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楊謙有些意外的是,在李光民老師他自己的家里,也布置了一間類似于錄音棚的工作間。
里面錄音臺、專業收音麥克風、電子琴、架子鼓等等專業設備和器樂,雖然比不上外面的錄音棚那么齊全,也沒有價格昂貴的隔音棉,但這已經是讓楊謙大開眼界、羨慕不已了。
自己家里,要是也能有這么一個錄音間,那得是多美的享受啊!
天天在家里工作…
不說那些沒用的,李光民在電腦上接上了喇叭的音頻線,將他編曲制作《咱當兵的人》的伴奏播放出來。
當前奏的旋律出來的時候,簡錦川和向洪鋒都精神一振,即便是坐著,也是情不自禁地挺起胸膛。
楊謙的這首新歌,他們也拿了楊謙提供的詞譜、手機錄的清唱demo聽過。
不管是從歌曲的藝術性上,還是從軍人的情感上,他們都非常喜歡這首歌。
要不是王文導演已經敲定了讓楊謙出這個節目的計劃,簡錦川和向洪鋒都有點想腆下老臉,跟徒弟懇求一下這首歌的演唱權。
但不提這些,愛不釋手的他們當然也是私底下唱過這首歌,這會兒都想跟著曲子哼起來。
不過李光民的地位太高了,簡錦川和向洪鋒都不敢隨意開口,只能是心向神往地傾聽著,心里默默地跟著唱。
但楊謙腦袋里沒那么雜念,他豎著耳朵,很仔細去聽。
李老師做的編曲肯定跟楊謙記憶中的原版有出入,但效果并不差,開頭就是管樂和打擊樂器的配合,一種恢弘大氣的感覺撲面而來。
好像有不少樂器,有大鼓,有镲,楊謙對樂器的了解并不算多,所以他也只是能聽出其中幾個。
不要覺得有大鼓,有镲就很奇怪,事實上,原作的編曲也有這兩款樂器,還有其他的小號之類的管樂,應該都是出自于軍樂的樂器組合!
也正是因為它是由軍樂的銅管樂器、木管樂器、打擊樂器的組合,以及采用軍樂隊的陣容來錄制伴奏,使得這首歌的原版編曲,甚至都不用聽歌詞,光是聽前奏就覺得它是軍歌了。
李光民老師的編曲不差,但有珠玉在前,楊謙就覺得它差了一點意思。
楊謙在聽的時候,李光民也在觀察他的反應。
但讓李光民感到有些驚訝的是,楊謙并沒有流露出什么震撼的表情,甚至連驚訝的表情都沒有,好像在聽一首“平平無奇”的編曲一樣,他也無驚無喜,只是聽得很專注。
李光民沒有惱火,反而,他覺得楊謙這個反應很有趣。
說明他是真的在思考,在分析!
李光民這些年見過太多阿諛奉承之人了,聽都沒聽,手就先舉起來準備鼓掌。
在作曲這一塊,李光民有他驕傲的地方,也有他覺得力有不逮之處,像現在年輕人喜歡的音樂,他就有點捉摸不透了。
楊謙這首歌還好,李光民有自信能做好,但編曲也不是兩三天就能弄出來,特別是多器樂的編曲,光是組合都能弄得你頭暈腦脹了,兩三天怎么夠用?
李光民只是做了一個胚子,后面還需要時間去打磨和調整。
“聽完什么感覺,楊謙,你來說說。”
等伴奏播放完了,李光民點了楊謙的名字,有些考校的意思。
雖然后面還坐著兩個中年人,也都是有不錯音樂素養的,但李光民對他們沒興趣,甚至將他們當成了透明人。
楊謙卻無法做到這樣,他猶豫了一會兒,終于還是給出了評價:
“這個,還行吧…”
最多只能給到還行了,楊謙顧及到老爺子的面子,不好意思說得太直白。
但要他昧著良心說很好,就用這版編曲,那楊謙也說不出口。
他不能糟蹋了這么好的歌啊!
“哪里只是還行?哎…”
簡錦川有些著急,他朝楊謙使眼色,想讓楊謙說點好話。
這回過來,目的是請李光民出山呢!
再怎么有想法、有建議,也得委婉一點。
先把人夸得高興了,事兒好辦了,后面怎么樣調整都好說!
