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六十六章 要給他們一個下馬威

今天第一章,稍晚還有加更一章  離皇帝北巡,已經過去十數日。

  按照鑾駕的速度,大抵已經過了揚州,到淮安地界了。

  離著山東不遠。

  朝中大小政務,已經悉數轉之宮中,交由監國,漢王朱高煦決斷。

  東宮,寂靜一片。

  太子爺掛起了謝客牌,拒絕了一切想要入宮面見的臣子。

  似乎,太子爺當真要按照陛下的意思,安居東宮,用心讀書。

  今年的大明,似乎有風調雨順的意思。

  除了年初,皇帝還在京的時候,谷王因為犯事有罪,被貶黜廢為庶人之后,朝中基本無大事。

  自去歲以來,山東河南等地的旱情災害,也已經過去。朝廷賑災有力,百姓安居。

  想要乘機作亂的白蓮教,損失慘重,被各地想要建功立業的衛所官兵,強力鎮壓,打擊的落荒而逃。

  倒是南疆。

  有關的消息和奏章,不時的傳入京師。

  交趾各地,時有零星叛亂,皆被交趾地方鎮壓。

  自皇太孫一舉蕩滅胡氏余孽,交趾已服王化,算是真正的進入了大明的核心政治體系之中。

  廣西最近與云南交流密切。

  或者可以換而言之。

  乃是廣西與黔國公府交往增多。

  從云南呈上的奏章,可以看得出,黔國公府想要在云南改土歸流,消除地方土司的統治基礎,增強官府的統治力量。

  這事辦的是好。

  所以朝廷并沒有行文駁斥,而是同意了廣西協助云南黔國公府的請求。

  至于還在南疆宣慰司耀武揚威的鄂宏大。

  則是最近朝堂上的明星人物。

  老撾上表,贊揚鄂宏大治軍有度,然后幾乎跪舔了一波大明。

  不過誰都能猜得出。

  因為老撾離著交趾最近,受到的壓力自然是最大的。

  鄂宏大為了免除后路斷絕,只怕對老撾施展的壓力也是最大。

  靖江王府整編的民兵,已經轉遍成大明官兵。

  雖然沒有正式承認,也沒有為各營兵馬劃歸統屬。但朝廷里都有共識,這是在為鎮守南疆宣慰司做準備的。

  到時候,說不得這些新建的軍隊,就會被冠以老撾衛、車里衛、八百衛諸如此類的名字。

  而引起南疆動蕩的緬甸宣慰司,在上書朝廷請罪后,沒有得到明確的開釋,上下一片惶恐。

  朝廷采取了不聞不問的態度。

  其實是要看在前線的鄂宏大,會進行到哪一步,戰功有多大,才會采取后手。

  按照各方傳來的消息,鄂宏大已經抵近緬甸。

  在他的后面,一條龐大的殖民兵線,已經建立成功。

  已這條兵線作為中心,向四方擴展,大明已經伸出了一把刀,扎進南疆心腹。

  寶船隊同樣沒有動。

  大隊依舊停留大骨剌沿海海港。

  按照從鄂宏大那邊呈上來的消息,寶船隊已經在海港附近,掌握住了百里之地的控制權。

  大骨剌上下誠惶誠恐,似有不戰屈服的意思,不過這要等鄭和整理清楚,才會有奏章呈上來。

  而寶船隊,還另外分出了一支船隊,按照當初在交趾海邊與皇太孫的商議,在往西而行,要去那條被皇太孫命名為恒河的平原而去。

  東南海商重利益。

  往往會選擇經濟利益大的貨物運輸。

  但是對寶船隊,對朝廷來說,政治意義永遠是高于經濟利益的。

  或是占據那片平原,再整合南疆諸宣慰司。

  所產出的海量糧食,通過寶船隊就能進行運輸。

  大量的糧食被運到大明內地,所產生的政治意義,將會不亞于單純的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

  這是一件不虧本的事情。

  不虧本,就代表是賺的。

  這些事情,都是國策,要交于皇帝行在處理。

  所以,新任監國,并沒有出現想象中繁忙的景象。

  皇宮大內。

  如今已近初夏。

  天氣越發的熱起來了。

  加之皇城在應天城里的位置,地勢實在太低,就變得更加的潮濕悶熱。

  偏殿里。

  已經放了七八個冰盆。

  去歲冬日里,由內務府儲藏的冰塊,散發著絲絲涼意,讓殿內與外面的氣溫,形成了天壤地別的區別。

  然而。

  一身殷紅王爵蟒服的漢王朱高煦,卻顯得很是煩躁。

  在一旁的桌案上,是成堆的奏章。

  擺放的整整齊齊。

  一日一堆,已經有五六堆了。

  朱高煦就在桌子前,來回不停的走動著。

  一旁,伺候的小太監,小心的低著頭,生怕監國什么時候會大發雷霆,將自己給殃及池魚了。

  殿內很涼快。

  然而朱高煦的內心,卻是燥熱。

  他來回走了好幾趟,然后猛地停在桌子前。

  胡亂的拿起一個奏章,怒氣沖沖的打開,方才看了一眼,就給重重的扔在了地方。

  接著又打開好幾本。

  也都一一被砸在了地上。

  一旁的小太監,已經惶恐不安的跪在了地上。

  “他們往日的奏章,都是如此?”

