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八十二章:世界級稀土礦

無線電子書    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變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花費了兩天多的時間,第一坑礦液才完成冶煉。

  切斷了飛行器的供電后,韓元將沉積在礦液中的陰極板取了出來。

  當上面的水滴流干凈時,直播間里面的觀眾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一塊陰極板上,有著凹凸不平的稀有金屬附著在上面,反射著帶銀白色的金屬光芒。

  還,還真提煉出來了!!!

  主播牛逼!

  厲害了,我的哥,這是一種全新的稀有金屬冶煉方法吧?或許我們可以偷學一下?

  偷學就算了,我們是光明正大的學[]( ̄▽ ̄)

  這是什么東西?

  稀有金屬!

  樓上這不廢話嗎?誰都知道是稀有金屬,但稀有金屬有這么多中,問的是具體哪一種!

  銀白色,稀有金屬基本都是銀白色的。

  首先排出釔(灰黑色)、銦(銀白帶藍)、鍺(銀灰色)、鎵(灰藍色)、鉭(灰色)、鍶(銀白帶黃色),然后從之前主播對那個礦的介紹來看,這是一塊‘鐿’!

  我草,樓上這么牛逼?稀有金屬專業的嗎?

  厲害啊,僅憑顏色就能分析出這么多東西。

  怕不是蒙的吧?

  韓元先檢查了一下陰極板上面沉積著的稀有金屬,抬頭看到了虛擬屏幕上的彈幕,笑道:

  “某位同學分析的很不錯啊,這的確是一塊‘鐿’板,是重稀有金屬中的一種。”

  “這一塊陰極板,附著在上面的稀有金屬‘鐿’大概有十斤出頭的樣子。。”

  “一坑的礦液,能冶煉出這么多的金屬鐿,我已經很滿意了。”

  十斤金屬鐿,

  這僅僅是從第一坑礦液中冶煉出來的,后續還有很多的礦液等待冶煉。

  韓元剛剛在心里計算過了,

  如果將收集回來的稀土全部提煉出來的話,

  稀有金屬‘鐿’的總量應該有五十千克左右。

  這個數量其實已經很夸張了,

  畢竟他總共就只收集了三噸的離子吸附型稀土。

  而且這個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中蘊含的稀有金屬除了‘鐿’之外,還有鍶、釔等其他重稀有金屬。

  其他的重稀有金屬數量也不少。

  即便是這些稀土中只單純的含有‘鐿’,

  三噸稀土能出一百五十千克鐿,這也是一個富礦。

  要知道‘鐿’主要存在于磷釔礦、黑稀金礦以及獨居石中,而其中以獨居石中的含量較高,

  為0.03左右。

  這意味著,一百噸的獨居石礦才能出0.03噸的鐿,也就是三十千克。

  而在川都發現的這個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平均差不多1.8噸就能出三十千克的鐿。

  對比之下,可以說這個稀土礦中的稀有金屬離子富集度,

  簡直讓人難以想象,

  接近普通稀有金屬礦的百倍了。

  此外,

  這個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中的稀有金屬離子不僅僅是富集度高,

  更重要的是,這個在川都境內的稀土礦很大。

  從金屬礦物探測儀傳遞回來的數據上韓元知道那座隱藏在大山深處的稀土礦,其離子吸附型稀土覆蓋面積超過五萬平方米,其大小差不多是一個五百米五百米的正方形。

  除了面積驚人,更驚人的是這座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總共蘊含了1.13億噸的離子吸附型稀土,可以說是一個世界級的稀土礦。

  雖然從規模上來看,

  川都的這座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遠比不上內蒙白耘鄂博地區的稀土礦,白耘鄂博地區的稀土礦已探明的就有三億多噸。

  但稀土礦之間的比較,可不僅僅是規模大小,更要看能從里面冶煉出來多少稀有金屬,

  還要看稀有金屬的價值。

  而如果從這方面來比較的話,

  川都的這座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簡直可以說完勝白耘鄂博礦區。

  它可是一座重稀有金屬稀土礦,里面蘊含的中稀有金屬價值比輕稀有金屬更大。

  完全可以說,

  有這樣一座稀土礦,

  從蘊含的稀有金屬‘鐿’的存量來看,只要華國開發,

  二十年內能供應全世界‘鐿’的需求,徹底壟斷這一塊。

  這座稀土礦的價值,可謂是SSS戰略級的。

  將陰極板上的‘鐿’處理下來后,韓元接著將礦坑中其他附有稀有金屬的陰極板一一提上來。

  最終稱量結果出來,

  一個礦坑中的礦液,總共提煉出來了5.2kg/鐿、3.7kg釔、1.9kg鍶......

