決,但這可能嗎?

  可現在永盛大帝明顯要在位幾十年。

  這幾十年內,會發生多少事情?這對于秦王來說簡直是一件大好事。

  而對于太子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太子勢力已經開始準備了,也不是說去針對誰,而是圍繞著太子利益,進行爭奪。

  四大災區,都需要善后,可能江中郡要好一些。

  但人力物力包括錢財銀兩就只有這些,事情只能先辦好一件,自然而然,胡庸要為太子效力了。

  他本身就是太子的黨羽,面對這件事情,他們自然而然要理力據爭。

  畢竟如若隴西郡災情安穩解決,這樣一來的話,天下人就說不了太子什么問題,反倒是秦王和魏王辦事效率差。

  對于朝堂官員而言,大家是知道為什么。

  可百姓不知道,一看隴西郡這情況,都已經妥善解決了。

  再看看你東林郡,還在慢吞吞重建家園,百姓自然有民怨,但這個民怨不針對朝廷,而是針對辦事之人。

  那個時候,必然會形成,太子不愧是太子,果然手段強,一下子解決這些麻煩。

  然后秦王果然沒用,會打仗而已,治理國家一點作為都沒有。

  只要營造出這樣的輿論和話題,對而他們而言就夠了。

  此消彼長之下,太子的位置是越來越穩固,秦王就更別想上位了。

  而且這些事情,是太子黨羽私下商量好的,并沒有告知太子,倒不是說撇開太子,而是有些事情,必須要由他們來做,通知太子,無論太子是什么意思,都不好。

  答應,顯得太子不仁義,自己親兄弟也動手。

  不答應,太子甘愿秦王上位嗎?

  這就是黨羽的可怕和強大,有些事情不是你做不做主,而是大家愿不愿意,而且再說一點,太子就當真不愿意嗎?

  可是胡庸的話一說完,立刻便有人站出來了。

  “臣不同意。”

  “陛下,如今四大災區,也只有江中郡還算可以,其余三大災區,都需大量人手物資解決,臣認為,應當分三批人前去救援,這樣一來,其一可定民心,其二也可看看諸位王爺的手段如何,其三也算是提前知曉問題所在。”

  “如若單方面去救援隴西郡,先不說其他,百姓如何看待?”

  “再者,隴西郡想要重建,至少半年時間需要,如果這半年之后,解決掉了還好說,大軍前往東林郡,發現東林郡有諸多問題,該怎么辦?”

  “拖延一分一秒,都對我大夏王朝而言不利。”

  “故而,請陛下三思而行。”

  此時此刻,顧冷的聲音響起,他是刑部左侍郎,不過在這個時候,為秦王說話,自然代表著一些不同的信號。

  世人都知道,秦王與顧家關系不錯,而今顧家出了一個麒麟子,自然而然顧家人說的話,要比尋常重一些。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說之前的顧家,可以左右太子之位,而今的顧家已經不是左右那么簡單了,直接欽點都沒大問題。

  只要顧錦年到永盛大帝面前說一句話都行。

  我覺得太子不行,秦王殿下還可以。

  那基本上秦王殿下就能上位了。

  只不過所有人也清楚的明白,顧家不會這么做,畢竟到了這個體量,太子也好,秦王也罷,都不會找顧家麻煩,就算他們任何一人登基了,顧家永遠是顧家。

  以后的皇帝難道就不需要靠顧家嗎?

  可若是參與進來了,萬一萬一萬一,太子就是能登基怎么辦?那這個仇大不大?

  別說皇帝寬宏大度,換做是誰都大度不了啊。

  所以不參與是最好的,當然聲援兩句合情合理,比如說顧冷現在就是這樣,他并非是聲援秦王,而是緩解秦王的壓力,但同樣也沒有去得罪太子。

  這種做法才是最好的。

  面對顧冷開口,楊開的聲音不由響起。

  “顧侍郎,老夫不認可,倘若兵分三路,雖然可同時營救,但這過程有多慢?”

