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93章 腐朽的八旗兵

  各地的駐防八旗兵,若是陣亡了,一律禁止在當地安葬。

  按照朝廷的規矩,亡故的八旗兵,要么是,親屬用棺木收斂,自行送至京城落葬。

  要么,

  火化之后,由官方出錢,每年一次的將骨灰罐帶回京城下葬。

  這本是個好政策,但是,朝廷故意漏了一件大事。即,亡故者親屬,

  回京的路費,需要自掏腰包。

  俗話說的好,

  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

  從西寧回京師,近五千里地了,一路吃飯住宿雇車雇船,路費就是個不小的開銷了。

  玉柱開恩,給的三百兩撫恤金,已經很是豐厚了。

  陣亡者的親屬們,

  若是路上省吃儉用的精打細算,

  倒也可以有一百余兩銀子的節余。

  散堂之后,

  章勝跟著玉柱,一起坐進了三堂。

  章勝來西寧,

  時間不短了,

  已有三年之久。

  很自然的,章勝對于青海各部各旗的情況,

  也非常之了解。

  “不瞞玉帥您說,青海蒙古各旗各部,名義上臣服于我大清,實則,暗中與準噶爾人多有來往。這幫王爺和臺吉們,即使是上貢,也是明著一份,暗里一份。”章勝飲了口茶,潤潤過嗓子后,又說,“青海的形勢很復雜,越往西的和碩特蒙古諸部,越喜歡和準噶爾人,暗中眉來眼去。”

  據章勝的介紹,青海蒙古和碩特諸部,雖然分為左右兩翼。

  但是,敵我之間,并無一個十分明確的界線。

  因為,這些青海蒙古的王爺和臺吉們,有錢就是爹,有奶就是娘。時敵時友,時反時順,

  永遠都不肯消停下來。

  簡而言之,柴達木河以北,瑪海戈壁以東的青海蒙古和碩特諸部,

  普遍比較親近大清。

  原因嘛,其實也很簡單,這些地方距離西寧很近,交通也比較便利。

  即使他們謀反了,大清從西寧出兵,很快就可以展開鎮壓行動。

  其余的地方,

  包括今黃河南部,玉樹果洛及柴達木盆地以南以西的蒙古諸部,就很不守大清的規矩了。

  青海諸部右翼各旗的名義盟主,達什巴圖爾,是青海和碩特部固始汗的庶子。

  固始汗,青海和碩特汗國的創建者,姓孛兒只斤,本名圖魯拜琥,為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九世孫。

  固始汗的祖上,世代為青海厄魯特蒙古諸部的盟主。

  達什巴圖爾本人,倒是比較親近大清,曾專程進京陛見,并被康熙冊封為和碩親王。

  但是,達什巴圖爾的兒子,羅卜藏丹津,暗藏恢復汗庭的野心,一貫對大清陽奉陰違。

  章勝對于青海和碩特部的情況,并未全面掌握,也還算是比較用心去研究了。

  玉柱心里明白的很,整個和碩特汗國的根基,一直在青海。至于,雪域高原那一大塊,不過是汗國的一部分而已。

  等章勝告辭離開之后,玉柱就鉆進了故紙堆里,開始廣泛的查閱西寧及青海的各類檔案。

  常言說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

  只是,玉柱到任之后,一直沒啥動靜。

  軍官們心里犯起了嘀咕,就扎著堆的去找章勝。

  章勝其實也不知道,玉柱貓在將軍府里,都在做啥。

  但是,以章勝的經驗,類似玉柱這種少年驟貴的高官,很容易沖動行事,也很難沉得住氣。

  玉柱在干啥呢?

  他很頭疼呀!

  節帥堂內的所有輿圖,玉柱全都翻了個遍。但是,這些被視若珍寶,只能由將軍府保存的軍用輿圖,太過于粗略了。

  比如說,瑪海戈壁內,哪里有固定的水源?哪里的水源是季節性的?戈壁里的路,是否還真實存在?

  這些都是個未知數!

  地形不明,敵情也不明,玉柱自然不可能輕舉妄動。

  明里不動聲色,不代表玉柱暗中沒有動作。他在等專業的人士,趕來西寧。

  海上航行,靠的是指南羅盤、四分儀和六分儀,陸上行軍同樣也需要的。

  尤其是,在瑪海戈壁里行軍,萬一向導出了問題,大軍迷了路,找不到水源,很容易就是全軍覆沒的結果。

  據小威廉的介紹,14世紀初,意大利人喬亞首先把用紙做成的方向刻度盤和磁針連接在一起傳動。這是磁羅經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從此船舶變向就不必再用手轉動羅盤了。