  朱高煦眼中帶著些血紅,沉聲質問五體投地的小太監。

  小太監渾身一顫,趕忙開口:“回殿下,奏章皆是如此。”

  “放肆!”朱高煦怒斥一聲:“這教我如何看得懂!”

  小太監又是一顫,心中卻是大定。

  想到皇太孫答應的,他能拜三寶太監為干爹,就覺得今日哪怕被打一頓,也是值得的。

  朱高煦越發的生怒,看著桌子上的奏章,雙眼冒火,終于是再也忍不住,怒吼一聲,上前雙手一揮。

  桌子上成堆的奏章,隨即盡數被推到了地上,散落一地。

  滿地狼藉。

  正是這時。

  殿門被推開。

  由內侍領著皇太孫朱瞻基,到了近前。

  朱高煦看著來人,心中稍稍一慌,卻臉色一正,不露神色。

  “瞻基怎么來了?可是有事?”

  他正是煩躁的時候,而他的世子朱瞻壑,如今更是時時待在幼軍衛,儼然沒有身為漢王世子的覺悟,如同大頭兵一樣跟軍中將士廝混,不思回家。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眼前的這個侄兒朱瞻基。

  監國越發的生氣。

  朱瞻基卻是氣定神閑,淡淡的看了一眼滿地散亂的奏章,心中微微一樂。

  翰林、言官們的文字功底,可不是虛的。

  堆砌文藻,之乎者也,是他們的看家本事。

  但朱瞻基還是裝作不知,趕忙上前,小心開口:“侄兒想請您撥些錢糧,用于幼軍衛操練之用度。”

  說著,他又小心的看了眼地上的奏章,試探著:“您這是被底下的人給氣到了?他們是又整出什么幺蛾子了?”

  原來是要錢的。

  朱高煦重重一哼:“百官若是無事,我們家才不能安心!”

  他倒是還在避重就輕。

  不過言語間,卻盡然朱家對于大明的統治意志。

  朱瞻基訕然一笑:“百官有事,當以雷霆申斥。您初掌監國,該要給他們一個下馬威才是。有道是,底下人外出一縣,也要燒上三把火。您是監國,更要震一震他們才是。”

  朱高煦心中的怒火已經被壓下,此時聽聞此言,不由微微看向這個侄兒。

  他甩甩手,坐回到椅子上。

  要人上涼茶。

  然后才開口:“瞻基如何教我?”

  他心中還帶著些謹慎,但卻不妨礙聽聽這個侄兒的意見。

  他是監國,聽與不聽,做不與做,最后還是他拿主意。

  朱瞻基微微一笑。

  一口涼茶下肚。

  從外面而來的暑氣消去。

  心中知曉,今日來的目的,已經達成了一半。

  “您得先說清,他們是做錯了什么事,侄兒才好判斷啊。”

  朱瞻基臉上對著笑,手上卻是輕輕揮著,示意小太監將眼前,這滿地奏章重新整理好。

  他方才的話,一來繼續隱藏自己,二來則是順著老二書朱高煦的意思,先給底下的臣子們定了個做錯事的責任。

  很合監國的心意。

  朱高煦的臉上,終于是露出了一絲笑容。

  對如此善解人意,懂得體恤長輩心情的侄兒,不多少了些敵視。

  不想一想到,自己是被什么惹怒的。

  朱高煦又是連連冷哼。

  他直接從剛整理好一堆奏章,捧到跟前的小太監手上,拿了一份奏章,攤開丟到朱瞻基面前。

  “瞻基你看看,你看看!”

  “這幫子腐儒干的好事,一份奏章不過百十字,九成九都是本王不認識的字!”

  “咬文嚼字至此,本王如何厘清政務?”

  “這是朝政奏章,不是他們那幫子清流之間的攀比,他們是覺得只我看不懂,就你父親能看得懂?”

  “老大只怕也看不懂!”

  朱高煦絕對不會承認,是因為自己學識短淺,且還擰出了太子爺,來論證自己的結論并無差錯。

  監國怒氣沖沖,絮絮叨叨的說著,被朝臣激怒的原因。

  朱瞻基則是裝著不知,拿起被丟到自己面前的奏章。

  這一看,朱瞻基差點再也忍不住。

  一份奏章,滿篇八輩子都不一定能用到的字。

  每個字,都能看得出,它真的是一個字。

  但不用連在一起,你都看不出這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唯有結尾的署名,翰林院某位大才學士,清晰無比,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

  且會記恨于心中。

  再不用看接下來的奏章。

  朱瞻基也知道,大抵剩下的那些奏章里,也都是這樣的。

  這是赤裸裸的,在學術上進行歧視。

  他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些人辦起這種事情來,竟然會這般的用心。

  也難怪剛剛老二叔會大發雷霆。

  朱瞻基覺得,要是自己天天看到的奏章都是這樣的,只怕反應會比老二叔還要大。

  朱高煦掃了一眼,正在憋著笑的侄兒,哼哼著:“你現在看到了吧,就算是你父親,看了那么多書,只怕也認不全著上面的字…”

  監國表示心好累。

  朱瞻基苦笑一聲:“也是難為他們了…”

  然后趕忙轉口:“這等放肆!難道議論朝政國事的奏章,是他們沒弄學識的地方?您該申斥他們,責令改正!”