  “如今五大綠洲還需要百姓遷徙,王朝內有諸多事情,把絕大部分力量分成三批人,至少需要兩至三年才能徹底解決三郡之難。”

  “如若集中力量解決隴西郡,再將東林郡和南越郡的事情慢慢解決,實在不行讓他們遷徙,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楊開出聲,他這話也是支持太子,一來他的確是太子之人,二來他認可胡庸的計劃。

  倒不完全是因為這種爭斗。

  “陛下,臣也同意胡大人之言。”

  “臣,也同意。”

  下一刻,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也跟著同意,戶部尚書同意很正常,集中力量去解決,對戶部的財政來說也稍稍有些緩和。

  而工部尚書答應的原因就讓不少人驚訝,畢竟工部與太子關系一般般吧。

  眼下這件事情,不說站隊,但也大差不差,這樣做有些不太好。

  不過,這段時間他們也發現了,工部尚書和禮部尚書兩個人時不時就聚集在一起,也不知道做什么,很有可能工部尚書已經被太子詔安了。

  “臣,不認可。”

  刑部尚書搖了搖頭,還是出來拒絕。

  “臣等也不認可。”

  一些儒臣也跟著上前,伴隨著一些武將一起出聲。

  場面一度很尷尬。

  龍椅上,永盛大帝聽著眾人爭議,有些頭疼。

  大夏天災已經結束了,這是一件好事,而且還開辟出五大綠洲,可正是因為這五大綠洲,搞的現在有些難辦。

  一來天災需要善后,那么善后就需要人力,物力,還有財力支持。

  救災需要銀子。

  開辟綠洲也需要銀子。

  上上下下都需要銀子,大家伙都明白,大夏王朝未來可期,可問題是眼下的東西解決不了,那就麻煩了。

  說來說去還是東西給的太多太好了,有時候太好也不行。

  就好比一個乞丐,在城外破廟內,快要餓死了,可就在這個時候,擺在他面前是一桌子佳肴和一萬兩黃金,只能二選一。

  選擇佳肴,肯定是餓不死,但這一萬兩黃金就別想拿。

  選擇黃金,那很好,你不能確定你接下來能買到吃的,萬一周圍百里沒有任何人呢?

  有這么多黃金有什么用?反而拖垮自己。

  現在綠洲擺在面前,遷徙是大事,而且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但災情也擺在面前。

  頭疼的很。

  “諸位愛卿。”

  “不如這樣,號召百姓,自發前往災區,由大夏將士帶領,雖無法直接解決災情善后,但至少可以減少恐慌,如何?”

  永盛大帝開口,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百姓自發去做。

  只是此話一說,滿朝文武都微微搖頭。

  “倒不是百姓們不愿,而是百姓都要生存,若是白白去干活,對他們而言不公,再者自發前去,所需要的糧食,自然也要又朝廷解決,這依舊是開支。”

  “包括居住之地,包括人員管理等等事務,反而會搞的一團糟。”

  何言開口,滿是無奈。

  想法是好,但不現實啊,老百姓又不傻,捐點銀子差不多了,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去賑災啊。

  “朕明白。”

  “朕的意思是說,許諾金銀,等到朝廷稅收回來,再給予補發。”

  永盛大帝又不傻,讓百姓白干活肯定沒人愿意啊,但銀子大夏王朝現在是沒有,可以后不見地沒有啊。

  此言一出,戶部尚書何言不由微微沉思一番。

  “陛下,這個方法倒不是不行,只是即便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做,敢問陛下,何時能補發?”

  何言出聲,詢問永盛大帝。

  “一年吧。”

  永盛大帝道出一個時間期限,但此話一說,何言又無奈的搖了搖頭。

  “一年實在是有些太漫長,只怕百姓們不會答應,而且容易引來恐慌,萬一兌現不了,不是一件好事。”

  “請陛下三思。”

  何言開口,一年的時間太長了,這不太好處理,相當于拖人一年俸祿,誰愿意啊?

  即便是朝廷答應,那又如何?銀子這玩意,到手才是王道,其他都沒有任何意義。

  “一年都等不了嗎?”

