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116、心學師徒論朝廷

  朱厚熜大婚之禮完成之后,兵部職方司主事霍韜、衛輝府同知馬時中、國子監諸生何淵、主事王國光、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巡檢房濬…其上疏,附和張璁之言,稱:“禮官持議非是。”

  而都御史云南巡撫、何孟春則上疏:“以興獻王不可考。”不就便被楊廷和指示吏部尚書,升禮部侍郎。

  給事中熊浹同時也上疏,稱:“皇上貴為天子,如果以藩王之禮對待父母,如此豈能妥當?臣以為當加尊帝、后,再在京師立別廟,四時供奉,以全天子孝道。”

  因熊浹與內閣大學士費宏為同鄉,又出言反對楊廷和,為避免楊廷和懷疑自己覬覦內閣首輔之位,當即擬定熊浹出按察使司僉事。

  禮部尚書毛澄、侍郎賈泳、汪俊、給事中朱鳴陽、御史程昌、翰林院編修陳沂等百余人共同上諫,堅持不可加帝、后之尊,又請貶黜張璁。

  朱厚熜不聽,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蔣冕、梁儲、毛紀、禮部尚書毛澄、侍郎賈泳等伏闕請辭,朱厚熜并未同意幾人請辭,而是將張璁下放河南,授一地驛丞之職。

  張璁雖走,但并不意味著,群臣就會放下這件事,在舊黨眼里,只要張璁一日不死,那么這件事情,恐怕永無寧日…

  然而隨著事情一再發酵,霍韜與都御史湖廣巡撫席書便書信老師,如今身為依然徘徊江左,并未履職的王陽明,詢問大禮議看法。

  然而素來滑頭,連平寧王之戰時都要坑弟子的他,雖然對于與他有點香火情的張璁言論甚為歡喜,但確并未敢表態,只是含糊其辭將此事渡過。

  “先生受王太原舉薦,由陛下簡拔為四邊總督,何不立刻入京,輔佐天子?”

  對于王陽明不肯入京,找各種理由搪塞,甚至反舉薦王瓊一事,甚為不解。

  如今正式施展手段之時,且新皇帝對于眼前這位老師,似有頗為寵幸之意,何不順勢而起?

  按照資歷而言,王陽明眼下去九邊鎮守,只要不犯大錯,數年之后便可入六部、內閣秉政,輔佐皇帝,此實乃天賜之機。

  “你們吶,我入京你道是好事?朝廷正陷入大禮之爭,又因我有剿匪、平叛之功,內閣無不對我忌諱莫深,不然楊新都數月之前,也不會憐惜我老邁,上奏請我留下南京了。ωωω.⑨⑨⑨xs.co(m)

  這個時候我若進京,豈能獨善其身?眼下之事風云詭譎,為師只想安心居家教學,以授圣賢道統足矣!

  至于國家大事,在陛下,在諸位忠臣,我一老朽之輩,何足道哉。”

  王陽明可不是傻子,相反還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聰明人,當初之所以下放貶謫,只不過是年輕氣盛,加上劉瑾、朱厚照實在太過分,在忍不住。

  如今十幾年的打壓,讓他早已看清局勢,不然也不會在前陣子急忙上辭加官普恩疏,疏中對于正德初年之事,甘愿認罪,是自己不對,云:“竊念臣以凡庸,在正德初年狂言被譴,隨加收錄,洊陟清顯,繆膺軍旅之寄,承巡撫之令,后值寧藩肇變…”云云。

  反正便是過歸自己,功歸朝廷調度,甚至于剛剛登基的皇帝,還有一句“天啟神圣陛下,飛龍開臣覆盆之下,而照之日月憫惻慰勞至勤…”云云。

  如今他身負大功,楊廷和等人又對其甚為忌諱,作為外臣,弟子雖然不少,但真正基本還在發育之時,根本不能給予助力,若是此刻進京,絕對只會被人當中把靶子。

  但有些事不可言傳,是故王陽明只是輕輕點了一下,然后便說自己無意仕途高進,寧愿在居鄉教書。

  方獻夫搖了搖頭:“先生此言差矣,今圣主降生,公蘊大才,正值輔佐圣明天子,中興朱家之際,何以甘愿為一教書匠?

  今霍兀崖、張羅峰等俱為圣人心腹,弟子等也將起復回京,屆時老師便可大施拳腳,一展胸中抱負,此天予之也!”

  雖然王陽明一直在地方為官,未曾主持縣試、府試、道試、鄉試、會試,但其自從正德初年開始教學,如今弟子雖然不多,但也絕對不會太少。

  如張璁雖然非他弟子,但卻受王陽明弟子蕭鳴鳳顛簸,霍韜則與王陽明亦師亦友,還有其他支持議禮,與官員,不是王陽明好友,便是王陽明弟子。

  如此便有足夠的骨干,只待王陽明入京,然后聯絡四方,也未必就一定輸給楊廷和,更何況還是一個被皇帝打壓的楊廷和。

  楊廷和是強,但并非王陽明就沒有一搏之力。

  這也是方獻夫不懂之處,為何王陽明就那么畏懼楊廷和,或者說王陽明到底在想些什么。

  讀書一輩子,不就是求個修齊治平?

  如今國朝尚理學,若不能秉政,以經術定國策,讓科舉引王陽明所解,早晚必備打成偽學,朱熹、陳亮等人可是殷鑒在前。

  方獻夫相信自己老師,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哼哼,我輩所行,乃尊古禮,尚先賢,霍兀崖、張羅峰等輩,阿諛奉上,先生清潔之輩,安能托付于彼?”

  剛從江西老家趕來的舒芬,聽到方獻夫這番話,當即哼哧一聲,然后反駁方獻夫之言。

  舒芬字國裳,號梓溪,進賢人,自小神童,正德十二年狀元,正德十二年朱厚照南征,反對南征的人群當中就有他,而且還是首當其沖。

  不過因為他所領百余人,面對朱厚照堅持要南征,從而激言上諫,最后被廷杖貶謫。

  此次朱厚熜起復官員,他也在起復之例,不過因為一直拖沓,所以現在還沒有入京,前陣子回家一次,這次入京順道拜放王陽明。

  王陽明門生好友,雖然多如霍韜、方獻夫這般支持議禮之人,但對于不支持議禮也不少。

  哪怕王陽明自己也傾向,更別說別人了。

  但人心各異,誰能阻止?

  恰巧舒芬便是不支持之人。

  正德十二年那場大變,被打死的人,讓他清晰感覺,如果皇帝不尊規矩亂來,將會帶來何種效果。

  誠然朱厚熜非皇太子、皇太弟之禮,更非弘治養育,但繼承皇位,總需要法統。

  按照張璁等人說法,法統來自祖宗,那中間皇帝呢,豈非都沒有?

  如同太宗靖難以后,將建文年號抹除,用洪武年號不成?

  這天下哪有這種道理?

  而且平白無故,撿便宜當了皇帝,現在想要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這后世該怎么笑話?

  禮法之所以長存,祖宗為何立家法,這一切并非,只是閑著無聊,所以設定。

  既然定了規矩,那就需要遵守。

  皇帝帶頭不受規矩,那如何牧守四方,讓天下百姓聽令朝廷?

無線電子書    明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