  朱高煦呵呵一笑,也不說明,只是淡淡的看著大侄子。

  朱瞻基一愣,才反應過來。

  老二叔大概是早就申斥這幫人了,不過也肯定是沒有反應。

  “他們既然想要這般做,您就該下令問責。不但要問責,還要讓他們再不敢這般做。”

  朱高煦眼前一亮,他雖然不喜東宮兩父子,但卻知道這個大侄兒,平日里多得是稀奇古怪的想法。

  趕忙追問:“要如何讓他們不敢再這樣敷衍朝政?”

  朱瞻基沉默片刻,露出深思,稍后方才緩緩開口:“朝政自上而下,中樞坐鎮。如今您是監國,不妨下令,往后凡是奏章,必須白話書寫。一次不改,下令申斥,再不改,罰俸,仍不改,奪職貶黜。”

  朱高煦脫口而出:“何為白話?”

  “便是我等尋常所說的話。”朱瞻基笑笑,終于到了核心問題了:“您需讓他們看出,您對他們的不滿,他們能走得到初一,賣弄自己所為的學識。

  您就得將他們這些所謂的體面,給統統打碎。文人嘴硬,卻也最沒有骨氣,就要讓他們用,他們平日最不喜歡的白話,書寫奏章。

  他們要是喜歡賣弄學識,就自請辭官,去士林里混。若是還想要占著朝堂上的位子,就該尊您這位監國的心意。”

  計謀是粗糙的。

  但按照設想,朱高煦必然會答應認同的。

  他說到底,這些年都是在軍中廝混,面對問題不過是揮舞著手中的長刀,橫掃過去。

  武將,要的就是一往無前的氣勢。

  文官既然在賣弄學識,那就要直搗黃龍,將他們的后路徹底斷絕。

  這在軍陣之上,是常做的事情。

  要是讓朱高煦和朝臣打口水仗,只怕永遠沒有獲勝的時候。

  果然。

  朱高煦聽著大侄子的建議,當即雙眼放光。

  他嘿嘿一樂,咬牙切齒:“瞻基所言不錯!本王就該絕了他們的后路!若是再這般延誤朝政,等老爺子回來,我該如何交差!他們既然喜歡這等咬文嚼字的事情,本王就要讓他們用最粗俗的文字語句!”

  朱瞻基鄭重作揖:“二叔英明!無論如何,朝政該是要進行的。若是人人看不懂,政務滯留,等皇爺爺回來,只怕定要大發雷霆。”

  “來人!”

  心中有了計量的朱高煦,當即拍案叫人。

  等來了伺候的內侍。

  朱高煦直接開口:“理文,記…”

  話音停頓,朱高煦想了一下,心中謀劃方定,直接白話開口:“傳閱朝堂,你們都記著,以后的奏章,都給本王用白話寫,誰要是不聽,自己辭官回家。”

  怒火積攢多日的朱高煦,直接就用白話,說完了一份監國諭令。

  很直白。

  乖乖聽監國的話,還能吃香的喝辣的。

  要是不聽監國的話,也不要爭論,自己辭官回老家種田去吧。

  威脅的意味很重。

  朱瞻基當即大喜,他抬手彎腰,再次作揖:“監國威武!此舉一施,朝政定然清明!”

  朱高煦呵呵一笑,他感覺自己已經看到,接下來那些文官,會是怎么的上奏章向自己求情了。

  那些奏章上,也定然會言辭振振,訴說文言辭藻之好。

  但他不停。

  要么回家,要么聽話。

  沒有第三條路選擇。

  等他梳理清楚了朝政,急遞皇帝行在,想必老爺子也會龍顏大悅,為他處理政務的高效而開懷大笑,放下心來。

  朱瞻基適時開口,小聲道:“二叔,如今皇爺爺北巡,隨行護駕數萬兵馬。這些人可都是從京衛大營里調走的,然而應天卻還是大明中樞,您該下去走走,穩定軍民信心。也是讓那些文官看到,您是不怕他們的。有京衛大營支持,這應天城他們是折騰不亂的。”

  剛剛還在暢想的朱高煦,當即目光一沉。

  他默默的看向再次建言的大侄子,心思流傳。

  “瞻基,你該知曉,軍中之事,歷來為帝王忌諱。老爺子一走,你就要我籠絡京衛大營,是要老爺子多些旁的想法?”

  朱高煦露出一副,你小子還是太嫩的表情。

  先是給出良策,然后借機進言,讓自己插手軍務,被老爺子忌諱。

  定然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今日不請自來。

  朱高煦默默的看著眼前的大侄子。

  等待著對方給出合理的解釋。

無線電子書    天下第一逆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