  這回永盛大帝有點惱怒了。

  “陛下,一年時間的確有些久遠,主要是夜長夢多,百姓們也提心吊膽,萬一有人在此期間散播謠言,對朝廷不利。”

  胡庸出聲,給予解答。

  聽到這話,永盛大帝微微沉默。

  大殿內也安靜下來了。

  “臣,有建議。”

  此時此刻,一道聲音響起,是李善的聲音。

  不知道為何,自從李善前往江中郡回來后,就比較寡言,以往這種事情,應當是李善出面的,可現在他基本上不說什么。

  而且很多事情,永盛大帝也沒有與李善說什么了。

  隨著李善開口。

  永盛大帝只是簡簡單單看了李善一眼,也只是看了一眼,使得大殿更加安靜。

  正常來說,永盛大帝應當讓李善說說計劃,可這特意看了一眼,還不給予回答,就讓人感覺有些古怪了。

  只不過李善并沒有尷尬,也沒有顯得手無舉措,而是靜靜立在大殿之下,等待著永盛大帝開口。

  “說吧。”

  過了一會,永盛大帝這才開口,讓對方說出計劃。

  “回陛下。”

  “臣認為,絕大部分人力還是主攻隴西郡,胡庸大人所言無錯,解決隴西郡意義很大,快一點的話,半年之內若能妥善處理,也可振奮軍民一心。”

  “而東林郡與南越郡之事,的確可以讓百姓前去,但一年一結有些漫長,三月一結,臣認為妥當。”

  李善開口,給予方案。

  “三月一結,可賦稅下個月開始,按照預計計劃,不會太多,支撐一次是沒太大問題,往后該怎么辦?”

  何言皺眉,他不太同意這個事情。

  隴西郡,南越郡,東林郡,江中郡,稅收是交不上來的。

  之前的江寧郡也是如此,目前還是免稅期間,能征到手的又有多少?

  三個月一結,聽起來不錯,可最多只能結一個月,其他的銀子只能拖著,不可能把人騙過去,然后耍流氓吧?

  要是非常時期,那也就算了。

  現在大夏王朝蒸蒸日上,你這樣一搞,誰答應啊?

  “可以向商人借銀,暫時渡過難關,綠洲之事,這些商人自然也知曉大夏王朝未來之發展會是如此,若能在此時給予援手,朝廷也不會虧待他們。”

  李善開口,如此說道。

  而聽到向商人借銀這件事情,永盛大帝卻略微沉默,因為顧錦年也說過這樣的話。

  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

  但提到商人,刑部尚書的聲音不由響起。

  “陛下,此次天災,臣聽聞大夏境內有諸多商會并沒有捐贈銀兩,陛下可知江南一帶,無數富商總共捐銀多少嗎?”

  刑部尚書開口,望著永盛大帝。

  不提商人還好,一提商人刑部尚書就忍不住開口了。

  “捐銀多少?”

  永盛大帝微微皺眉,同時將目光看向對方。

  “那就要問何言何大人了。”

  對方望著何言。

  這回永盛大帝將目光看向何言,略微做好了一些心理準備。

  感受到永盛大帝的目光,何言也只能低著頭,稍稍開口。

  “共計,十三萬兩白銀。”

  何言出聲。

  十三萬兩白銀,這不算少。

  但對于一個江南所有商會來說,這十三萬兩白銀,還真是打臉啊。

  狠狠的給大夏王朝一個巴掌啊。

  江南一帶,有多少商會可能沒人知道,但沒有一萬也有七千,整個江南一帶,人口數量就接近三萬萬人,畢竟江南是六個郡加起來的統稱。

  最繁華的自然是江南郡了。

  碩大一個江南郡,居然只給了十三萬兩白銀,就按照五千商會來說,差不多一家給二十六兩銀子。

  “呵。”

  “聽聞江南一帶的富商,吃頓飯至少要有七十二道菜,不比朕差,一個商會出二十六兩銀子,比得過一頓飯錢嗎?”

