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十章 考功

  政事堂等機構已經在收拾行裝了。

  臨走之前,各類賬冊、典籍、公函、文書抄錄一份存放于長安,原件則帶回洛陽。

  官員們也抓緊休沐的時間,在家整理各種資料。

  大夏四京,除南京外,其余三京圣人都長久逗留過。

  很多官員為了方便遷徙,想辦法在各個京城置辦宅院,并安排信得過的仆人甚至是兒子留守。

  當然,白居易曾說“長安居,大不易”。

  京城的房子,官員們都不一定買得起,能置辦多少,全看各自的實力了。

  反正高級官員有朝廷提供住房,卸任后才收回,中低級官員就只能各顯神通,想辦法租房、借房了。

  有的時候,就不得不感慨人的命運在時代面前的無力了。

  前唐之時,有些飯都不一定吃得飽的人在長安有房子,但做到五品官的朝廷大員卻買不起。

  到了大夏,情況仍然差不多。

  昔年張全義修復了洛陽東南一角,安置百姓。那些百姓的房子,價值十倍、幾十倍地往上漲,甚至漲了一百倍的也不是沒有——當時花了十幾緡錢,現在價值千余緡。

  這是時代的紅利,無解。

  趙光逢、蕭蘧二人抓緊最后的時間,在中書省碰了下頭,將最后一份官員任免名單確定了下來,然后發往門下省。

  “此例一開,有些事就注定了。”趙光逢看著密密麻麻的名單,有些感慨。

  總計140位預備官員,差不多已經定了110人。

  剩下30人尚需等待實缺,但他們的優先級比較高,一般而言,一年內都會陸續安排出去。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30人中,居然有25人是進士,只有五個人是農科出身——水平相對較差,占了固定名額的便宜。

  至于其他雜科,其實倒沒那么難,因為他們的去處基本固定,錄幾個人事先就差不多定好了。

  比如三史科錄取了七人,實缺有三個。按照以往的原則,這一屆就只會錄三人,然后送他們前往史館等衙門,接替空缺,屬于“專業對口”。

  這次加了四個人,純粹是編纂《同光全書》需要一些承擔繁重的校對、抄錄、編纂工作的史科低級官員,于是他們享受了一把紅利,進入了官員編制之內,且立刻就有實缺。

  三史科出身的官員不會有什么前途,最高做到六七品,位置還很少,不會引得大人物的關注。但農科就不一樣了…

  蕭蘧接過名單,仔細看了看,覺得沒什么問題,就在上面署名了。

  其實,國朝官員的整體年齡還是不小的。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之前有大量立功受賞的武夫進入官場,占了文職,若無大錯,一般不能罷黜,得等他們致仕或者老死。

  這個時間快了,畢竟今上都62歲了…

  三年后的科舉,將錄取進士、農學、明算、明法四科總計190人,外加零零散散的雜科,大概二百人出頭的樣子。

  單靠這些人,肯定是不夠填滿全部官位的。

  但大夏與前唐一樣,有多種渠道選官。

  戰場上舍命搏殺,立下大功的人,要不要給蔭庇子孫為官的名額?當然要。

  去年阿賴山谷之戰,波斯諸貴族集結數千私兵古拉姆斷后,敵甲胄精良,陣列整肅,又有教士鼓舞士氣,看起來頗為耐戰。關鍵時刻,李嗣源率五百人直沖敵陣,身先士卒,舞錘奮擊,連殺波斯軍校數人,最終動搖敵士氣,幾乎全殲了這股精兵。

  阿賴山腳下,敵軍再度聚集起了一支斷后部隊,意圖掩護主力撤退。李嗣源單騎沖陣,生擒一百夫長而回,大夏禁軍在他勇猛的鼓舞下,全員都“燃”了起來,鼓噪而進,殺得波斯人潰不成軍,墜落山谷者不計其數,輜重、羊馬、財寶、車輛遺棄了一路。

  憑借這兩戰,李嗣源得了一個蔭庇名額,他給了兒子李從榮,這次也在放官名單內,直授滑州白馬縣令,比進士的初授官位還高。

  你若堵塞了這條門路,人家還愿意拼命嗎?別說給錢,錢的激勵還不夠大。

  人家戰場上豁出命去,斬將奪旗、力挽狂瀾,給朝廷做出的貢獻,可不一定比你小啊!

  這樣的人物,只給錢合適嗎?

  你若苛待他們,早晚會付出代價,京城讓人一鍋燴了也不是不可能。

  相反,如果承認軍功的尊貴,那么就會激勵更多的李嗣源出現,你的部隊就會讓人膽寒。

  軍功之外,還有其他幾條渠道。

  政治,其實就是分蛋糕的藝術。你選擇了誰,放棄了誰,減少了誰的利益,增加了誰的好處,結果都會顯現出來。

  “進士日漸式微…”簽完字后,蕭蘧端起茶碗,覺得有點可惜。

  當然,也沒那么可惜。

  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做官不一定靠科舉。

  與皇室聯姻,就是一條路子。

  培養一些文武雙全的人去邊塞立功,也是一條路子。

  即便科舉,他們的優勢也很大。

  蕭氏這一次就有一個人中進士,一個人中了農科。天地良心,蕭蘧沒打過招呼,也沒法打招呼,人家是靠自己本事考中的。

  幾百上千口人的大家族,總會有幾個聰慧的,傾盡全力培養,如果運氣好,就考上了。

  “太子到哪里了?”趙光逢突然問道。

  蕭蘧微微一笑,道:“在南京巡視,聽聞去了司農寺的衙署。他們在江中小島上培育瓜果,太子很感興趣。”