向洪鋒倒沒有吭聲,他的想法跟簡錦川的差不多,而且在他看來,李光民的編曲做得已經很好了,不明白楊謙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但他習慣了不發表意見,不像簡錦川那樣,在搞藝術的同時,還能有那么多心眼。
“哈哈,沒關系,小楊你有什么想法直說就行。這首是你的歌,你最有發言權。”
李光民不在意地擺了擺手。
“我在想,前面開頭,是不是用小鼓來演奏比較好?”
楊謙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為了完善這個編曲,跟李光民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小鼓?”
李光民其實在編曲中也有用到小鼓,但開頭兩拍,他的想法是利用大鼓和管樂的氣勢,先聲奪人,后面才逐步增加小鼓的比重,提升節奏感。
事實上,很多軍歌也是這樣的編曲,管樂或者管樂加大鼓的打頭陣。
值得一提的是,主旋律歌曲的編曲其實也是有套路的,像神奇的6415和弦,又比如整齊劃一的節奏,就好像操正步一樣。
套路很多人都會用,關鍵是怎么用,怎么加上自己的靈感和變化。
但楊謙的這個建議,直接就不按套路來——這也符合他的情況,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的,思維上不容易受到固定套路的局限。
李光民在腦袋里迅速地過了一下楊謙的建議。
他發現,如果要這么做,那就不是調整那么簡單了,這幾乎是將自己的思路推翻重來。
“對,開頭是密集的小鼓鼓點,迅速切入主題,像我之前和戰友們演唱的那樣,他們齊聲合唱‘咱當兵的人’,同時其他樂器一起加入進來…”
楊謙簡單地說一下,不敢一下子拋出太多,不然沒辦法解釋了。
李光民不知道楊謙這么說,是有一個完整的參照物的。
但楊謙這個一點也不專業的描述,卻是讓李光民覺得思路一下子打開來了。
“這樣也不是不行,你這個相當于直接開始齊刷刷地踏正步,省去了前面的鋪墊。”
李光民馬上轉身坐回電腦前,黑框的眼鏡換成了金絲的老花鏡,鼠標和鍵盤熟練地操作著,按照楊謙的建議修改編曲。
“李老師,這里可不可以加兩句小號?”
楊謙坐在一邊,指手畫腳的樣子,讓簡錦川看得心驚膽戰的。
但李光民一點也沒把他當成菜鳥,還饒有興趣地跟他討論,詢問他這樣改動的目的。
楊謙居然還能說得出來!
其實,這還是得益于系統的支持。
他通關一首歌之后,不僅能解鎖不同版本的唱法,還能從詞曲作者的視角,去了解他們編寫這樣一首作品的思路。
雖然說看得多、了解得多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容易邯鄲學步、找不到自己的風格,但楊謙現在還不用考慮怎么融會貫通,怎么創作自己的音樂。
而且至少,在應對別人的聞訊的時候,他也能侃侃而談。
可惜,編曲的討論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即便在楊謙的啟發之下,李光民靈感迸發,進度飛快,但也只是改了一段時間,他便撐不住了。
畢竟是年紀大了,李光民在精力上不像年輕人,也不像他以前,能連續工作幾天都沒有半點倦意。
“老了,老了,現在在電腦前坐半個小時,就覺得腰受不了。”
回到客廳喝茶聊天,李光民一邊感慨著,一邊錘著酸痛的后背。
早幾年,李光民還會在全國各地的音樂廳里,和他的樂團一起演出,但現在他也不敢這樣到處奔波了。
甚至,需要伏案的編曲工作,他都很少會接。
倒是粵省的學校請他去講課,講公開課,老爺子還是會欣然同意。
“楊謙以前應該不是學作曲專業的吧?”
李光民微笑地問道。
老先生看得很準。
從前面和楊謙的交流來看,李光民覺得楊謙的樂理基礎雖然比較扎實,但學得并不深,和聲、復調等等相關的理論知識比較匱乏。
他的歌曲作曲風格多變、佳作頻現,這可以歸功于個人的天賦和靈感。
但這樣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楊謙的作曲理念比較凌亂,不成體系。
李光民不能說這種風格多變是壞事,很多沒學過作曲專業的音樂人有時候反而能夠迸發出更多的靈感,創作出更多天馬行空的音樂。
但學得更多、更系統,把基礎打牢靠了,肯定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