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西虜寇邊 夏天在朱祁鎮的忙碌之中,悄悄的過去。曹吉祥更是跑斷了腿,在門頭溝與京師之間來回。
當秋天即將到來的時候。
宮中很多地方爐灶都改了。
改用朱祁鎮提議的煤球爐。
當然了,朱祁鎮提出的僅僅是一個模板而已。在能工巧匠的發揮之下,這個模板變幻成不同的樣子。
甚至下面的人都拋棄了朱祁鎮提出的圓柱體,中間十二個眼的煤球,而是用球形的煤球,將煤球這兩個字,落在實處。
原因無他,就是為了方便一點。
當一切都安排好了,朱祁鎮的生活就恢復到了往常一樣。
只是這一日,朱祁鎮正在上課,卻聽王振來見,說道:“太皇太后召陛下去文淵閣。”
朱祁鎮一聽文淵閣,立即意思道是去內閣。
太皇太后與內閣倒不是不見面。
畢竟不管太皇太后與楊士奇他們都老了,又有什么閑話好說。
只是太皇太后平素不去內閣,一般僅僅是看折子而已。
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讓太皇太后立即召他去內閣。
朱祁鎮立即起身,問王振說道:“王大伴到底是什么事?”
王振說道:“西虜寇邊。”
朱祁鎮聽了一驚,立即向王直行了一禮說道:“先生”
王直不等朱祁鎮說完,就說道;“陛下去吧,國家大事為重。”
文華殿與文淵閣相隔并不遠,朱祁鎮從文華殿后門走出去。一邊走一邊問道:“到底哪里出事了?”
王振亦步亦趨的跟在朱祁鎮身后,說道:“大同。而今還沒有一個結果。只是大同那邊已經交上手了。”
朱祁鎮心中有些著急。正欲快些走,卻見一個女官站在前面,見朱祁鎮來了連忙行禮說道:“陛下,太皇太后有令,陛下需緩行。”
朱祁鎮一聽,頓時明白了。
大同雖然距離北京不遠,但是這個時代,說不定那邊勝負已分,不過是消息沒有傳來而已。而且不管是勝也好,敗也好。
他而今不管是著急也好,不著急也好,兩邊都沒有任何關系。
反而不如莊重一點。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緩緩的走了過去。
區區一段路,就走了一刻鐘左右。
朱祁鎮來到內閣的時候,外面立即有太監喊道:“陛下駕到。”
文淵閣之中的臣子,以三楊,胡濙,張輔為首,跪地迎接。朱祁鎮見進了門,先向太皇太后行禮,隨即在太皇太后東邊的椅子上坐下來。
此刻正位之上,太皇太后與朱祁鎮并列而坐,太皇太后在西,朱祁鎮在東。下面的臣子才紛紛起身。
朱祁鎮說道:“諸位先生,都是三朝元老,還是坐下議事吧。”
楊士奇謝恩之后,方才坐定。
楊榮出列說道:“大同急報,韃靼入寇,具體情況尚且不清楚,不過臣等已經擬定,挑選軍中精銳四千騎,令黃順領著支援大同。”
“大同乃塞上重鎮,富有甲兵,再有京營精騎在,足以令韃靼不可越長城而南。”
“只是,臣擔心大同之事,僅僅是一個開始,韃靼想趁著我朝易主之時,趁火打劫。”
“今年防秋之事,就分外艱難了。”
朱祁鎮心中一動,暗道:“韃靼,想要試探一下我這新君如何?”