  趙光逢拱了拱手。

  聰明人說話,點到即止。說這么多,已經夠了。

  “放官的農科學子,著考功司員外郎慎重評判。”趙光逢對前來接名單中書省令史說道。

  “遵命。”令史稍稍等了一會,見蕭蘧沒有說什么,便離開了。

  考功司是吏部的一個下屬機構。

  每年年中,諸州別駕或長史先召集轄區內官員,當眾宣讀每個人前一年的功過,議其優劣,評定等級。

  當眾宣讀之時,如果有異議,可當場提出,然后“眾議”。

  考評共分九等,評定結束后,刺史審核無誤,由朝集使帶至京城,遞交給門下省。

  以上是外官。

  在京朝官的功過評定同理,由各衙署主官負責,提交門下省。

  門下省再轉發吏部考功司。

  考功司郎中最終確定在京朝官的功過等級,員外郎負責諸道州外官功過的評判。

  天子指定“京官位望高者二人”——一般是宰相——檢校、復核這兩位的評判。

  又有給事中一人,監督京官的考評、審核過程;中書舍人一位,監督外官的考評、審核過程,并記錄在案。

  制度是嚴密的,有人評判,有人審核,有人監督,還留有文字記錄。但在實際操作中,宰相的意見是最重要的。

  趙光逢讓考功司“慎重”,說得比較隱晦,其實就是讓他們別故意使壞。

  圣人的態度,無人不知。

  進士扎堆的吏部,可別亂來,若事情做得難看了,政事堂的宰相們也要受牽連,故稍稍提醒一下。

  蕭蘧見沒什么事了,打算起身離去。

  趙光逢連忙攔住,道:“亞隆河谷之事,蕭侍郎怎么看?”

  “還能怎么看?”說起這事,蕭蘧有點想笑,但他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因此一臉肅然道:“圣意冊封延孫為忠勇亞隆王,吐蕃那邊亦無反對,愿擁延孫為主。對朝廷而言,惠而不費,有何不可?”

  當然,單說這事確實沒什么可笑的。

  吐蕃四分五裂,割據戰亂不休。但時至今日,只有極少數由農奴起義領袖轉化而來的新貴族稱王稱霸,絕大多數官員、軍將、貴族仍然以贊普下屬自居,沒有自立。

  這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原有點不可思議,但吐蕃自有國情,屬實正常。

  從亞隆河谷趕來的使者們已經與延孫見過面了,過程比較順利,最終決定擁延孫為贊普。如今只需派人回去知會一聲,后方的將官們分配好利益,延孫就能回去當贊普了——局促于亞隆河谷一地的“小贊普”。

  圣人在這件事上的決斷沒毛病,諸位宰相、樞密使也沒意見。

  一文錢沒花,就出一紙詔書,名義上得了一個藩臣,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蕭蘧想笑的是圣人給鐵哥的次子賜漢名一事。

  最初打算賜名“邵知怙”,當時在場的蕭蘧趕忙隱晦地勸阻。

  熟悉大夏的都清楚,圣人賜名者,得“知”字輩的,一般都沒那么簡單。

  你給“知”字輩就算了,賜名“知怙”是何意?太明顯了吧?

  還好,圣人最終聽勸,賜名“知歸”。

  延孫的獨子漢名“邵知非”,當時蕭蘧就有勸圣人更改的沖動。

  你“用”了人家妻子,生了孩子,更打算讓這個孩子繼承大位,還取這個名字,有點過了啊。

  “蕭侍郎所言極是。”趙光逢點了點頭,道:“那就這么定下了,在離京之前,加緊辦理了吧。”

  忠勇亞隆王冊封完畢,延孫自可回去當他的贊普,但妻兒留在京中為質,這是大夏的規矩。

  他走后,就剩象雄那邊了,問題不大。下半年的時候,鐵哥應該也能回去當個“小贊普”。

  他們哥倆這一搞,偌大的吐蕃,可能就再也無法統一了。

  對大夏來說,這不是壞事。

  你們越分裂、越弱小,“漢地獅子贊普”、“經典皇帝”、“孔子小化身贊普”才更容易發揮影響力。

  不知不覺間,這個天下竟然這般廣闊了。

  單從土地上來說,很多地方沒費多少力就拿下了——至少名義上如此。

  遙想開國前后,王師攻伐二朱、王師范、河北諸鎮,打得那叫一個膠著。

  打完之后,地盤也沒見擴大太多。

  但到了最近十年,大夏開疆拓土簡直可以用“鯨吞”來形容。

  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只能用水到渠成來形容。

  趙光逢幾乎與蕭蘧同時抬頭,看向掛在正廳中央的輿圖,然后目光碰觸,相視一笑。

無線電子書    晚唐浮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