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炙烤樟木,細潤的油脂從纖維絲中緩緩滲出,空氣中飄散著濃郁的幽香。
樟樹葉被采摘下來后放在石板上,用圓滑的石頭磨成綠泥,畢方將之涂抹在裸露的皮膚處,四周的蚊蟲仿佛消散一空。
烈火纏繞,棍身緩緩發黑。
畢方拿起樹棍,
用匕首在其頂端劃出一個十字口,抵在上面,拿起一塊圓石敲擊刀背,劈成十字縫。
將鋼匕首的木質把手拆除,細長的鐵制刀柄插入到十字開口的正中間,除了能容納細長的鐵柄,畢方還小心地在十字口內部開了幾道槽,將匕首身也容納進兩公分左右,
這樣就是一個簡單鑲嵌結構。
將十字重新聚攏,根本看不出內部加塞了東西。
畢方解釋道:“一面凹,一面凸,嵌合在一起,就是最簡單的榫卯結構,不容易斷裂,也不容易脫落,將匕首的身子也容納進去一部分,這樣就不容易被打彎。”
握住被捏住的斷口,畢方從包中掏出一截白繩,細細的纏繞上一圈,最后打上死結。
“這截繩子的材料是迪尼瑪材料,防割,耐磨,強力是優質鋼的10余倍,僅次于特級碳纖維。密度小于水,能漂浮于水面,很輕,
如果有看過我攀爬珠峰視頻的人應該是知道的,而且你們沒猜錯,這就是我之前用過的那一截。”
“上次爬完珠峰并沒有用完,這次我們繼續用,不過,它的強度真的很高,我割起來非常費勁......”
畢方拉住多余的繩子,一用捕鯨叉一點一點的割斷,這可是系統贈送的匕首,居然都很難切割迪尼瑪繩,可見它的材料強度有多高。
我擦,老方親自用過的上過珠峰的繩子,在荒野中鍛造出來的鋼刃,等一下還要用它來沐浴熊血,我已經想象不出這玩意的價值能漲到多高了 保守估計,兩百萬!
真牛逼,要是我都能當傳家寶了,放在家里供著 白纓長槍!
當年我就使這一桿龍膽亮銀槍,在長坂坡殺他個七進七出,
千瘡百孔,
屁滾尿流!
畢方揮舞著手中一米八左右的長矛,
樹干上的樹皮被剝去,只剩下富有細膩紋路的白色枝干,整體筆直,吐刃六寸,一截多余的繩頭垂下,隨風晃動。
扎在地上踩了踩,韌性十足,彎曲接近六十度都沒有絲毫斷裂的跡象。
找到一顆松樹后很輕易地刺入其中,緩緩溢出樹脂,畢方將流出的松樹脂纏繞在矛頭與矛身結合的部位,進行三次加固。
榫卯,纏繩,樹脂黏合,三步下來,木矛已經變成了一個整體,無論是劈砍,又或是刺擊,都很難脫離了。
鋒利的長矛刺破長空,發出尖銳嘯聲,邊上的樹葉嘩嘩作響。
畢方十分滿意地將其收起,緊跟著制作另外兩把木矛。
與此同時,其余獵人也全都緊鑼密鼓的進行著自己的活動。
每個人都選擇了自己的活動范圍,可節目組并沒有將眾人空投到任意一片森林的中心,而是要他們自己趕路。
人類聚集地的輻射范圍都很廣,大部分人并沒有什么收獲,僅僅是遇到了一些野雞野兔,大點的動物還沒遇上。
只有進入到森林的深處,才是真正比拼本事的開始。
現在是上午九點半,畢方預計,大約到中午之后,就會有人陸陸續續開始有發現了。
叢林內,全副武裝的佐藤身披防割服,背著小型防爆盾,手持一人高的薙刀和弓弩穿梭在叢林之間,給人一種現代與古代相結合的違和感。
時代變了。
傳統獵人也懂得利用保護自己了。
節目自禁止利用重弩和熱武器,普通弓箭和現代化裝備都在這二者之外。
參加節目的其余獵人們,他們可沒有畢方的系統加持,沒法“年少有為”,卻也沒有任務限制,能裝備的都裝上了。
除了有佐藤,穆加倫這樣攜帶武器的進攻型類人,自然也有挖掘陷阱的防守反擊型。
原始狩獵,沒有獵犬牽制,還是狩獵黑熊這樣的大型猛獸,終究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最好的選擇自然是引誘黑熊自投羅網進陷阱范圍。
巨木陷阱,木刺深坑,都是對付大型動物的好方法。
“既然能看到二十五米以上的香樟木,說明我們其實已經進入到森林的較深處了。”叢林內,畢方從地上起身,撲滅火坑。
此時他的背后是兩把木矛,手上還有一把更加鋒利堅硬的鋼矛,于此同時,地上還有五把半人長的短矛,以及一個梭鏢投擲器。
對付黑熊這樣皮糙肉厚的家伙,普通的弓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用穿透力更強的梭鏢才行,只有這樣才能穿透厚厚的脂肪層,傷及內臟和肌肉。
