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十一章 麓川城中

第三十一章麓川城中  這個時代,任何時候。關于戰事的情報都士卒滯后的。

  畢竟將消息從南疆傳到京師,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十幾日。

  在朱祁鎮商議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戰火已經燒到了麓川城下了。

  并非襄王世子太過無能,只能說麓川上下太過麻痹大意了。

  自從襄憲王在麓川立下根基之后,襄國與緬甸之間的摩擦都沒有斷過。幾乎每隔幾年,都要打上一仗。

  只是,雙方都很克制。

  襄王一方就習慣了。

  只是這一次,襄王世子也是這樣以為的,面對緬甸的侵犯,襄王世子令一員將領地域。襄國大概有六萬大軍。

  其中精銳的為襄王三衛,雖然名為衛,但是時間上遠遠超編。大明一個衛大體是五千六百人上下。

  這也是為什么大明京營最基礎的作戰單位,也是一個五千人的營。兩者之間,其實作戰體系相承接的。

  都是以五千人為一個作戰單位,唯一不同的,衛所一個衛有土地。軍餉很低,只有月糧,但是家人有免稅的土地。而營兵卻是戰兵,直領軍餉。

  但是襄王三衛,每一個都是萬人大編制,是襄王直接掌控的精銳戰兵,全部在麓川附近。

  而其余的三萬人,就是各地屯駐兵。

  襄王世子派過去的,是襄王三衛之中的一衛,還有若干屯駐軍。

  結果被緬甸一方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緬甸阿瓦王朝,幾乎舉國之兵北上,號稱數十萬大軍,單單戰象就有數萬。當然了,這種號稱是非常虛的。

  但是十幾萬大軍,戰象數千卻是可能的。

  襄王的精銳士卒,不過是當年麓川之戰,被留下的北軍之后。

  他們與襄王一并在安置麓川。麓川乃是一個狹長的盆地,這個盆地之中,都是很好的耕地,襄王將這些人安置在麓川城附近。

  這些人就是襄王最信任的班底。

  只是,真要說起來這些襄王這些精銳,也不過是在朱祁鎮推行軍事改革之前的明軍精銳,不能說不能打,但是火器裝備數量,戰馬裝備數量,乃至武學軍官數量,都遠遠比上大明真正的精銳。

  襄王萬余精銳,一下子被緬甸大軍包圍。

  三日奮戰之后,襄王萬余大軍就此崩潰了。緬甸大軍北上之后,襄王封地之中,除卻麓川城之外,紛紛倒戈,或者觀望。

  長驅直入麓川城下。

襄王世子只能與老將方瑛一邊  死守城池,一邊求援了。

  不過,麓川城雖然不是一座雄城,但也是兩代經營的結果。

  當年襄憲王來到麓川之后,就特別沒有安全感。這種情況就體現在城池的修建之上,襄憲王與他的兒子,當今這位襄王,乃至于而今主政的襄王世子,都沒有放棄麓川城的修建。

  當然了。

  麓川的國力是沒有辦法與大明相比的,真要說起來,麓川的人力物力,不過是大明一個府而已。

  所以這麓川城斷斷續續修了幾十年,也比不上南京北京這樣的天下雄城,但卻一些中原的府城要好多了。

  也算是一座堅城。

  整座麓川城分為三部分,最中間的乃是王城,也就是襄王府,外圍是內城,乃是正常百姓活動的地方,最外圍的是外城。

  其實內城墻外與外城墻之間,有大片大片的空地,平日僅僅是作為耕田來用而已。

  但是這一條最長的外城墻,絕對不是沒有用的。

  而用的時候,就是現在。

  麓川城門大開,將整個麓川盆地之中的漢人與一些忠于襄王的當地部落都容納入城池之中。

  這是襄憲王定下的規矩。

  因為,他在南疆幾十年后發現,他最寶貴的就是人口,漢人人口。

  無他,有足夠的漢人人口,才是襄王能夠在南疆立足的根本,也是他們能以夷變夏,而不是以夏變夷的根本。

  所以,襄憲王不惜花大力氣,修建了這一座外城,平日里空空蕩蕩的,不過是耕田而已,但而今隨著麓川盆地之中,所有人都躲進麓川城中,外城頓時人多了起來,一個帳篷挨著一個帳篷,雖然談不上人滿為患,但也是密密麻麻的。