  “厲害,當真是厲害啊。”

  永盛大帝的目光有些冰冷了。

  這還真是厲害。

  很顯然,不是這些商人蠢,而是這些商人太聰明了,大夏天災發生,只怕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面對內亂。

  他們認為大夏王朝必然要亡國,所以銀子攥在手中,從而一點臉面都不給。

  不然的話,正常而言,也不會犯這等錯事。

  “那就下一道旨。”

  “何愛卿,讓大夏商會募捐也好,朝廷借銀也罷,總而言之,這件事情必須要解決。”

  “遷徙綠洲之事,由禮部,吏部,還有兵部,刑部一同處理,五洲內必須遷徙千萬人,于明年內完成。”

  永盛大帝開口,下達了旨意。

  同意他們說的方案,先主攻隴西郡,讓百姓去東林郡和南越郡幫忙,不說正兒八經解決事情,緩一緩災情都好。

  其他的事情,其他再說。

  “臣等領旨。”

  眾臣紛紛開口,永盛大帝都確定了,他們也就沒什么好說的。

  不過,就在此時,胡庸的聲音繼續響起。

  “臣還有一事啟奏,此事與文景先生有關。”

  胡庸開口,望著永盛大帝道。

  “何事?”

  永盛大帝詢問。

  “陛下,大夏天災之時,有兩位大夏俊杰,取出族內圣人經文,挽救大夏蒼生,雖作用不大,但心意極誠,這二人吏部已經調查清楚,是大夏人士,土生土長,自幼跟隨大儒潛心讀書,如今二人請纓,想要入朝為官,但因身無功名,故而請示陛下。”

  胡庸開口,道出這件事情來。

  提到這件事情,永盛大帝大致想起這二人了。

  “是李若渝和陸成言二人對吧?”

  永盛大帝問道。

  “回圣上,是。”

  胡庸點了點頭。

  提到這二人,永盛大帝倒是有些滿意。

  “他們二人倒是不錯,大夏天災之時,雖最終是錦年挽救大夏蒼生,但他們二人也有赤子之心,更是取出兩卷圣書,這很不錯,值得表彰。”

  “胡愛卿何意?”

  永盛大帝表贊了二人,因為的確沒得說,關鍵時刻,他們二人出手,雖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兩卷圣人經文,再加上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這一點就很不錯。

  所以賜官不是什么大事,但具體是什么職位,還是要商議一下。

  “臣認為,二人皆是大儒,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成就,當真極好,再者也有忠君報國之心,又為大夏王朝出過力,應當表率,官職的話,恰好戶部缺兩個員外郎,倒不如讓他去戶部任職?”

  胡庸開口,讓二人前往戶部。

  聽到這話,何言稍稍皺眉,但想了想又沉默了,因為戶部現在的確是多事之秋,來兩個大儒讀書人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并不拒絕,無非就是覺得員外郎這個品級有點大。

  “員外郎嗎?”

  “準。”

  “再加封子爵,任職太常寺少卿,表率天下人。”

  永盛大帝倒是舍得,員外郎是五品官,他直接再給二人加封子爵和太常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可是正兒八經的四品官,子爵雖然是最小的爵位,可無論如何完成了階級反轉,至少是權貴了,而不是臣子那么簡單。

  之所以這樣做,表率天下人是第一,但最重要的還是讓天下人知道,他永盛大帝不會一昧的只給顧錦年好處,也算是緩解一下議論。

  不然這場大災結束后,好處都讓顧錦年一個人拿了,試問一下誰不嫉妒?

  再者,這二人年紀輕輕便已經是大儒,有大本事,愿意入朝為官,無論帶著任何心思,都無所謂了。

  擁有天子印記,永盛大帝還真不怕對方心懷不軌,想要殘害大夏王朝。

  “陛下英明。”

  胡庸立刻一拜,而群臣也跟著一拜。

  “既無事,就退朝吧。”

  “李善,朕有事與你相談。”

  解決完這件事情后,永盛大帝將目光看向李善,同時也讓眾臣離開。

  聽到這話,不少人都不由心頭一震,單獨留下宰相,這當中意味著什么,他不清楚,但一定不會是什么好事。

  如此,百官離開。

  大殿當中,就只剩下永盛大帝與李善二人了。

  殿下。

  李善平靜無比。

  而殿上。

  永盛大帝,端坐龍椅。

  他的目光平靜無比,他的氣息,也很平靜,整個大殿異樣的安靜,但這種安靜,卻讓人壓抑,也讓人感到害怕。

  “你有沒有什么話,要與朕說?”

