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43章:武媚娘……可能……想……稱帝……

  雖然打賞的錢不多,但這種明晃晃的人民幣,陳凡還是很有感覺的。

  于是不免在接下來,陳凡喝了一口茶,卻又繼續了一則小故事:“剛才講的是袁天罡的叔叔袁守誠,這個故事太過于神話了。我再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就稍微真實一些。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李淳風,

  他是袁天罡的徒弟,兩人亦師亦友。

  有一次,李淳風夜觀天相,對唐太宗說道,唐三世之后就會被一位女主控制。并且說,這個人就在您的宮中,

  是您的妻妾,不出三十年就會成為天下之主,

  還會殺了許多李唐子孫。唐太宗就說,

  那我就將所有嫌疑的人全都殺了。李淳風則搖頭,此乃天數,不能違背,你就算是想殺也殺不了。況且三十年之后,此人已老,也許心存善念,或許禍害小一些。現在如果去把她給殺了,那么上天就會降下一個更為強大的人。到時候,李唐整個江山子孫都無一幸免。”

  說到這里。

  一眾茶樓的聽眾,以及一眾網友一下激靈。

  他們自然是想到:“這說的不是武后武媚娘嗎?”

  “我靠,袁天罡在武媚娘小時候給她看過相,李淳風也算到未來李唐江山恐怕不保。”

  “難道,

  武媚娘就真的能控制整個李唐江山?”

  對此。

  陳凡沒有解釋,然后又再說了一個小故事:“因為袁天罡與李淳風亦師亦友,

  兩人經常會一起交流玄學相數。有一次,

  兩人一起夜觀天相,

  李淳風突然想到,

  不如我們兩個一起來推算一下李唐氣運。于是,兩人就開始推算大唐的國運。可這不推則已,原本兩人只是想推算大唐的國運,卻不小心一直推到了2000年之后。袁天罡一見不好,連忙推了推李淳風的背,說道,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

  “至此,兩人共同完推算的書籍,就叫做推背圖。推背圖一共有60象,每一象有一幅圖案以及一些文字。這一些圖案以及文字,都代表著未來即將發生的大事件。”

  沒錯。

  陳凡這會兒卻是將前世《推背圖》也給拿了出來。

  至于為什么要將推背圖說出,這是因為,這與接下來武則天的故事有關。

  不過雖然陳凡暫時沒有說武則天,但推背圖的故事就足夠的吸引人。

  一時,整個茶樓,一眾網友又是紛紛叫好。

  “妹喲,這是小故事,我靠,

  這樣的小故事簡直牛逼的不行啊。”

  “非常傳神,也非常有畫面感,

  而且非常具有傳播度…”

  “好像唐朝確實有袁天罡與李淳風這兩位相術大師。”

  玄學這種東西本來就很吸引人。

  更不用說,陳凡拿出袁天罡與李淳風這兩位大佬。

  與之同時,還有更為神秘的《推背圖》。

  “陳凡老師,好像歷史當中確實有袁天罡與李淳風這兩位相士。”

  “確實有。”

  陳凡點頭:“兩人都在唐朝為官。”

  “那么,有沒有推背圖呢?”

  “據說是有的。”

  陳凡點頭:“不過后來卻失傳了,現在只流下些許卦象。”

  說著。

  這時工作人員便給陳凡拿來了紙與筆。

  陳凡在紙上畫了起來。

  他畫的是一個婦人在敲鼓,看這婦子的穿著與神態,感覺非常的有權勢。

  接著。

  陳凡又在邊上寫下了讖語:日月當空,照臨下土。撲朔迷離,不文亦武。

  隨后又寫了幾句頌語:參遍空亡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宮。遺枝撥盡根猶在,喔喔晨雞孰是雄。

  這般劇情,雖然此時陳凡還沒有對其進行解釋,但眾人又是興奮起來。

  “我了個去,這個圖說的是誰?”

  “好像看起來是武后武媚娘。”

  “咦,你不說還真是。不過,這里面的讖語是什么意思?”

  “這個啊…我也不懂。”

  對此。

  在陳凡畫完之后,陳凡也稍稍進行了解釋,說道:“這幅圖是推背圖當中的第三象,至于第三象的意思,大家可以自行解讀。”

  “日月當空,照臨下土,我不懂是啥意思。”

  “不文亦武,應該指的是武媚娘中的武字。”

  “參遍空亡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宮…應該也是說的是武媚娘。”

  不少人開始回憶陳凡之前所講武媚娘的生平。

  武媚娘此前當過尼姑,后來又回到了皇宮。

  所以這句“參遍空亡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宮”,也算是應景。

  “遺枝撥盡根猶在,喔喔晨雞孰是雄…這指的是武后殺了自己的兒子,然后二圣臨朝嗎?”

  不少人又是猜測起來。

  不過。

  雖然他們猜測的有不少是對的。

  但在這里面,有的時候猜測卻并不是很大膽。

  對此。

  陳凡也說道:“各位,大家的解讀不仿再大膽一些。”

  “陳凡老師,您給點提示好不好。”

  “哈哈哈…”

  陳凡笑道:“給出提示就不好玩了。”

  也不怪他們猜不出來。

實在是有的時候思維被限制住了,你就怎么也不可能想得出來。谷戱  就像古代人不可能想到后世有汽車,天上有飛機,甚至還有火箭。

  不是他們不夠聰明,這是時代的限制。

  這對于歷史,同樣也是。

  幾千年以來都不曾發生過的事情,你要讓他們去想,他們怎么可能想得到?

