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八十八章 修路

無線電子書    雄起北亞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今日喊大伙兒過來不為別的,是上頭來了新的政令。在大雪落下之前,須得修出一條到龍江的官道來。”牛大寶大聲宣揚著上面的要求。

  高嶺村位于混同江與龍江相交匯的三角地帶。在后世屬于綏濱城以西十里,如今則分布著大片沼澤和原始森林,但在高嶺村周邊,卻是已經開墾出了大片的耕地。

  一些積水深的地方則成了蓄水的池塘,大一點的則是湖泊。有水道與大河相連,在汛期時可以蓄水,防止耕地被淹。在旱期則能調水供應耕地,最大限度的保證耕種的進行。

  那些原本在林子里生活的歸化民個個都會一些手藝。這不是指煉鐵、織布什么的,而是他們既會打獵,又會捕魚。那些池塘、湖泊平時也會讓這些懂的歸化民養著一些魚兒,等到捕獲的季節,可以為村里帶來不少的收獲。

  同時因為他們在這里生活的比較久,所以對當地的氣候變化,附近的動植物分布什么的,都懂得多一些。在打獵時,會成為一名好的向導和獵手。在農耕時,也能更好的預測到春日的來臨和冬日的接近。

  如今隨著村里人口的增加,燒荒的面積也得以增加,現在已經有上千畝了。因這都是蘊含著腐蝕質的黑土地,用肥得流油來形容也不為過,所以即便村民們不是精耕細種,土地的產量依然很高。

  只不過由于氣候的緣故,一年也就只能種一茬。

  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子里,沼澤里,可是有不少的野物供他們打牙祭,所以穿衣用度方面雖較為緊缺,但吃的方面卻很是富余。在牛大寶宣布要修一條新的官道前,他們村里已經有一條與外界連接的官道。

  那是通往他們的縣城屯河城的官道。

  原本那里是屯河猛安駐地,只是后來隨著東真國的覆滅,盤踞在屯河猛安的部落也跟著覆滅了。少數僥幸活下來的都被打散安置在不同的移民村里。

  如今就這屯河縣的地界,便有四十七個移民村。大的有三五百戶,小的有近百戶。高嶺村的人口,只能算是中等了。

  也是開荒是個力氣活兒!人少了能夠開墾出來的耕地就少了,再加上龍江的地界夏日短促,冬日綿長,可供耕種的季節也短得很。若是在開荒的事情上耽擱得久了,那即便開墾出來了也只能等到明天再種莊稼了。

  并且面積小了也不行!

  土地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一片耕地的產量也只能養活一定的人口,想要養活更多的人,就必須開墾出來更多。

  這種與天斗,與地斗的日子,不說歡樂不歡樂了,辛苦、勞累是一定的。

  因有著從前的底子在,所以在建立縣城時,便將地址選在了屯河。其面積不大,主要也是管轄著這片地域的移民村子。高嶺村算是距離縣城比較遠的了,平時去縣城一趟也是一兩個月一次。

  附近生活在林子里的部落時常也會來村里交易,倒是讓村子中多了一些創收,且更加的自給自足起來。

  現在還能生活在這片地域的林中部落基本都是完全依附于明國的部落民了。而且數量很少,一來是明國相對寬容的歸化民政策,二來就是明國對這些部落的武力彈壓了。

  高嶺村這樣的移民村也是有民兵存在的,否則也不會將那些退役的傷兵老兵往這些移民村安置。

  就是考慮到地方上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才讓他們起著領頭羊的作用。

  論武力,高嶺村和那些部落比起來要高一些。那些從前在林子里討生活的歸化民,遷入過來的蒙古人,以及山東地界來的漢人,都是民風彪悍,不怕事的一類。

  村子剛建的那會兒,經常會有部落的生民弄壞了村里的莊稼,或是來村里偷東西。還有偷女人、偷孩子的,惹得上任蒙古村長帶著底下的幾十號民兵沖到了那部落的老巢。

  一把火就將其一窩端了。

  這還為村里增加了近百號勞力,大大的增加了開辟耕地的速度。

  如此手段,也著實震懾到了一些對村子存有敵意的部落。于是他們不是遠遷,就是主動投靠了村子。現在一年的光景過去,村子周邊的部落已經不多了。

  眼下連接高嶺村和屯河縣城的官道還是一條以碎石和煤渣為主的土官道,而連接屯河縣城與胡里改城的官道卻是已經做到了水泥硬化。

  也是胡里改城乃是胡州的州治所在,是方圓千里唯一的大城了。像高嶺村這樣的小駐點想要做到水泥硬化,目前是很難的。

  因而底下的百姓就很疑惑,這新修的官道是打算通往哪兒。而且如果要在大雪落下以前就修好,其距離就不能遠了。否則的話,工期會很趕的。

  “村長,這修路俺是鼎力支持的。只是咱們村就這些人,若是修得道兒長了,可是要累死人的。”一個精壯的漢子從小馬扎上站了起來,大聲問道。

  這也問出了大多數村民的心聲。

  不過隨聲附和的都是那些遷移過來滿一年以上的老村民,而且多以蒙古、契丹、女真以及山東的漢民為主。

  牛大寶掃了一眼,心里是有些不滿的。因為這問話的漢子是村里的民兵百夫長,在他還沒上任前,可是最有力的下一任村長人選。只不過他的空降,徹底打消了對方的幻想。

  由此,也引來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排斥與抵觸。

  “莫坤薩,你覺著官府會想不到這一茬嗎?”牛大寶對這個契丹人毫不客氣的反問道。

  遷入到村里的契丹和女真人,原本都是生活在上京、遼東一帶的。他們因跟漢人攪和在一起久了,所以也都漢化得厲害。這莫坤薩則原是生活在上京以西的宜春城,聽說還是個契丹小地主。底下有著好幾個漢人奴隸幫著耕地。

  但明國進行了土地新政和人口置換政策后,對他們這些地主可是毫不客氣的連根拔起。

  雖然到了高嶺村,官府給他分的土地最多,但大多數還是未開墾的荒地。而村里雖有集體開墾的規矩,但開墾出來的土地卻是要均分給村民的。所以一時半會兒,這莫坤薩是沒機會將土地都開出來了。

  “大家伙兒也不是剛來村里了,雖然官府會給咱們攤派農耕、修路等活計,但什么時候有聽過累死人的?那些剛來村里的新人應該知道,官府把你們送到村里是費了多少糧草,怎么會有這樣累死人的心思呢?”牛大寶訓斥著,說得不少村民都羞愧的低下了頭。

無線電子書    雄起北亞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