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五十章:腦電波信號感應器

無線電子書    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變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韓元不知道從知識信息中獲取到的答案到底是對還是錯。

  這是他第一次對系統傳遞的知識產生疑惑。

  從知識信息中,他知道了一個人的思維控制著他的行動,而行動又影響著時間,相互關聯并產生連鎖反應。

  思維的速度跟時間成正比,思維速度快,用的時間就短。

這意味思維的速度對于‘數字世界’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個人帶上VR頭盔進入數字世界,在韓元的理解中,準確的來說應該是這個人的感官思維進入了數字化世界。

  而人體卻是在現實中的。

  這樣一來,數字世界就像是一個鑲嵌在現實世界的小世界一樣。

  正常情況下,它的時間流逝和現實是一樣的。

  但如果有一個人,思維進入了這個數字世界,而恰好,這個人的思維速度比正常的時間流逝速度要快兩倍。

這是不是意味著,這個人在思維世界里面過了兩個小時而現實中卻只過了一個小時  這就像一個人溺水的時候,身體隨著沉入水底,就會感覺時間流逝的很慢一樣,會回憶自己的以往的生活片段,然后念叨完了完了完了,好像進過了十幾秒才沉底一樣,但其實就是兩三秒的事而已。

  又或者說,像電視電影里面,一個人將死的時候,他的腦海中會閃現過一生或者各種懷念的時間,這在即將死亡的人看來,是極其漫長的。

而在外人看來,可能就幾秒鐘的時間這或許就是思維的速度和時間流逝速度的差  韓元不知道這個想法到底是對是錯,但他可以去嘗試驗證一下。

  波金他手上有,人工智能程序他手上也有,就連超級計算機,元初實驗室都有一臺。有這些東西,差不多就可以對于‘虛擬世界’做一個簡單的測試了。

  當然,這種簡單的測試僅僅是初步的測試,并不具備調節時間的能力。

  他要做的,是先利用波金做出來一個‘真正’的虛擬頭盔啊。

  可以供人腦和計算機進行交互的那種。

  這是第一步。

  第一步都沒法成功的話,后面的就更不用說了。

  元初實驗室大樓內,韓元支開了陳文博,借助里面的工業設備將波金和純銅熔煉在一起冶煉成波銅合金。

  波銅合金的冶煉并不算困難,甚至可以說的上很簡單的,最難的地方主要是兩者的配比。這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地方。

  兩者的配比決定了最終波銅合金對腦電波的感應靈敏度與準確度。

  配比相差百分之零點一,實際上冶煉出來的合金在感應靈敏度上就會相差極大。

  所以配比才是最關鍵的東西。

  但在知道了兩者的配比后,一家普通的合金冶煉廠就能大批量的生產制造。

借助實驗大樓中的坩堝和一些儀器設備,韓元很順利的就將波銅合金制造了出來  冶煉制造出來的波銅合金有一部分在真空室倒制成一塊塊面積只有四平方厘米的薄片。這些薄片就是成型后的腦電波感應材料,它貼合在大腦附近,可以感應到腦細胞活動散發的微弱腦電波。

  被感應到的微弱腦電波可以通過導線傳遞到‘信號轉換器’中,繼而被轉換成電信號。轉換后的電信號就可以供計算機讀取使用了。

  當然,計算機讀取使用這些電信號,需要對應的腦電波信號圖。

  也就是需要知道這些電信號對應的是人的大腦到底在想什么。

  而繪制這樣的一副腦電波信號圖,其工程量之大,絲毫不亞于基因工程。

  不過這個點反而是比較困難解決的問題。

  人類對于自身腦電波的研究其實是相當早的。

  早在1857年,日不落國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學工作者就曾在在兔腦和猴腦上記錄到了腦電活動,只不過在當時并沒有引起重視。

  直至1924年的時候,日耳曼國的精神病學家貝格爾看到電鰻發出電氣,認為人類身上必然有相同的現象,才真正地記錄到了人腦的腦電波,從此誕生了人的腦電圖。

  而這,也讓人們結束了解自己的大腦,也了解了腦電波的來源。

  腦電波其實是一種使用電生理指標記錄大腦活動的方法。

  它是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后電位經總和后形成的,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映。

  米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研團隊把人的腦電波轉譯成英文句子,最低平均多心率只有3。

  而類似的研究,在華國也有。

  雖然因為大腦的結構不同,每個人發出的腦電波頻率也不相同,但總體而言,表達人類情緒、思想、控制等各方面的腦電波其波形和頻率都類似,都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這就給了讀取腦電波信號并轉譯的可能性。

  而這些關于腦電波信號圖的數據,韓元已經讓元初實驗室要過來了。

  讀取腦電波信號的波銅合金薄片制造完成,下一步就是制造‘信號轉換器’了。

  使用波銅合金來進行讀取和感應腦電波信號其實和現代化的腦電波感應器是有些不同的。在現代科學家眼中,腦電波就是神經元之間的活動產生的電信號。

  而要讀取這些電信號,最常見的做法是將電極放置在人的頭皮上。

  在讀取到大腦發出的電信號后,再經過電子儀器的放大,這些電信號基因可以在紙上劃出波狀的條紋或者用示波器來顯示,從而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如同心電圖一樣。

  而波銅合金則不同,波銅合金感應的是大腦活動時散發的電磁波以及電信號。

  絕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光就是電磁波中的一種,具有波粒二象性、光速恒定等特性。但對于多心人來說,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電磁波。

實際上,電磁波無處不在,凡是高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釋出電磁波,且溫度越高,放出的電磁波頻率就越高,波長就越短  可以理解為但世界萬物均會散發電磁波。