  零零總總的稀有金屬加起來總重量超過十五千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鐵、銅、鈦之類的常規金屬也被冶煉出來了,只不過數量并不多,屬于附帶產品。

  這種超大型的稀土精礦形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超強烈的地質活動。

  川都的這個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其實就是喜馬拉雅山脈成型時,印度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碰撞是產生的劇烈地質活動形成的。

  在板塊碰撞時期,軟流圈物質的上涌誘發了碰撞帶,巖石圈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導致富含二氧化碳的硅酸鹽巖漿的形成。

  巖漿會沿著碰撞形成的斷裂帶上升侵位,在較淺的部位形成巖漿房。

  最終這些巖漿在地表沉積冷卻,因為風雨氧氣等作用被侵蝕,從而分離出大量富含稀有金屬以及普通元素的流體。

  而這些流體隨隨著分離出的碳酸巖和英堿正長巖巖漿的上升侵位發生水/巖交融反應,最終形成了稀土礦床。

  在這種類型的成礦環境中,巖漿中富集的二氧化碳是關鍵。

  缺少了它,因地質活動而上升的巖漿不會被侵蝕,最終并不會形成稀土礦,而是會形成燧石、黑曜石、火成巖等東西。

  在華國川都,之所以多稀土礦,其原因就是因為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

  至于內蒙白耘鄂博地區的稀土礦,那是另外一種‘海底火山成礦’的形成方式。

  從華國采集的稀有金屬全部冶煉完成,韓元處理好冶煉礦物時形成的廢水,而后將提煉出來的稀有金屬保存起來。

  包括這座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在內,這些冶煉出來的稀有金屬讓資源收集任務的進度增加到了87.34。

  資源收集的任務進度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韓元已經滿足了,接下來得抓緊時間處理人工冶煉合成三種非自然元素了。

  雖然距離第二年的時間過去還有三個多月,

  足夠他完成第二個基礎條件了,但韓元還想著繼續增加一些資源收集任務的進度。

  谷鄗</span包括為第三年的星鏈任務支鏈任務四‘文明守護’做一些準備。

  文明守護的要求是于三年內,制造出一顆核裂變武器或核聚變武器(要求爆炸威力不小于一萬噸TNT當量。)

  這個任務,

  雖然系統給與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核裂變武器,

  另一種是核聚變武器。

  但其實對于他來說,

  選擇項只有一個,那就是核裂變武器。

  因為相對于核聚變武器來說,核裂變武器的制造更加簡單,核聚變武器被引爆,是需要核裂變彈來進行的。

  核聚變武器又被叫做‘氫彈’或者‘氘彈、氚彈’,它屬于核武器的一種。

  利用的是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來進行殺傷破壞。

  熱核反應基本公式是31H21H—→42He10n1.76×107eV,換成漢語就是氘氚→氦中子能量。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聚變的原料是氘和氚。