  永盛大帝的聲音響起。

  打破沉默。

  大殿之下。

  李善面無表情。

  “臣,沒有。”

  李善開口,這是他的回答。

  聽到這話,永盛大帝不免站起身來,看著李善道。

  “李善。”

  “你知道為何你能成為當今宰相嗎?”

  永盛大帝出聲,望著李善。

  “因陛下識人。”

  李善開口,鎮定自若的回答。

  “呵。”

  “你說的沒錯,朕識人,朕的確識人,當你出現的時候,朕就知道,你是誰的人。”

  “可朕沒有半點憤怒,朕讓你留在朝堂當中,朕認可你的才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有功,朕都會給你加官進爵,都會給建德不會給你的賞賜。”

  “一直到今日,朕本以為能改變你心中的成見,改變你心中的想法,卻沒想到的是,你還是你,你的心中,沒有朕,只有建德。”

  永盛大帝開口,他直接說出自己內心的話。

  李善是建德皇帝的眼線,這一點他知道,甚至很早的時候他就知道。

  可那又如何?他不怕,他反而要讓李善上位,因為明面上的敵人,永遠比暗中的敵人威脅小。

  殺了一個李善又能如何?明天來個王善,后天來個周善,架得住嗎?

  與其讓對方培養一堆棋子,倒不如讓一個人上位,然后給予針對。

  可隨著時間一點一點過去,永盛大帝發現自己最在乎的不是這個,而是證明,證明自己比建德好。

  “陛下莫要聽信讒言,臣,從來都是為朝廷效力。”

  后者淡淡回答,但沒有半點恐慌的樣子。

  “朕知道,如若你不是為朝廷效力,你早就死了千百次了。”

  看著對方的表情態度,永盛大帝緩緩出聲,隨后望著對方,直接開口。

  “朕只想問你一句,若讓建德來統御這大夏江山,能有今日之輝煌嗎?”

  永盛大帝開口。

  他知道,讓李善去抹黑建德幾乎不可能,但他還是想要一個回答。

  “回陛下,歷史沒有重來,也不存在假設。”

  對方開口,如此回答道。

  得到這個回答,永盛大帝沉默了。

  大殿內,也無比的安靜。

  “來人。”

  “大夏宰相李善,因救災期間,貪贓枉法,草菅人命,販賣軍機情報于敵國。”

  “夷九族。”

  永盛大帝淡淡開口,他眼神當中閃過一絲冷意與殺機。

  自己已經給李善這么多次機會了,結果對方到現在還是這樣,這讓他如何不怒?

  “臣,多謝陛下。”

  李善開口,并沒有什么驚慌失措。

  株連九族他都不怕。

  這讓永盛大帝徹底不知該說什么了。

  很快,有將士走進大殿,直接將李善拖了下去。

  而后。

  不到半個時辰內,圣旨頒布之后,整個大夏京都徹底沸騰。

  堂堂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居然被抓入獄,而且株連九族?

  六部震動。

  胡庸聽聞這個消息,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么,只能瞪大著眼睛,一語不發。

  而吏部當中。

  李若渝和陸成言的聲音,在這一刻響起。

  “恭賀胡大人。”

  兩人開口,使得胡庸一愣。

  “這有何恭賀的?”

  胡庸望著二人,絕對有些疑惑。

  “胡大人,李相被廢,這宰相之位,不就是您的了?”

  “是啊,胡大人任勞任怨,為大夏王朝付出多少,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都歷歷在目,一個大夏王朝,怎可能一直空缺宰相之位,這滿朝文武,能晉升宰相之位置的,也只有胡大人了。”

  兩人開口,他們笑著出聲。

  恭賀著胡庸。

  聽到這話,胡庸有些沉默,說實話能往上走一步,自然是一件大好事。

  可聽到李善被抄家,而且株連九族,的的確確還是有些震驚,他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件事情,所以即便是二人阿諛奉承,胡庸也沒有太開心。

  少許。

  等回過神后,胡庸繼續開口。

  “相位的事情,先不去提,等往后再說吧。”

  “你們二人說,有秦王鐵證,這是何意?”