“現代法證學的開山大師埃德蒙羅卡曾提出了一個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內容是:
“簡單來說就是八個字:‘凡有接觸,必留痕跡’,我翻譯的可能不是很好,但意思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
畢方揮舞著長矛,劈開擋路的灌木,大踏步前進,有了長柄武器,路都好走不少。
“這句話經過羅卡的反復例證后,被業內人士視為公理,并成為法庭科學,特別是物證學的一塊基石。”
“羅卡定律告訴我們,物質都是由無數的微粒組成的,當嫌疑人進出現場、動手作案時,所接觸過的物體表面就會和他的身體之間發生微粒的交換,從而留下一些痕跡。”
“他的身體同時也從這些物體表面沾上一些痕跡;即便是嫌疑人曾刻意清理過,也很難將這些痕跡徹底消除。”
他站過的所有角落,他碰過的所有器物,他留下的所有東西,即使毫無意識,也會成為對抗他的沉默證人。
不僅是他的指紋和腳印,他的頭發、他衣服上的纖維,他碰碎的玻璃,他使用工具留下的痕跡,他刮去的涂料,他遺留或采集的血液或體液。
這些種種或者更多,都支撐著對抗他的沉默見證。這些證據不會遺忘,不會因刺激時刻而混淆,它不會像人證一樣消失。
它是事實存在的證據。
物理性證據是不會有差錯的,它不會做偽證,它不會完全消失。
只有無法尋找、學習和理解的人,才會減損它的價值。
“在我看來,尋找獵物和尋找犯人是一樣的,只有它曾經在某個地方存在過,就一定會留下痕跡。”
“至于是什么痕跡,就要從‘嫌犯’的體征和行為習慣上來看,總共分兩種,有形和無形。”
“有形的是毛發,抓痕,腳印,沿路的破壞,無形的是氣味,喜歡的食物,可能存在的聚集點。”
“要想找熊,就要熟悉它的行為習慣。”
畢方撩開一片樹枝,目光在一棵又一棵的大樹上掃過。
“熊類動物,除了北極熊沒有條件外,通通喜歡蹭樹,因為它們的四只夠不到后背,而長毛動物,都容易長虱子,所以要注意看周圍的樹木上有沒有被剮蹭的痕跡,那會非常明顯,整棵樹都會被蹭開一個坑。”
“其次是腳印,黑熊的體重,能夠非常輕易的在地上留下深深的足印。”
“第三是氣味,不過沒有獵犬的話,這一點不用考慮。”
畢方自己倒是可以用這招,而且嗅覺超強的人也不是不存在,但顯然,絕大部分人不行,因此,沒有獵犬的情況下,這招不用考慮。
“最后則是行為痕跡,進食到走路,位于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都不會太過在意隱瞞自己的行蹤,很多時候,在野外看到一條明顯的通道時,你就需要注意了,那很可能是什么大型食草動物或者掠食者走過的道路。”
這是一種位于食物鏈頂端的自信。
兔子老鼠吃草時需要環顧四周,可大象從來不會過分警惕,因為極少有動物能對它們造成威脅。
“更要注意路上有沒有掉落的毛發,有毛發,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兇猛掠食者,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還有食物習慣,看哪些地方本該有的東西大規模消失了,或者有破壞的痕跡。”
“亞洲黑熊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吃的食物類別繁雜,包括但不限于各種植物的芽葉莖根果實,以及菇類、蝦蟹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鳥類、嚙齒類動物和腐肉,它也會挖掘蟻窩和蜂巢。”
“我們可以看有沒有被外翻開的蟻窩,附近被啃得爛糟糟的果子,或者是被咬掉大半個的蜂窩。”
啊這,這個我知道,熊都喜歡吃蜂蜜。
太牛皮了細節,都是細節說慢點,已經在做筆記了 敲黑板,都給我記住嘍!
話說熊為什么喜歡吃蜂蜜啊?
畢方沒有回答,他握住長矛抖了抖,抓住尾端,用矛頭挑起一根垂下的樹枝。
葉片被翻起,陽光照射下,幾道銳利的抓痕出現在樹干上。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