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

無線電子書    大明第一臣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土豆絕對是張希孟心心念念許久的東西,突然送到了手里,說不喜悅,那是假的。只不過遠沒有到驚天動地,激動不已的程度。

  甚至朱英資助,完成了環球航行,也沒有在大明朝掀起多大的浪潮。

  按理說這是比鑿穿西域還要激動人心的勝利,怎么就沒有任何的動靜?完全不合理啊!

  慶祝啊,建廟啊,重賞,立碑,封爵…從上到下,全都動起來,這才是應該有的排場。一筆帶過算什么?

  張希孟倒也是不想這樣,實在是他也無能為力。

  其實人們常有一種錯覺,覺得某些歷史事件,改變了世界走向,值得大書特書,完成了壯舉的英雄,應該頂禮膜拜,五體投地。

  可事實上,放在歷史中,就不免有些出入。

  更多的是后人不斷拔高,不斷挖掘豐富,才讓某些事件,有了足夠的地位。如果推究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們的關注重點,似乎根本不在這上面。

  就比如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應該好好吹捧吧!但是對不起,直到哥倫布死,他都以為自己發現的是印度,哪有什么新大陸,他不過是漂洋過海,來到了遙遠的東方罷了。

  確實,從歐洲向西航行,通過海洋,的確能到達印度,但必須要越過美洲,跨過太平洋,駛入印度洋,才能做到。

  而哥倫布只是完成了一小段。

  發現新大陸的事跡不斷被贊頌,不斷拔高,甚至寫入教材,讓人頂禮膜拜。那是開發新大陸,提供了無窮財富,甚至新大陸上面,崛起了山巔之城,燈塔國度,而這個國度又把持了話語權,有著龐大的文化輸出能力。

  那么作為一切開端的發現新大陸的行為,才變得與眾不同起來。

  至于哥倫布,他還真沒有覺得有多了不起,他只是想著到印度發財,而且還沒有成功,就帶著錯誤的認知,稀里糊涂死掉了。

  放在大明朝這邊,情況也是好點有限。

  完成了環球航行,不過是證明了腳下大地是圓的罷了。

  真正關心這事的,只有夏知鳳,還有那些愛好天文地理的學者,對于普通人來說,地球是圓的,沒錯,明天不還要下地干活嗎!

  難道知道了地球是圓的,就可以不勞而獲了嗎?

  張希孟當然不會覺得老百姓就淺薄,就需要批評…事實上只有新大陸帶來的作物,財富,甚至是廣闊的生存空間,徹底改變了大明,讓人們意識到環球航行的價值。

  那時候人們才會重新回看歷史,把早年的英雄請出來,大肆紀念,感恩戴德。

  雖然這種行為有點事后諸葛亮,但也確實沒有辦法。

  張希孟能做的,似乎只是快點讓土豆種出來,展現出足夠的價值,讓人們趕快意識到,這些開拓者的貢獻。

  似乎到了那時候,紀念起來,才名正言順。

  當然了,這么重要的時候,肯定要選擇大明朝最尊貴的一對農民了。

  朱元璋和朱雄英義無反顧接下了這個活兒。

  馬三寶不出意外,給朱雄英當起了幫手,一大兩小,偶爾張希孟也會過來。

  他們整地,施肥,觀察天氣…甚至還查了萬年歷。

  找一個吉日吉時,把土豆順利種了下去。

  馬三寶帶來的這一袋子土豆,到了真正開始種的那一天,已經有大半腐爛,剩下的只有三分之一。

  而且這些土豆并沒有后世的那么大,只是和鴨蛋差不多。

  張希孟也不感覺奇怪,后世那么大的土豆,甚至經過太空育種,花費了巨大的壓力,可不是一開始就那么大的。

  而且土豆帶有毒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不然種出來的土豆又小又澀,遠不是什么高產作物。

  其實想想也知道,如果拿到了土豆,就能畝產好幾千斤,立刻就創造一個土豆盛世,張希孟干嘛不早點就把土豆弄來,然后橫掃天下啊!

  至于美洲土人,他們不光有土豆,還有紅薯,有玉米,全都是高產作物,他們為什么沒有積累足夠財富,反過來,橫推舊大陸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土豆紅薯,確實高產,但是還沒有到逆天的地步。

  這些作物真正的價值,是不挑土地,什么地方都能種。

  也不用精耕細作,就能收獲不少,可以供窮苦人填飽肚子,不至于餓死。

  說實話,此時的大明百姓,還真未必就能接受這些粗糧…

  既然如此,張希孟還對土豆寄予厚望干什么?

  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雖然眼下土豆還不行,但是過幾十年,經過妥當培育之后,就會迅速增加產量。日后人口再度膨脹,也就有了果腹之物。

  而且大明百姓不愛吃,北平那么多工廠,還有呂宋的甘蔗田,倭國,高麗,那么多莊園…能把寶貴的糧食浪費在他們身上嗎?

  不能夠啊!