  胡庸開口,相位雖然是他一直期待的東西,可現在他知道的是,要冷靜下來,以不變應萬變,若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自己表現的特別開心,反而得不到好處。

  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妥善處理朝廷安排的任務,然后再圍繞太子,去鏟除異己。

  這才是王道。

  即便退一步說,大夏宰相之位沒有給自己,那至少自己把太子的事情處理好了,往后太子登基,這相位早晚不是自己的?

  而且還不張揚,一舉雙得。

  至于這個鏟除異己,就是秦王了。

  太子現在最大的敵人,就是秦王,尤其是秦王與顧家關系是越來越好。

  這對太子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

  雖說李基跟著顧錦年,但太孫終究是太孫,顧家到底是什么態度,誰也不知道。

  顧錦年也沒有公然表態過,要支持太孫,當初在京都孔府是說過這樣的話,但那時候多半是氣話,意氣之爭,并沒有完全表態。

  自然而然,他們這些太子黨羽,要打壓秦王了。

  “胡大人,東林郡山火之災,秦王殿下為求政績,讓將士們沖入火災之中,一百四十名將士,死于山火,為的就是救出一名百姓。”

  “這種事情發生了不止一起,而且我等知曉,此次東林郡傷亡,達到四萬四千人左右,其中一萬兩千名將士死于非命。”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秦王想要功績,才惹來的麻煩。”

  李若渝出聲,說話之間,他拿出一些證據,而這些所謂的證據,則是軍中情報,傷員之事。

  包括一些存活下來將士的口供。

  看到這些罪證,胡庸不由倒抽一口冷氣。

  “如若此事當真,足彈劾秦王,無論如何,逼迫秦王就藩還是沒有太大問題。”

  胡庸接過這些罪狀,眼神當中顯得無比激動,甚至說是興高采烈也不足為過啊。

  的確。

  三大災區,死亡人數最多的是東林郡,雖然山火無情,但死傷的人數的確要比其他兩地多出很多。

  往小了說,山火沒辦法,誰也不知道會有這么多傷亡。

  往大了說,你為了功績,犧牲將士的生命,這可不是小事啊,一來不仁義,二來也是罪證,這要換作其他官員,誅滅九族可能夸張了一點,但全家抄斬是必然的。

  換成了秦王,就可以逼迫秦王去就藩了,一但就藩,這個天大的危險,也就沒了。

  所以,胡庸很開心,是極其的開心。

  “待老夫徹查一番,倘若屬實,二位立下大功,等太子回來,老夫會向太子殿下,稟報此事,待到太子登基,二位也算是從龍之臣了。”

  胡庸出聲,望著兩人。

  “胡大人客氣,我們兄弟二人,并非是索取功勞,單純只是看不慣秦王所作所為。”

  “當然,若是能為太子效力,也是學生二人的榮幸,不過無論未來如何,學生都銘記大人之恩德。”

  李若渝出聲,他長相俊俏,而且說話談吐溫和,外加上乃是大儒,而今如此卑微,對自己畢恭畢敬,實話實說,這讓胡庸極其享受。

  他手下不缺能說會道之人,也不缺阿諛奉承之人。

  但大儒的阿諛奉承,他可是從來沒有享受到,再加上這二人也算是有一定威望,自然而然,胡庸更加享受。

  “兩位客氣了。”

  “兩位如此之年輕,就已經成為了大儒,這一點老夫也敬佩,再者老夫終究有年老之時,過不了幾十年,就要退位了,未來的天下,還是屬于你們年輕人。”

  “勤勉之。”

  胡庸開口,如此說道,拉進二人關系。

  “大人教誨,學生明白。”

