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辰巳交接時刻,金陽峰上多是人影走動,卻聞不見半點喧鬧。
庾羅教掌教在此宴請各方強者,其中接引侍從無不為門內有頭有臉之輩,平日里于宗門內呼風喚雨,頗得權柄的修士,在這席上都未能得一坐案,更莫提尋常弟子們。主掌此宴的長老賀昆,乃是庾羅三大真嬰之一,經他吩咐,今日金陽峰宴請貴客,等閑弟子均不得入內,即可見來客身份之尊。
葉絮從甄止盈處退下后,便趕來了金陽峰上,她如今不像從前那般,在庾羅教中掌著大小事宜。自打甄止盈閉關開始,從前不問世事的賀昆就開始顯于人前,他實力在葉絮之上,且身后又有盧治達為倚仗,甄止盈閉關的五六載內,庾羅教幾乎已成他的一言之堂,法身一事便是賀昆在后推波助瀾,才能于短時內傳得人盡皆知。
她到金陽峰時,賀昆已是端坐堂上,見她飄然而落,只略一抬眼道:“掌教處如何了,今日來的都是貴客,她可不能遲。”
“師尊自有分寸,無須賀長老來憂心。”葉絮語氣不善,冷厲目光往賀昆身上刮去,又微微擰了眉頭。
賀昆明為庾羅教中人,實則是冥影宗安插而來的眼線,他修行魔門功法,與正道修士大相徑庭,是以平日里總深居簡出,不敢露于人前,以免叫旁人察覺出他身上異處。葉絮今日見他氣息沉實,往前那些血孽氣息被掩蓋得一絲不漏,若非她早已知曉賀昆乃魔門修士,如今絕看不出此人和正道修士的區別來!
想必是用了什么特殊的法門,才能做下如此天衣無縫的遮掩來。
有這等妙法,賀昆總不會藏到今日,葉絮不用細想,都知道這應當是盧治達的手段。
她得了甄止盈的吩咐,想著庾羅教如今也算是破釜沉舟,打定主意要和冥影宗綁在一處,故也不打算與賀昆結下仇怨,只是賀昆態度輕佻,從不把師尊甄止盈放在眼里,她心底也咽不下這口氣。
好在賀昆并不與她計較,他把玩著腰間一枚草色蟲雕冷玉,心中有些動容。
盧治達這一步,太險了!
雖說魔門修士向來是從心而行,但也不敢恣意妄為,直接與仙門對撞。
若那趙莼是下山游歷,他們倒也殺得,畢竟修士間的爭斗多不勝數,便是那仙門之中,也有不少亡身在外的弟子,修真界弱肉強食慣了,連正道之間都能爭個你死我活,況乎正邪兩道?
但趙莼偏偏是昭衍指派而來的督事,其身擔重任而死,仙門必然會追究此事…
賀昆暗暗咬牙,心道,便只能寄希望于宗門庇護了,冥影宗好歹有洞虛大能在,于靜山原內都算得上一方豪強。
又過一個時辰,到巳午交替,金陽峰上才來了貴客。
諸多侍從皆屏氣凝神,行走間目不斜視。南至羅峰山,北到咎王嶺,實力強大的真嬰修士可算都到了此處,當中以今日主角甄止盈做東,坐的是堂上主位,她之兩側,方為庾羅教的另兩名真嬰,葉絮與賀昆。
其下的安排亦十分有趣,趙莼作為督事,背后是兩大仙門之一的昭衍,故坐了東向的尊位,只她身側是一陌生面容,此前倒從未出現在眾人面前過,甄止盈等人本欲發問,卻見這身軀壯碩得有些奇異的男子呲牙一笑,放出一道令眾人當場色變的氣息來!
外化尊者!
這般修為在昭衍內不算如何,可放到羅峰山就稱得上驚人了,賀昆心頭一跳,頓就有些不大安寧起來。
男子自稱巫蛟,卻說自己不是昭衍弟子,此番前來不過是得了門中長老的吩咐,讓眾人不必管他。說罷又擠眉弄眼一番,可見性情頑劣,不是那等守禮內斂之人。
甄止盈哪敢怠慢,又連忙為其添了一案,見巫蛟雖為外化尊者,處事卻以趙莼為先,目光霎時就陰沉了下來。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她只思量一瞬,便移目向了另一處。
自從聽聞甄止盈修成法身后,龐北河心中就有些驚怕,這幾年里,庾羅教獨霸羅峰山的心思,可謂路人皆知,他嗅到今日筵席恐有些危險,來此赴宴的便只有鞏安言師徒二人。
至于三宗之末的含光觀,倒是請出了久未出山的槐禪上人,反是大弟子鐘曇不曾前來,在其身后,則為二弟子鄂海與三弟子孔少英。
槐禪面容沉靜,毫無波瀾,今日席上眾人,他只在巫蛟之下,卻因含光觀的衰微而位居末席,鄂海、孔少英面色難堪,他卻神色淡然,起身向甄止盈恭賀一番后,便繼續穩坐如松。
席間人心浮動,波譎云詭,沉凝氣氛似山雨欲來。
庾羅教殺心暗藏,霓山派卻因巫蛟而如芒在背,含光觀三人亦表現不一。
槐禪不動,二弟子鄂海似是覺察出這通暗流涌動,而面露難色,目光躲閃,孔少英則雙手握拳,隱有緊張之態。
他不動聲色往堂上瞧去,甄止盈未曾看他,葉絮微皺起眉,目露輕蔑之色,而賀昆在短暫猶疑后,卻眼露精光,有了幾分堅定,孔少英不明就里,欲要繼續打量,這時忽然背后一寒,略轉過頭去時,正與趙莼目光相對。
那是一雙含了霜的眼睛,孔少英渾身一抖,竟是忘了把目光收回,他只在師尊與師姐口中聽聞過趙莼的名字,知曉這是個極為厲害的人物,但卻從沒見過其真容,故也沒有多少畏懼之心。
今日一見,卻覺對方眼神銳利,去偽存真般洞悉一切。
他一時心虛,又連忙低下頭去,便在這時,聽到耳邊響起一道聲音:
“值此良辰吉日,在下亦有一件喜事,準備告與諸位知曉。”
眾人杯停盞落,俱都看向說話之人,只見趙莼微微點頭,與槐禪相視一笑,道:“所謂良禽擇木而棲,承蒙含光觀槐禪道友不棄,在下已與之商定,愿以昭衍之名義,攬含光為下宗,今朝諸位皆在,便請一并做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