  土豆、紅薯、玉米,這些可都是開工廠的最愛,絕對能大大節約成本,加速工商業進步的。

  一句話,土豆絕對是未來可期的好東西。

  張希孟的這些算盤,別人還不都知道,尤其是朱雄英,他就是一心一意,盯著自己的這點寶貝。

  今年是洪武十五年,小家伙也到了進蒙學的年紀。

  以朱雄英的腦子,在蒙學沒什么難度。

  而且他背了很多詩詞,算學也非常好,老師經常夸獎,還時不時給個小紅花。

  這可把朱元璋高興壞了。

  畢竟那么多兒子女兒,聰明的太少了,一個皇孫,算是把面子掙回來了。他是越發偏愛朱雄英,連帶著朱標都靠邊站。

  而且愛屋及烏,朱元璋瞧著憨厚老實的馬三寶,也挺喜歡的。朱元璋甚至會拉過馬三寶,教他長拳。

  朱元璋的功夫可不是花架子,事實上早年這位洪武皇帝,領頭沖鋒,不比常遇春弱多少。

  他會兵器,騎射,拳腳,甚至是摔跤,而且還都是頂級的。

  馬三寶身體粗壯,骨骼結實,非常適合練武。

  只是短短幾個月下來,馬三寶就功夫大進,很是厲害。

  而且這小子還認準了朱雄英,把小家伙當成親弟弟來疼,這也讓老朱很歡喜。

  在朱元璋心里,朱標手下已經聚集了足夠的大臣。像朱英,朱棣,都能幫襯朱標,他是不缺幫手的。

  到了朱雄英這里,能庇護他的人就不多了。

  張承天算一個,這小子聰明,有心機,會辦事…絕對是最好的臂膀之一。

  但是張承天壞就壞在太聰明了,把他爹的那一套學了個十成十。

  老朱甚至有點擔心,皇孫駕馭不住張承天。

  有了馬三寶,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孩子老實厚道,心思單純。

  練好了武功,長大以后,絕對是皇孫的左膀右臂。

  一文一武,有這倆人給皇孫保駕護航,老朱也就沒什么好擔心的了。

  別看嘴上說不為兒孫做馬牛,可朱元璋就是這個脾氣,當真改不了了。

  “皇爺爺,你快來看!”

  這一天,朱雄英拉著朱元璋,到了田間地頭。

  前兩日的雨水,沖去了泥土,在地邊出現了一顆土豆,僅僅比朱雄英的拳頭大一點。

  而且露在外面的土豆皮已經泛綠了。

  再看土豆秧,已經開始枯黃。

  “皇爺爺,是不是能收獲了?”

  朱元璋認真看了看,突然低聲道:“去,讓三寶把太師叫來了。”

  不多時,張希孟來了,不光他來了,連小胖子張承天也來了,順道夏知鳳也來了。

  看到了師父,朱雄英很高興,“先生,先生!”

  夏知鳳幾步跑過來,伸手摸了摸朱雄英的頭,隨即道:“先生教你的東西,還記得嗎?”

  “記得…這次收獲,要統計產量,看看到底怎么樣?”

  夏知鳳一笑,“聰明!那就別愣著了。”

  從老朱開始,張希孟,張承天,馬三寶,每人拿個鏟子,先清理土豆秧,然后開始挖掘…他們全都很小心,生怕損壞了任何一個土豆,畢竟這點東西漂洋過海,拿人命換來的,著實是不容易。

  經過了小半天的忙活,總算是收獲完畢。

  張希孟也很關心產量,他親自跟著一起估算。

  當初種下去的土豆,不到半袋,現在收獲,足足有二十五袋。

  也就是說,幾乎翻了五十倍!

  夏知鳳看到這個結果,忍不住眼前一亮。

  “師父,我感覺好像撈到了寶貝了!”

  張希孟點頭,“確實,這二十幾袋,差不多有一千五百斤,這塊地還不到兩畝,也就是說,畝產足有好幾百斤!雖說到底產量如何,還需要放到普通田里,進行測試,但絕對有研究推廣的價值!而且價值還不小。”

  老朱這時候也笑道:“還有些好處你們沒說,土豆收獲時間短,稻谷種下去之后,再種土豆,到了中元節之前,就能收獲。而且土豆秧長起來,也不需要除草施肥…很是方便,節省勞力。”

  他們興奮聊著,說的都是土豆的好處。

  小小的朱雄英可是美壞了,繞著袋子來回跑,喜不自勝。

  “皇爺爺,你說我厲害不?”

  老朱喜得大笑,“咱的大孫當然厲害!咱們家的祖傳本事,算是在你身上發揚光大了!”

  別人都在興奮聊著,唯獨張承天認真思索片刻,而后道:“陛下,現在就剩下最后一件事了…要是做不到,你們就白忙活了。”

  “什么事?”

  “當然是看看好不好吃了,這要是不好吃,誰愿意種啊!”張承天發揮了吃貨的本能…

無線電子書    大明第一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