  二人起身,朝著胡庸一拜,而胡庸也順勢開口,提到自己家中還有幾個女兒,其意思倒也簡單,看他們如此俊杰,是個人才,想要聯姻捆綁。

  李若渝二人倒也沒有拒絕,順著胡庸的意思往下說。

  就如此。

  幾個時辰過后。

  江南地區。

  望江南。

  乃是江南郡第一酒樓,占地面積足足有數千畝地,有九層之高,能入這酒樓當中的人,都是達官顯貴,而越往上,代表著地位越高。

  此時此刻。

  望江南最高層,接近百人聚集其中,一共有十一桌,一桌十人。

  餐桌上,擺放著美味佳肴,可在場眾人,沒有一個動筷,倒不是不敢,而是沒有胃口。

  一點胃口都沒有。

  這些人,都是江南郡有頭有臉的商會代表,基本上可以代表整個江南郡商會。

  能讓這些人湊在一起,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是吳家。

  江南吳家。

  最大的世家,當初跟隨太祖皇帝起家的存在,而后又在永盛皇帝造反之時,跟隨了永盛大帝。

  算是押寶押中了兩次。

  自然而然,江南郡這一帶,吳家的地位,極其之高。

  說句難聽點的話,朝廷的圣旨,在江南郡都不如吳家的一句話。

  想要在江南郡辦事,就得得到吳家的允許,否則的話,誰來了也沒用。

  哪怕是京都大官也不行。

  先不說吳家祖上的功勞,就說目前,大夏五大軍營當中,有兩大軍營,就有吳家的勢力,而皇宮內,吏部尚書胡庸,戶部尚書何言,就與吳家有極大的關系。

  而且吳家有兩女入宮,現在都是貴妃。

  再者,這江南郡大大小小,所有官員,誰不跟吳家有關系?

  沒關系的已經混不下去了。

  有關系的,在這里如魚得水,過的神仙日子,這就是吳家的恐怖之地。

  朝堂上有人。

  皇宮內也有人。

  軍事上也有人。

  甚至扶羅王朝,大金王朝,他們都有人。

  近代孔家,其實就是跟吳家學的,說來說去還是那招。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吳家早就做到了這一點,這出了什么大事,大金王朝與扶羅王朝可不會袖手旁觀。

  “怎么還不來呢?”

  “好端端讓我們過來是為了什么事情啊?”

  “應該是接下來朝廷的事情,大夏天災已經結束了,咱們前段時間加起來捐的銀子,才那么一點點,朝廷肯定要生氣,想來吳家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才把咱們聚集在一起。”

  “應該是這件事情了。”

  “是啊,這件事情該怎么辦啊,我頭都是大的,早知道這樣,當初捐個幾萬兩就算了,現在不知道該怎么辦,頭疼啊。”

  “你別說了,誰不是啊,不過好在我捐了一百兩銀子,至少不是最少的,你知道老張嗎?他捐了十兩銀子,到時候一定會出事。”

  “十兩?我還知道李掌柜也就捐了五兩銀子,這就是在打朝廷的臉啊。”

  他們議論紛紛,你一句我一句的說。

  而就在此時。

  幾道人影,從大門走了進來。

  隨著人影出現,眾人瞬間安靜下來了。

  為首是一名中年男子,相貌還算是英俊,極有氣質,穿著華貴,氣質不凡。

  這是吳家大少,吳章義。

  如今吳家大大小小的生意,基本上都是由吳章義來處理,吳老爺子也的確有意,將這么大的生意,全部交給這位大少。

  畢竟無論是做生意這塊,還是其他方面,吳章義實打實做的很好。

  比起那幾個沒用的少爺,吃喝嫖賭也就算了,到處惹是生非,要不是家底強盛,早就被打死了。

  所以面對吳章義,眾人不由紛紛起身。

  “見過吳少。”

  眾商會代表站起身來,朝著吳章義一拜。

  而吳章義沒有說話,而是對著一旁的人極為恭敬道。

  “先生。”

  “這些便是江南郡各大商會代表,任何事情交給他們,都可層層傳遞下去。”

  吳章義開口,他對身旁人無比客氣。

  而眾人這才開始注意到吳章義身旁之人。

  相貌英俊無比。

  氣質超凡。

  這一眼望去,讓人不得不心中驚嘆一聲。

  而此人。

  正是長云天。

  感受到眾人的目光,長云天沒有半點異樣。

  但也沒有說什么,只是與吳章義點了點頭。

  當下。

  后者來到主桌上,讓眾人坐下,緊接著神色嚴肅道。

  “諸位。”

  “一場滅頂之災,可能要來了。”

  隨著他聲音落下。

  一時之間,一片喧嘩。

無線電子書    大夏文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