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一十三章:內地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

無線電子書    1983:重回港島當導演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陳一正在給李家欣夾芥末鴨掌,聽到馮曉剛的名字,也是一愣,但面上不顯,繼續將鴨掌放進李家欣的盤子里,之后轉過頭對門口的兩人說道:“外面寒氣重,趕緊進來暖和暖和!”

  “看時間,鴨子應該快烤好了。”

  “咱們邊吃邊聊!”。

  阿賓聞言,立馬拉著馮曉剛門口落座。

  陳一見桌上的熱菜也上的差不多了,就招呼在二樓守著的服務生過來,看看有什么特色酒。

  全聚德身為京城有名的飯莊子,有不少單位都在這里款待來賓,既然是招待貴賓的地方,酒的品種一定少不了。

  翻看著酒單,除了幾樣知名的酒以外,其余都不認識。

  陳一不是一個好酒之人,場面上是不得已,私下底能不喝,就不喝。

  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出一個門道,就要了一瓶茅臺,又要了兩瓶果汁,之后就將酒單遞給了阿賓,讓他們兩個點。

  阿賓熟悉自己老板的脾氣,也知道他不熟悉酒,就又添了瓶五糧液,就讓服務生下去了。

  馮曉剛坐在陳一正對面的位置,四目相對,有一些拘謹,抓著帽子,低頭不言不語。

  陳一見狀,也是感覺搞笑,他前世算是看著馮曉剛的電影長大的,《沒完沒了》,《甲方乙方》,《大腕》等等作品,可算是他童年快樂的源泉。

  馮曉剛算是內地最杰出的商業片導演,他指導的電影,票房成績都很不錯。

  成名作《編輯室的故事》,讓他讓內地居民熟知,也讓人看到了他的才華。

  不過,這部戲并沒有讓馮曉剛大紅大紫,因為他并不算是最耀眼的存在,王朔這位話題性極強的作家,擋在了前面,將注意力吸引走了。

  站穩腳跟的馮曉剛,繼續跟在老大哥王朔的身后,繼續著電影電視劇的創作。

  那時的王朔,正在寫著自己新小說,對于拍電影沒有太大的興趣,就把馮曉剛介紹給鄭小龍哪里。

  鄭小龍當時手里也有一個項目,那就是內地標桿電視劇,大名鼎鼎的《北京人在紐約》。

  王朔可能當時不知道自己這一介紹,算是給馮曉剛領上通天大道。

  單純就是看馮曉剛當時在家沒有個正經事兒,之前掙的錢也花的差不多了,想給自己的小弟找一個新的來錢道。

  當時的馮曉剛并不招人待見,整個京城影視界,都是一群大院子弟,他們有很大的門戶之見。

  而且這幫人的關系復雜,合在一起,也是影響力巨大,他們這幫人的本事參差不齊,但沆瀣一氣,守望相助。

  謝晉這一票老導演退休之后,就是這幫人獲得了話語權,開始在臺上指手畫腳,相互吹捧。

  平民出身的馮曉剛,雖然常年跟這幫人混在一起,可這幫家伙并不認可他,一直把他當雜碎,就是一個小跑腿的。

  甚至鄭小龍在劇組里,也不給馮曉剛面子,一直把他當手下指揮,雖然他當時他已經是《北京人在紐約》的第一編劇。

  就算是這樣,馮曉剛也沒有敢跟這幫紈绔子弟鬧翻,一直忍辱負重。直到他拍完拍完《永失我愛》之后,才跟京圈開始慢慢劃清界限。

  《永失我愛》是馮曉剛自編自導,算是他電影事業的處女作,反響也不錯,票房成績也說的過去。

  內地媒體也開始注意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爭相去采訪馮曉剛,詢問他的拍攝理念,說他是國內新浪潮電影的領軍人物。

  那時的馮曉剛還是很低調,沒敢承認這一個名頭,只是說自己要做的有很多,搪塞了過去。

  之后接連又拍了幾部電影,反響都一般,但是票房成績都不錯,讓馮曉剛成為當時最高產的導演。

  這是華誼也注意到了這個草根導演。

  王中軍當時剛成立華誼沒幾年,手里的六十萬美金根本沒有花出去多少,也沒有找到好的劇本,只是跟投幾部電影,有賠有賺,根本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

  當時華誼在內地電影公司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存在。

  雖然當時馮曉剛已經是大導演了,可也過的不自在,時常被這幫京圈電影人壓榨,錢分的很少,創作自由也被干擾。

  兩者一拍即合,馮曉剛正式加入華誼,并且開始籌備讓他徹底聲名大噪的作品,《甲方乙方》。

  不過,因為拍攝成本比較高,華誼根本拿不出這些錢,只好拉著京城電影制片廠一起,大家操持這部電影。

  《甲方乙方》是改編王朔的短篇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講述著四個無業游民,成立好夢一日圓公司,承諾幫助人實現一天夢想的故事。

  《甲方乙方》的陣容也是十分豪華,葛優,劉培,何冰,都是當時比較紅的演員,馮曉剛也下場飾演。

  配角更有英達,李琦,葉菁,楊立新,還有馮曉剛日后的老婆徐帆。

  出品人更有韓三平和張和平,這兩大知名出品人,更是將電影面前的一切問題都解決。

  時任京城電影廠廠長的韓三平,更是下令,當年的所有項目后移,為《甲方乙方》讓路,全力保障電影的順利拍攝進度。

  該片在內地造成了兩個第一。

  第一部為節日特定的電影。

  第一部內地導演不要片酬,而于影片利潤中提成的風險共擔形式。

  這部電影的成功,不言而喻,但這也是馮曉剛最被京圈人士詬病的電影。

  因為當時王朔的大嘴巴,讓他惹出了不少的事兒,一度要全面封殺他。

  馮曉剛和韓三平商量了一下,將王朔作品的提示刪除,甚至將王朔的名字在編輯一欄刪除,只留下自己名字。

  如此不地道的舉動,讓王朔大為惱火,王朔的朋友也開始對馮曉剛群起而攻之。

  這里面的是非對錯,沒法探討。

  不過馮曉剛就徹底離開京圈電影界,游離在外,只拍攝華誼的電影。

  一步一步的成為了,內地商業片的領軍人物。

  當然,這家伙的負面新聞也不少!

  在電影發布會上,揚言要打記者。

  成為大導演之后,跟女明星勾搭不清。

  這一條條花邊新聞曝光之后,讓馮曉剛成為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

無線電子書    1983:重回港島當導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