  到了16世紀時,意大利人卡爾登制成了羅盤的平衡環,使磁羅經在船舶搖晃中也能保持水平。

  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里行軍,沒有先進的指南羅盤,后果是撞大運似的不堪設想。

玉柱其實在等愛麗絲和大威廉的到來。谷舶  沒辦法,愛麗絲帶著玉柱的長女,只能沿著官道,走陸路慢慢的趕過來。

  愛麗絲是個洋婆子,她生的又是個女兒,在康熙的眼里,完全沒有扣作人質的價值。

  到今年為止,玉柱也就十八歲而已,距離弱冠之年,尚有兩年之久。

  陛辭之時,康熙曾經暗示過玉柱,他在短時間內,很可能調不回京城了。

  再說了,距離拉藏汗扶持的益西嘉措被大清承認,導致達什巴圖爾、察罕丹津和拉藏汗的徹底決裂,還有一年以上的時間。

  玉柱明知道,遲早會爆發大清和準噶爾之間的雪域大戰。那么,他的當務之急,肯定是摸清青海地區,及從格爾木進雪域的詳細道路和水源情況了。

  就在玉柱等待大威廉到來的時候,從青海那邊,忽然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

  庫庫淖爾(青海湖)以南的喀爾喀南右旗,發生了內亂。旗主被殺,其子孛兒只斤·雅庫,擁兵自立,僭稱汗王。

  玉柱心里明白的很,這是沖著他來的。

  早不內亂,晚不內亂,偏偏玉柱剛到任,就出現了逆子殺父奪位的戲碼。

  如果不是圈套,才叫作有鬼呢。

  說白了,青海地區的蒙古各旗各部,因為草場分配和奴隸的問題,哪天不發生爭斗,才叫作是稀罕事了。

  玉柱不是趙括,在地形不明,敵情不明的情況下,他肯定采取最保守的策略,即按兵不動。

  然而,玉柱的奏折,遞進了京城之后,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當今皇太后,也姓孛兒只斤,也就是博爾濟吉特氏。

  這且罷了,因為皇太后居于深宮之中,從不過問政事,只管揣著明白裝糊涂的頤養天年。

  可問題是,皇六女,和碩純愨公主的額附,喀爾喀部蒙古的貝子博爾濟吉特·策棱,正好在京城里。

  麻煩的是,被殺的這個郡王,是策棱的嫡親叔叔。策棱的叔叔,因過繼成為老郡王的嗣子,才繼承的郡王位。

  策棱的親叔叔被殺了,他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就直接找到了康熙那里。

  玉柱的奏折里,寫得很清楚,時機尚不成熟,沒必要妄動。

  明知道是個圈套,偏要往里邊鉆,那不是犯傻么?

  但是,從大局出發,考慮到策棱是察哈爾鑲黃旗內,反擊準噶爾汗國的最重要支柱,康熙便給玉柱下了旨意,令其率軍入青海平叛。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玉柱接了旨意后,以糧草不濟為借口,又拖了小半個月。

  直到,大威廉帶著從歐洲招募來的法國工匠、荷蘭槍匠、瑞典炮匠以及購買的各種羅盤、四分儀和六分儀等測量工具,抵達了西寧,他這才正式下令,準備進入青海平叛。

  軍令下達之后,整個西寧城立即進入到全面戒嚴的狀態,許進不許出。

  當前的西寧,共駐有滿蒙八旗兵一千余人,綠營兵兩千余人,義勇營三百人,以及玉柱從京城帶來的五百多名武衛營,和一百余名炮甲。

  玉柱手頭掌握的總兵力,也就四千出點頭。

  按照將軍府檔案上的粗略記載,喀爾喀南右旗總共也就三千多戶。

  根據章勝的推算,這三千多戶,頂多有兵一千而已。

  從以往的戰例來看,攜帶鳥銃和輕型火炮的綠營兵,只須出兵五百余人,即可碾壓叛軍了。

  玉柱聽章勝只提及了綠營兵,卻只字未提八旗兵,他不由暗覺好笑。

  只怕是,駐防西寧的八旗兵已經喪失了作戰的勇氣,不敢跟著玉柱出兵平叛吧?

  實際上,玉柱壓根就沒指望過已經腐朽不堪的八旗兵。

  但是,進入青海地區作戰,光靠武衛營的步軍和火器營的炮甲部隊,即使順利的平定叛亂,戰果也不可能很大。

  因為啥呢,玉柱的武衛營,必須要配屬精銳的騎兵部隊,才能夠在戰勝叛軍之時,

  順利的追擊上去,從而擴大戰果。

  綠營兵,即使裝備火器,也全是步軍。

  玉柱需要的騎兵部隊,就只能從滿蒙八旗駐軍里面挑選了。

  但是,令玉柱大跌眼鏡的是,消息傳開之后,駐防八旗兵的反彈聲音異常之高。

  章勝硬著頭皮來找玉柱求情。

  “玉帥,這個…這個…旗下將士們…那個啥…”章勝紅著老臉,說不出完整的囫圇話來。

  玉柱一聽就懂,嗨,駐防西寧的八旗兵們,徹底的指望不上了。

  “朝廷厚養八旗千日,卻無法用兵于一時。章大人吶,本帥著實很失望啊。”玉柱心里早就有了底,嘴上卻要擠兌住章勝。

(ps:這一更的史料太多了,查得頭暈,熬到五點才更,抱歉了。看在玉柱辛苦的份上,就多賞幾張

無線電子書    騙了康熙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