  也沒有過多解釋。

  此前幾個小故事只不過是暖暖場,陳凡要講的,還是武則天。

  “各位,今天我們繼續講武后武媚娘。二圣臨朝之后,武后的權力空前強大,不免與太子李弘李賢發生了矛盾。不過,經過武后一翻政治斗爭之后,兩位太子一個病死,另一個則被逼死。與之同時,在唐高中駕崩之后,武后則扶植李顯稱帝。只是不久,李顯就被武后廢除,后又改立李旦為帝,但武后仍然臨朝稱制。隨后不久,武后改東都為神都,同時令旗幟皆從金色,官服顏色、職省名稱一并改易,賜宮城名為太初宮。”

  “陳凡老師,武后是不是太囂張了,這樣做恐怕會引起叛亂。”

  有聽眾早就做過功課,陳凡一開講,這時就有聽眾提問了。

  陳凡點頭:“確實。”

  “當時李敬業為首以支持恢復李顯的帝位為借口發動叛亂,在初開始,李敬業攻勢還算順利,得到了不少勢力的支持。原本他可以一鼓作氣,攻上洛陽。只是在進攻的時候,李敬業突然停止了攻勢。他的謀士就說,您以恢復皇帝的權力為口號,應當率領大軍大張旗鼓地前進,直向東都洛陽,那么天下人知道您以救援天子為志向,四面八方都會響應。另一位謀士也說,崤山以東豪杰因武氏專制,憤怒惋惜,心中不平,聽說您起事,都自動蒸麥飯為干糧,舉起鋤頭為武器,以等待南軍的到來。不乘這種形勢建立大功,反而退縮,遠近的人聽到了,哪有不人心離散的!”

  但李敬業卻聽了另一人的建議,說是金陵有帝王氣象,又有長江天險,足以固守,可以先奪取常、潤二州,作為奠定霸業的基礎,然后再向北以圖奪取中原,這樣進可以取勝,退有歸宿,這是最好的策略。

  說是聽,其實李敬業是想自己稱帝。

  結果。

  李敬業失去了最好的進攻時機,被武后派遣李孝逸和魏元忠統兵征討。

  最終,李敬業叛亂失敗,反倒是被部下殺死。

  陳凡繼續說道:“也正因為受到了李敬業人等的叛亂,隨后幾年,武后一連誅殺了一系的是的李姓諸王。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先后自殺…”

  李元嘉是李淵的第十一子。

  李靈夔是李淵的第十九子。

  李撰是李淵的孫子,韓王的兒子。

  東莞郡公李融,則是李淵的第十五子。

  常樂公主則是李淵的第十九女。

  后唐太宗第八子李貞舉兵,失敗被殺,其兒子也在此前被殺。

  基本上,武后可以說將李氏子孫殺了個七七八八。

  余下的,則是有的年齡太小,有的是沒有皇位繼承權,這才逃過一難。

  “我的天…”

  “這武媚娘也太狠了吧。”

  “這樣來看,李淵這一邊,唐太宗這一邊的子孫,差不多都給全殺光了。”

  聽到這里,眾人倒吸一口涼氣。

  雖然知道武后把持朝政之后,肯定會排除異己,誅殺一些對于自己有危害的人物。

  但眾人也沒有想到,武后這一誅殺起來,那可是全體都不放過。

  “見過狠的,沒見過這么狠的。”

  “其實早應該想到的,武媚娘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了,更何況是殺別人。”

  “呃…好吧。”

  這會兒,眾人對于陳凡所講的武媚娘卻是有一些后怕。

  不過。

  如果武媚娘僅僅只是這樣的武媚娘,那陳凡也就不講了。

  武媚娘僅僅只是想當一個像呂后這樣的人物,那也沒啥好講的。

  武媚娘之所以是武媚娘,那就是武媚娘做到了整個華夏五千年所有女性沒有做到的。

  “一翻誅殺異己,總算,武后的權力得到了鞏固,威脅也被鏟除。只是,武媚娘并不滿足。武媚娘有一個侄子,叫做武承嗣,很受武后的喜歡。為了討好武后,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后,武后大喜。

  隨后不久,武后加封自己為圣母神皇。同年十二月,武后親自拜洛受圖,與之同時,李旦,以及太子皆跟隨,文武百官、蠻夷酋長,也隨行…這個規模非常空前,據說排隊的隊伍都排了幾十里地。”

  這時,有聽眾不解問道:“陳凡老師,什么叫拜洛受圖?”

  “拜洛受圖,意思是拜洛水,授圖錄…這其實是一個強化自己權力的一個手段,有一些像皇帝封禪。”

  “但陳凡老師,武媚娘并不是皇帝。”

  “是的。”

  陳凡點頭:“所以,她更應該做這樣的事。”

  “更應該做這樣的事?”

  聽眾感覺有一些激靈。

  有一些網友,以及看客則是好像明白什么。

  他們睜大著眼睛,有一些不敢相信。

  “我靠,我好像明白什么了。”

  “哥們,明白什么了?”

  “你知道武后這么做是為了什么嗎?”

  “就是為了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力啊。”

  “這只是表面上的。”

  “難道還有別的意思?”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武媚娘…可能,想…稱帝!!!”

  一位網友發出“稱帝”,兩個字。

  瞬間。

  直播間,徹底炸了。

  請:m.vipxs.la

無線電子書    我,譜寫中華上下五千年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