  人、動物、植物、微生物、甚至是泥土、巖石、水流都會散發電磁波。

  正像人們一直生活在空氣中而眼睛卻看不見空氣一樣,除光波外,人們也看不見無處不在的其他電磁波。

  而這種看不見的電磁波稱之為‘黑體輻射’。

  電磁波有一個非常重要屬性是‘頻率’,它決定電磁波的各種性質。

  而波銅合金對生物電磁波都很敏感,所以才能做到讀取腦電波。

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波銅合金對于電磁波和電信號非常敏感,那它豈不是也非常困難被干擾  畢竟世間萬物都在散發電磁波,又該如何分辨這個電磁波是屬于大腦的還是其他的這就設計到波銅合金的第二個特性了。

  它除了對電磁波易感外,還對大腦散發的電信號易感。

  通過生物電磁波和生物電信號,就可以確定那些電磁波是屬于人體大腦散發的了。

  這是人類目前的科技所做不到的。

  別說人類目前的科技了,就算是他,在沒有波金的情況下,目前也做不到多心定位哪些電磁波是人類大腦散發的,哪些不是。

  在沒有波金的情況下,想要做到精多心定,唯一的辦法恐怕就是利用超級計算機了。

  先將大腦散發的所有電磁波的種類和頻段全部都記錄下來,形成一個大腦信號庫。

  然后在讀取的時候,接受和感應所有的電磁波,再將這些電磁波送入超級計算機進行對比,確定哪一部分是大腦發出的,哪一部分不是。

  這應該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但用這種的方法來讀取大腦電磁波實在耗資太大,也太過麻煩了。

  畢竟外界的干擾實在太多,甚至可以說大腦發一道電磁波,就可能有十道甚至百道干擾波一起被接收。

  對比之下,波銅合金只需要一個‘信號轉換器’就能精準的判斷出來電磁波,簡直不要太簡潔了。

  “信號轉換器’的制造并不算難,和將載有信息的電磁波轉變成電信號的原理是一樣的。主要原理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電磁波信號的加載,稱為‘調制’。

  而第二部分則是取出信號,被稱為‘解調’

  調制和解調的方式很多,有調頻、調幅、調相和鍵控脈沖調制等很多單一或復合調制方式。

  對比傳統的電磁信號轉換器,應用在波銅合金上的信號轉換器其原理一樣,區別在于一些主要零件使用的材料有些不同。

  常規的電磁信號轉換器主要包括了傳感器以及轉換器兩個部分。

  其中傳感器將流經介質的電磁流量轉換成感應電勢,接著感應電勢交由轉換器轉換成信號進行輸出顯示或者控制。

  其主體分兩大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導體和外殼,主要作用是讓導流電磁波和電信號以及隔離外部環境的干擾。這是結構性的東西。

  第二部分是磁路系統和轉換核心,作用是將感應的電磁波進行轉換,并且將轉換后的電信號放大且轉換為統一的標準信號。

  第一部分可以使用傳統的鐵磁材料來制造。

  而第二部分則和傳統的電磁信號轉換器使用的材料不同,它需要使用到兩種比較特殊的材料。

  一種是波銅合金。

  另外一種則是敏磁線。

  兩者材料的主要目的都是確保信號轉換器中的電磁波信號和電信號都能被精準的讀取。制造信號轉換器對于韓元來說并不難,元初實驗室中的各種材料和各種設備應有盡有。包括他以前直播制造過的各種設備各種材料,比如MSCCNC八軸六聯動數控加工設備、敏磁線、B敏磁線之類的東西都有。

這些東西都是韓元要求收集的  特別元初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用不到這些,都堆放在沒有使用的樓層和各個房間中。

  好在大樓的層數和面積都相當大,能放下。

  對于韓元來說,有了這些工業設備和材料,無異于在現實中擁有了一座‘基地’。

  利用熟悉的工業設備,花費了一天多的時間,韓元將第一個‘信號轉換器’制造了出來。對于他來說,這并不很簡單,也不需要多長的時間。

小小的信號轉換器并不大,和一個特殊成年男子的大拇指大小差不多  表面銀白,兩端露出兩個接口,其中一個接口連接著細長的金屬線,金屬線分兩支,每一支上面都連接著一塊‘波銅合金薄片’。

  而另一端的接口,則是用于連接計算機的。

  除此之外,在這個小小的信號轉換器里面,還有一個小型的供電系統,內置了一小塊鋰硫電池,用以信號轉換器的供電。

  這個就是最原始版的腦電波信號讀取器了,臨時版本的的,但制造它的材料才是關鍵。在擁有材料、設備和知道制造工序的情況下,一個特殊人多動手幾次都能將其制造出來。這個小東西的結構并不簡單,功能也很復雜,目前來說,它還做不到人機交互。

  只能單向讀取腦電波信號,并傳遞到計算機中。

  如果要實現人機交互的后,后續還有一大把的工作要做。

  帶著這個小東西,韓元離開了元初實驗室,來到了另外一處‘基地’。

  這是他另外找人修建的,里面有一臺小型的超級計算機和一些其他的設備,和元初實驗室不在同一個地方。

  他交給元初實驗室的各種科技資料后面都是在這里編寫出來的,因為這處基地整體并沒有聯網,不用擔心信息泄露。

  知道這處基地的人并不多,目前來說,只有他一個人知道。

  通過危險驗證,韓元進入了基地里面。

  燈光打開,他想開啟了小型超級計算機打開,讓其啟動,而后找來一個摩托車頭盔,將其拆開,然后將腦電波信號讀取器融合到這股摩托車頭盔里面。

  大拇指長的信號轉換器夾在頭盔夾層中,兩塊波銅合金薄片則分布在兩側。

  這樣一來,一個復雜至極的腦電波信號讀取器就完成了。

無線電子書    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