  這就襄憲王準備的,在出現危機的時候,全部龜縮在麓川城中,等朝廷來救。

  一切都可以放棄,唯一漢人人丁需要保全。

  畢竟,從大明內地遷移百姓從來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即便是朝廷來辦,也是如此。

  襄王很難從內地移民之中,分一杯羹,一旦沒有足夠的漢人數量,他這個襄王也很難在南疆站穩腳跟。

  不過,這樣做有利有弊。

  最大的弊端,就是城墻太長了。需要的士卒就多了。

  而今襄王世子只有兩萬人馬,根本不夠守住城墻,只能臨時征召民夫上城,好在襄王時刻準備之下,很多守城的物資與器械倒是不缺的。

  此刻,襄王世子就與老將方瑛一并走在城墻之上。

方瑛不僅僅是襄國之內,最富盛名的大  將,也可能是今后很多人難以超越的將才了。諸葛亮乃出師表之中,說蜀漢很多人才,是“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方瑛就是這樣的人才。

  方瑛將門出身,跟隨父親多次歷練,看過漠北風沙,南疆叢林,見識過,瓦刺突騎,麓川象兵,在萬軍之中廝殺過,也親身參與過十幾萬人大軍會戰。

  這樣的人才,絕非麓川小小一地能養出來的。

  故而襄王祖孫三代,依方瑛為長城,而且方瑛還是襄王世子的岳父。

  此刻襄王世子與方瑛一并巡城,士卒們見了方瑛,立即就安心下來了。

  只是襄王世子看見方瑛滿頭白發,卻是暗暗擔心。方瑛已經老了,他七十有余。方政有子兩人,方瑾方瑛,方瑾而今在北京已經淡出了軍界,就是因為歲月不饒人,他安心在武學培養學生了。

  而方瑛卻不得不在這個年紀,依然披掛上陣,振奮軍心。

  不過方瑛卻一點也沒有感覺。

  麓川的天氣一年四季都很熱,在這個天氣之中,方瑛一件盔甲都沒有少,此刻方瑛里衣,早就被汗水全部打透了。

  方瑛似乎一點也沒有感覺到,他看著城外,對襄王世子說道:“請世子放心,南蠻賊子,決計不能攻破城池的。”隨即方瑛冷笑一聲,說道:“一群南蠻野人,也知道該怎么攻城。”

  方瑛的嘲笑并不是沒有來由的。

  緬甸軍隊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但是裝備都是冷兵器,雖然也有一些火器,看樣式就知道,這是大明傳過去的火器。

  沒有什么大炮。

  但是沒有大炮,并不是說沒有辦法攻城。

  畢竟麓川城上雖然還有一些大炮,但是真正重炮卻并不多,分封之策,對邊境防守也是有利有弊。

  有利之處,就是麓川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做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北京批準。

  但是弊端,就是麓川既然已經分出去了,就不歸大明管了,很多大明新式武器之類,麓川在大明換裝之中排在最后,甚至根本沒有無償分配給麓川。

  麓川想要,要去少府買的。

  麓川在南疆算得上富饒之地,但是對于大明內地,根本算不了什么,所以麓川根本買不來多少門大炮。

  所以麓川城雖然是堅城,但是火炮數量不多,不足以完全依賴,如果用傳統的攻城辦法,正也是可以攻下來的。

  但是緬甸軍隊數量雖然多,但是行軍扎營,排兵布陣,在方瑛看來,完完全全沒有章法。這樣哪里能攻下麓川。

無線電子書    明天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