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大明軍制 楊洪語速很是緩慢。心中的思緒卻是飛快。
楊洪作為大明軍方第一人,如果說對而今的局面沒有想法的話,那是假的。但是楊洪很明白自己的定位。
雖然楊洪乃是大明軍方第一人,稱得上是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實際上,大明軍隊的權力一直在朱祁鎮手中。
從軍備,軍需,將領,武器,戰略,戰術,乃是軍官教育,等等等。都有朱祁鎮直接與間接的參與。
楊洪如果真以為自己可以完全掌控明軍上下,那就呵呵了。
所以,楊洪所想并不是太重要,皇帝的意見才重要。
楊洪迅速總結了朱祁鎮之前的所做所為,說道:“而今五軍都督府,應該專司軍中,而今五軍不夠,本來軍中有前軍,后軍,左軍,右軍,中軍,共五軍五十營,而今分布在南北各處,京師附近只有四軍。已經不夠用了,應當設南北兩軍,北軍駐守龍城,南軍駐守南京,如此七軍三十五萬。”
朱祁鎮也明白,在易經之中,七為陽數。
而軍隊也多用陽數,如三,五之類。
而且楊洪明顯是答非所問。
朱祁鎮要問得是大明軍制上的問題,但是楊洪回答的其實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擴軍,其實朱祁鎮已經在做了。
不擴充編制,等南征安南勝利之后,如何安置得勝之師。
楊洪看似說了很多,其實什么也沒有說。
在軍事楊洪敢做敢當,殺伐果斷,但是政治上,卻是一個老滑頭。
朱祁鎮說道:“羅通,王老先生在的時候,對你寄以重任,這一件事情上,你怎么看?”
羅通說道:“此事唯請陛下圣裁。”
羅通干脆之極,點明了關鍵要點。關于軍隊只有皇帝能決定,看看太祖太宗仁宣舊例,對于軍隊的事情,都是皇帝一言而決。
容不得別人插手的。
也是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京營被于謙重建,才讓軍隊被文官控制。
朱祁鎮說道:“如此,那么大家聽聽朕的意見。”
對于這一件事情上,朱祁鎮想過不知道多少次了。朱祁鎮說道:“貓兒莊之戰,證明了一件事情,大明開國近百年,開國軍制,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到了不得不變。這也是朕用改世兵為募兵。”
“只是朕思來想去募兵也有很多缺陷,第一耗費太多。這一點還能還可以承受,其次以錢募兵,軍隊為錢打仗,難免驕兵悍將之嫌。”
“而且衛所制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邊關駐守,也是可以用的。”
“故而,以朕之見,戰兵以募兵為主,屯兵以衛所為主。這是大明軍制總原則。”
朱祁鎮語氣微微一頓。
“陛下圣明。”諸位大臣齊聲說道。
朱祁鎮說道:“今后一切軍制都以這個原則為核心,首先五軍都督府掌管一切京營,所有募兵都在京營之中,當然了,京營之中,也不是全部募兵,可以從各地衛所招募精銳敢戰之士。”
“先說募兵。”
“募兵之前招募很不成體系,是通州大營招募。”
“但是今后招募士卒,就不能這般急就章,故而以朕之意,招募之事應該由兵部負責,朕有意將這一件事情由各省都指揮使承擔,而今裁并衛之后,各省都指揮司所負責的事情也就不多了,而且各省兵力也有缺乏。故而朕有意由各省都指揮使直接負責一營人馬,這筆開支由地方財政開支。并且負責訓練士卒。”
“大明京營分駐天下,以四十萬為定額,外加水師各部。這些人馬朕不準備讓他們服役一輩子,一般是二十入伍三十回鄉。大部分士卒的年齡都要限制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招募,退伍,還安置,這些事務都要兵部負責起來。”
“羅通,這是你的事情。”
羅通說道:“臣明白,臣定然理清上下,確定各省定額,已經從各省招募士卒,送到京師,這一點請陛下放心。”
朱祁鎮用意很明顯。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的之間的制衡,是不可能變的。
畢竟天下所有權利,唯有軍權最重,即便是為了后世子孫著想,也要確定在不影響戰斗力的情況之下,層層控制,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讓軍隊處于失去控制的處境。
所以,軍籍,兵力招募,以及各士卒的籍貫等事情,都是要由兵部負責。
如此一來,即便是招募的士卒,朝廷也要確定他們的根底。
這一點其實也是與重新編練黃冊有關系,正是因為黃冊在清丈之后,變得可靠了才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僅僅是這樣情況。朱祁鎮也不會放心的。
朱祁鎮第二個控制手段,其實就是軍官團。
如果士卒保持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就會變得流動。控制大明京營都在一個相對穩固的軍官團里面。
什么軍官團,自然是武學出身的軍官。
這又是朱祁鎮控制軍隊的手法之一。此刻就略過不提。
不過這重點并不在兵部。而在五軍都督府上面。
朱祁鎮說道:“五軍都督府要承擔兩項責任,一是領兵,二是負責天下軍情。這兩項不可為一。”
兵部負責軍政有后勤,少府負責軍需生產,但是即便如此,領兵的權力與用兵的權力也是要分開的。
“朕要重建樞密院。由功勛老臣負責。直接對朕負責,昌國公你可以將五軍都督府的事情先放一放,重建樞密院之事,就由你來負責。”
楊洪聽了,心中微微一愣,頓時明白,皇帝是早就有準備。
因為楊洪這一兩年以來,已經脫離了對京營兵馬的管理,這本來是楊洪本能的避嫌措施。但是皇帝卻順水推舟似乎有意看他如此。
楊洪本來以為是皇帝的猜忌,現在看來,卻不是這樣的,而是樞密院重任,朱祁鎮早就看中了他。
楊洪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說道:“大都督改為三軍北軍,南軍,中軍,分別由北軍大都督,南軍大都督,中軍大都督統領。原大都督斷事官轉到樞密院,還有延邊各軍也由樞密院負責。”
樞密院與三軍之間,相互制衡,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斷事官體系就是讓樞密院管控三軍的重要棋子。
甚至有斷事官體系在,三軍與樞密院之間的關系就好不到什么地步去。
畢竟在軍中誰與憲兵的關系好。
至于為什么將七軍換成了三軍,卻是因為朱祁鎮更重視的是軍隊之間的制衡關系。分得太多了。反而顯得混亂。
其中在這三軍之中,中軍鎮守京師,護衛宮中,類似于禁衛軍,一般不會出戰的。
真正作為對外主力的,乃是南北兩軍。
至于邊軍作為衛所軍隊之中,唯一保存戰斗力的軍隊。也歸樞密院管。
其實樞密院與兵部下轄分割乃是內外,凡是內地省份的軍權,都是在兵部的控制之下,而且這些地方的軍隊,即便是加強過了,也不堪重用。
而真正有實力的邊軍。卻在樞密院管控之下。
如此一來,兵部,樞密院,三軍,層層分割軍權。爭取不出紕漏,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框架,真正內部詳細章程,具體該如何制衡,讓一支能對外征戰的大軍,牢牢的控制在皇帝的手中,又不太過影響大明內部的政治格局。
這是一項大工程,但是內閣之中那一個不是政爭高手,對權謀非常擅長,有這個大框架在,足夠補充完成一套密不透風的體系。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