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病最凄涼的地方在哪。不僅僅是被病魔威脅生命,是被剝奪了部分或全部幸福的權利,體現在容易遭人嫌棄。
轉過頭的李亞希望見了前面那人的影子,愣了愣。沒有想到這里能遇到人,她的心情是有所起伏,腦海里首先想起的是戴榮紅那張臉。
戴阿姨不喜歡她的。以前她可以對此裝瘋賣傻,那時候至少自己對自己有點兒信心。現在不一樣,她是一個癌癥病人,哪里來的權利耍傲嬌。
只一眼,她的目光從戴南輝的臉上溜達過去了,故作沒見到人這樣他一樣可以不用對她打招呼了。隨后,她滿臉笑容走向謝婉瑩:“謝醫生,你吃晚飯了嗎?”
“吃過了。你吃了沒有?”謝婉瑩教育起病人,“我看你好像沒吃。趕緊去吃飯。”
“是。”李亞希不好意思地捋捋劉海。
今早上,這病人似想和她這個醫生說話。謝婉瑩和對方一塊并肩走,一塊給病人做做思想工作。
“吳姐姐很好,鼓勵我積極向上。”李亞希說。
發小是救人一命救到底了。
謝婉瑩作為醫生嘮叨病人兩句:“愛學習愛生活是好事,身體是本錢。你要把照顧好自己身體放在首位。否則,有人會為你傷心的。”
聽見有人會為她傷心這話,李亞希頓時動容,眼里有淚花兒流動,嗯嗯小聲應著。
話說回來,這病人出院了,身體合適回歸社會,要學會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謝婉瑩能從病人剛才的行動看出些什么,委婉地說:“你不需要歧視自己,生病不代表有錯或是有罪。”
被謝醫生看穿心態,李亞希振了振精神,認真求教起:“謝醫生,我可以問你些問題嗎?”
“你說。”
“我今天算是頭一天到兒科病房走動,接觸患兒和家屬,給了我許多感受。”李亞希說著自己的體會。
以前住院她心慌意亂心態不好,只關注自己,沒留心過病友,因此不清楚自己和家里人究竟是屬于什么樣的心理狀態,是共性或是個性。這次讀研究生選擇導師和課題方向時,她決定好好研究這方面問題,希望不再有人重蹈她的覆轍。
真正進入臨床做研究,她發現:哎,可能有些事兒和自己預想的不太一樣。
只有科學數據不騙人。
“我在學校數據庫查閱的文獻資料顯示,患者家屬的幾種心理特征里焦慮是排在首位的。”李亞希道。
家屬焦慮是肯定的。家里人生病,不只是性命堪憂,家庭需要出錢出力出人,嚴重影響整個家庭的正常運作。最可怕的是,會讓所有家庭成員對這個家庭抱有的期望值大大降低。一個病,給患者帶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對患者家屬是炸彈余波為可大可小的影響,有的影響時間甚至是一生。
“患者家屬焦慮的程度,據統計學分析,是與家庭經濟、家庭成員文化水平、年齡和性別有關。”李亞希指著數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