  但是想要讓兩種輕量級的原子(氘氚)發生核聚變反應,只能在極高的溫度,需要大大于4000

  0000℃(四千萬度)以及足夠大的碰撞幾率條件下,才能大量發生。

  因此,引爆核聚變武器極為困難,引爆需要在氫彈內部安放小型核彈。

  先引爆核彈,讓其瞬間達到反應條件溫度后,才能引起氘氚聚變,進而爆炸。

  所以制造一枚核聚變武器,需要先制造一枚核裂變武器出來。

  這是前置條件。

  而前置條件本身就可以完成任務,何必再去多做一枚聚變武器呢。

  所以核裂變武器,成為了文明守護支鏈任務的答案。

  而說到核裂變武器,最常見的,就是原子彈了。

  對于人類而言,可以大量得到并用作原子彈裝藥的只有鈾235、钚239和鈾233三種裂變物質。

  這三種物質,是制造第一代核武器的原料,而其中鈾235是原子彈的主要裝藥。

  鈾235來源于天然鈾,在大約140個天然鈾原子中,含有1個鈾235原子,將其提煉出來并濃縮,就是制造原子彈的材料了。

  這也是制造原子彈的最簡單辦法。

  對于韓元來說,三個多月的時間足夠他將γ鎳、碳納米管以及Li8人工合成出來了。

  剩下的時間,他將會出去尋找鈾礦,收集和采集大量鈾原石回來。

  天然鈾中,鈾235的含量還不到百分之一,要將其分離出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是他掌握了分離鈾235的技術,但要獲得可以收集到的濃縮鈾235那也需要大量的鈾礦石。

  系統商城雖然可以兌換成品,但那也是有前置條件的,經過這幾年的摸索,韓元已經大致掌握了。

  如果要從系統商城中利用科技積分兌換原材料,那么需要你最少擁有一克的對應原材料。

  也就說,他要兌換出來一個單位的鈾235,需要先冶煉出來一克鈾235。

  而且兌換出來的材料,和他冶煉出來的材料在濃度,質量等方面都是一樣的。

  如果他冶煉出來的鈾235濃度只有百分之十,兌換出來的也是這個數值。

  這個是繞不過去的限制條件,韓元嘗試過很多次都沒有任何辦法。

  而除了鈾之外,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還有釙、氡、鈁、鐳、錒、釷、鏷。

  這些放射性元素,他暫時都還沒有收集的。

  韓元計劃用四十五天的時間來完成三種非自然元素的冶煉合成,剩下的五十多則用于去外面尋找天然放射性元素,然后嘗試將其冶煉出來。

  畢竟支鏈任務的完成度越高,獎勵也越豐厚。

  冶煉這些放射性元素對于他來說雖然不容易,但也算不上太難。

  而且這些天然的放射性元素對于后面他的科技發展來說也有大用。

  放射性物質,聽起來雖然很可怕,但這東西在現實中可不少見。

  無論是低至日常吃的食物,還是高至人類的尖端科技,都離不開這東西。

  比如碳14,這種人工合成的碳的同位素,就帶有微弱的放射性,經常被用于化合物的運動軌跡標記,其中有很多就是化妝品或者食材之類的。

  只不過這玩意自帶的輻射對于人體來說實在太微弱了,即便是吸入一些也沒什么問題。

  而天然的放射性元素,人們在生活中接觸的也不少,就像氡。

  這種天然放射性元素蘊含在花崗巖、磚砂、水泥及石膏之類的礦物內,而這些東西則被大量使用在建筑中。

  特別是一些含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比如大理石,花崗巖等等,最容易釋出氡。

  相對于碳14來說,氡的危害性就大了很多。

  它是一種放射性氣體,當人吸入體內后,氡發生衰變的阿爾法粒子可在人的呼吸系統造成輻射損傷,造成肺癌。

  所以被總以為天然的東西就是好的,一些劣質的大理石家具或者地板磚能讓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就像世衛組織曾經統計過一組數據,氡,在很多國家(超過40個)中,是造成肺癌的第二種最重要病因,包括華國在內。

  而且氡這玩意,能讓吸煙者提升罹患肺癌的概率。

  簡單的來說,如果你在有大理石裝修的房間內吸煙,得肺癌的幾率會更大。

  不過氡這種放射性氣體,對于韓元來說又有大用。

  在后續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建造中,它是一種標記性的東西,可用作氣體示蹤劑,類似于以前制造的探針,可以用它來了解核聚變反應堆里面的氣體運行狀態和情況。

  所以氡他又必須得冶煉出來。

  至于其他的天然放射性元素,也各有各的不同用途,有時間冶煉這些物質的話,韓元不會推延的。

  備齊這些東西準沒錯,即便是現在沒用,說不定那天就用上了呢?

  1秒:m.bxwx.tv

無線電子書    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