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九十六章 考題

無線電子書    大明征服者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手機請訪問  “朕會讓遼東鎮撥一千火槍兵還有兩千匹戰馬,屆時匯合東廠番子一起出關,這一路上要通過草原,穿越莫斯科公國,才能抵達這處海峽,一路上難免會發生戰斗,所以這東廠的番子必須是精銳,你們需要以掠奪求生存!”

  “奴婢記下了。”任興表情凝重,主子竟然這般嚴肅交代,可見他對于這些農作物有多重視,那么他就會不折不扣的去完成任務,絕不會再如泰陵那樣讓主子失望第二次!

  “都下去吧,朕要靜靜。”朱厚煒揮了揮手,燕天元和任興自不敢逗留,紛紛躬身而退。

  “禮闈了…”朱厚煒提筆在面前的紙上寫下梁儲和蔣冕兩個名字。

  禮闈也就是春闈俗稱會試,會試一般而言三年一次,上一次的會試便是去年,也就是正德六年剛考過。

  除了三年一次的會試外,還有特例,就是恩科。

  恩科很少會有,但新皇繼位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新帝紀元的第一年一般都會開恩科,朱厚煒在正德七年繼位,今年是嘉靖元年,那么開恩科最是正常不過。

  朱厚煒寫下兩個名字,便是擬定的會試兩位主考官人選。

  梁儲是元老,蔣冕是禮部尚書,讓兩人成為會試主考官,不存在半點問題。

  會試一般在二月初九開考第一場,二月初八公布主考官和同考官,被選中的官員帶好食物直接進入考場,考生考九天,每一場交卷之后還能出場等待第二場考試,考官則不行,因為他們要閱卷,在閱卷結束之前,所有的考官為了科舉的公正性和杜絕舞弊,過的幾乎就是苦行僧一般的日子。

  很苦,但是誰都想成為考官,因為擔任考官,就意味著這一次考中進士的舉子將會成為他們的門生,在官場,同鄉、同年還有門生代表的乃是極其穩固的人脈!

  新科進士想要得到座師的提攜,從而在官場上平步青云,而座師自己或許沒多少機會用到門生,但是他們也有親族子弟走仕途之路,以后入了官場也同樣需要照拂,這就織起了一張嚴密的關系網,在這張網里就是一個個利益共同體。

  朱厚煒不喜歡儒家,因為在他眼里儒家讀書人最喜歡的就是空談和不務正業,而且極容易腐化,哪怕未入仕之前擁有滿腔的抱負,想得也都是利國利民,做出一番政績來實現自己的治國理念,可一旦進入官場這個大染缸,就會被迅速熏染,然后同流合污…

  但是沒辦法,朱厚煒需要儒家官員為他治理天下,更何況貪污腐化的問題也不應該完全由儒家來背鍋,說到底還是體制和監察的問題,而且就算體制完善,監察合格,也不可能完全杜絕。

  在朱厚煒看來,儒家最大的問題是能力,這是寒窗苦讀,還只讀圣賢書留下來的弊端,他們皓首窮經,做起道德文章來是一把好手,通過錦秀文章步入政壇,然后直接開始政務,中間缺乏的東西實在太多,一兩句話根本說不清楚。

  這就是八股取士制度的毛病,朱厚煒不喜歡八股取士,但是在當下,科舉制度無疑是最合理最公平的取仕制度,也是無數寒門子弟翻身的最大希望。

  朱厚煒想要改變,除非他有一套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取仕制度,否則必然會引起全天下讀書人的強烈反抗。

  太祖年間弄出個南北榜,其根底就是太祖對于仕林的妥協,連雄才大略的洪武皇帝面對群潮洶涌的士林反抗都不得不妥協,朱厚煒可不覺得自己比太祖皇帝牛叉。

  春闈,第一場考四書,也就是從四書當中出題,現在是大明中葉,還沒有清朝時候出題那么變態。

  之所以變態完全是因為沒考題了…

  于是考題就開始拼湊,比如從《中庸》里面抽取一段話‘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可是這段話已經考過了,甚至分句都考過了,那怎么辦?好辦?

  再從論語里面找出一句和上面其中的一句拼接起來考!

  比如把《論語》中的‘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這句話摘出來和《中庸》的一句話接起來,于是就有了這樣的考題。

  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熟讀四書的舉子當然知道第一次句出自《中庸》,知道第二句話來自《論語》,更知道這兩句話分開來是什么意思,但是兩句完全沒有絲毫關系的話拼湊在一起算個什么意思?

  不知道什么意思?那就完了,回去熟悉三年,三年以后再來。

  天底下還有比這更草蛋的事嗎?學子們辛辛苦苦讀書,為的就是能有朝一日魚躍龍門,現在倒好被考題坑了。

  不過在當下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四書上的句子還有很多,足以再考個兩百年!

  朱厚煒需要做的就是從四書當中摘幾句出來作為恩科的四書試的考題,等到二月初九的那一天送去考場,當著眾考官的面拆封,然后向考生公布考題。

  如此操作自然是最大程度上杜絕泄題的可能性,因為這樣在開考之前,唯獨皇帝才知道考題的內容,皇帝不泄露,外界怎么可能知道?

  當然科舉舞弊案并不少見,比如皇帝太懶,讓自己信任的太監出題或者直接甩給內閣,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泄題,畢竟人非圣賢,誰能沒有私心雜念?

  四書考完考五經,考五經和考四書不一樣,四書跟后世的語數外一樣是必考,五經則是和史物生地化這些一樣屬于選考,考生專攻《詩》就考《詩》,專攻《春秋》就考《春秋》,考完之后,閱卷的也是專門的五經博士。

  四書五經考完了就是最后一場的策問。

  四書五經,朱厚煒就是門外漢,可出題完全沒壓力,無非就是把以前會試考過的剔除,然后選上十幾二十個句子罷了,沒難度沒壓力。

  朱厚煒關注的重點是策問!

手機請訪問

無線電子書    大明征服者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