“既然如此。”太皇太后淡淡的說道;“從京營之中,抽調精銳,增援各鎮,傳令下去,各鎮謹守城垣,待敵自退即可。”
朱祁鎮心中有些不舒服。
理智讓朱祁鎮知道,太皇太后的辦法,或許有些不好看。但是卻是而今最好的辦法。
宣宗皇帝在位,與他朱祁鎮在位,是兩種不同的震懾力。
而且幼主在朝,數十萬京營,既是大明最強武力,也是禍患之端。
為了將京營握在手中,太皇太后可是下了很大的工夫。即便如此,她也不覺得第萬無一失了。
所以,能不動用京營就不動用京營。
在不動用京營的情況之下,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臣等遵旨。”楊士奇等人說道。
隨即他們就擬旨,當然了這旨意出來是圣旨。畢竟朱祁鎮也列席了。
太皇太后隨即問道:“英國公,我久不問兵戈,這方政,可以信任嗎?”
張輔說道:“秉太皇太后,方政乃老臣舊將,靖難中為濟寧衛千戶,太宗南下,帶兵從之,后為都督僉事。后隨老臣功安南,數有戰功,乃是老將功臣,最為穩妥。請太皇太后與陛下放心,有方政在大同,定然不會讓韃靼越長城一步。”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有英國公做保,我自然是放心的。”
這就是英國公張輔的作用,他看似什么也不做,但是在軍事上,有一錘定音的威信。即便朱祁鎮知道,土木堡之變前,大明九邊并沒有什么太大挫折。
但是聽了英國公張輔,還是松了一口氣。似乎有英國公在,很多事情都不用擔心了。
之后,就支援九邊,調配糧食,打造兵器,等等事務一一匯報一番。不過朱祁鎮并沒有多聽,因為他早就明白一個事實。
在政務之上,想勝過楊士奇等人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楊士奇稟報上來,決計是挑不出錯來的。
一連商議小半個時辰,太皇太后才說道:“先帝不幸,只留下這個孤兒寡母,大明將士全靠諸位撐著,傳令賞賜各位宮中銅煤爐一對。”
眾人連忙謝恩。
這也是常有的,仁宗皇帝一脈與文臣關系很是不錯,從來賞賜不絕的。
當然了,朱祁鎮想要推廣用煤,太皇太后也是順手幫他一把而已。
隨后太皇太后帶著朱祁鎮,在一片恭送陛下,恭送太皇太后的聲音之中。離開了內閣。
“皇帝你怕嗎?”朱祁鎮攙扶著太皇太后,走在紅墻之下。聽太皇太后猛地這樣問,微微一頓,說道:“不怕。”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不怕,就好,我朱家男兒這件事情總是要碰一碰的。”他微微一嘆,說道:“本來按我的意思,不想你做這些事情,畢竟天子富有天下,征伐之事,假以一將軍即可,你們小孩子,都覺得打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卻沒有真正見過戰爭。”
朱祁鎮好奇的問道:“奶奶,你見過嗎?”
“見過。”太皇太后說道:“當年靖難的時候,太宗皇帝帶兵去了大寧,八十萬大軍將北平圍的水泄不通。那時候的北京城,還不如今堅固,仁宗皇帝堅守城池,北京百姓全部參與其中,青壯登城戰守,老弱轉運糧食。”
“我當時就帶著干糧上城的。”
一時間太皇太后的眼中,似乎看見當初一眼看不到邊的南軍,各種大炮,以及高聳的好像是巨人一般的攻城器械。
以及當年身形還沒有那么胖,坐在城頭,雄姿英發,蔑視八十萬南軍的他。
太皇太后看著身邊的孫子,心中暗道:“是我想差了。大明皇帝怎么能不懂軍務。”算起來,太祖,太宗,仁宗,宣宗,都是打過仗。
這種傳統,太皇太后也不想在朱祁鎮這里斷絕了。
當然了,這也是朱祁鎮的優秀征服了她,如果朱祁鎮沒有那一分資質,太皇太后只想培養出一個守成之君,而今朱祁鎮遠遠在她預料之外。自然讓她寄予更大希望。
希望他能與太祖,太宗,仁宗,宣宗一般。能經歷戰陣,將天下兵馬掌握在手中,唯有這樣的皇帝,才是一個真正的大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