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自然驚訝不已。
此子確實氣勢凜然,但是身上卻有一股正氣在,并非他腦中預想的貪婪霸道模樣。
伏生上一刻還在想這秦國公子不懂禮數,但是下一刻,他初見公子扶蘇,他卻對自己行了大禮。
而扶蘇對著伏生行大禮,亦然在今日計劃之中。
在儒家眼中。禮,立國之本。儒學以孔丘為祖師,而孔丘主張的又是恢復周禮。禮,和樂一起作為維護封建貴族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一直以來都為儒家非常重視。
而作揖行禮,不僅表達了扶蘇對伏生的欽佩之心,更是用行動向這位齊國大儒還有天下千千萬萬的儒生表明,公子扶蘇非但是懂禮之人,而且禮賢下士,看重他們儒生。
此舉,不僅讓伏生臉上贈了光,更是對天下儒生的一個暗示。
須知,秦國,尚簡,不拘于禮,不貴義,重利。
秦國主張法治,而關東六國的治國之道雖然雜用,但是主要還是儒學。
關東六國雖然也是周王朝的大分裂,但是實則大多都延續了貴族政治的模式,也就是集團統治。
這完全不同于秦國的法治。秦國的法治,約束萬民,為秦國的王一人服務,而這也就是秦王嬴政一統天下之后,走上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道路的一部分原因。
秦法如此。在秦國,幾乎沒有貴族可言,人人都要自食其力。說話做事,都要靠軍功。秦國之法,雖然在大一統之弊端凸顯,可是在戰時,軍功爵制,卻是一個可以緩和階級矛盾的法子。
而貴族政治,其禮樂制度,維護的是一群貴族們的統治。關東六國,之所以遲遲不效秦國變法,不是不變,而是根本變不了。其根源就在于,貴族勢力極為強大。
這利益的分歧,尤其在秦國強大起來之后,秦國和關東六國便越走越遠。而秦國的強大是一方面,但是中央集權統治的優勢也不斷沖擊著關東六國的貴族。于是秦國就成了關東六國的眼中釘肉中刺。
但是六國意圖抗秦,接連發兵,而秦國靠著法戰人,卻一直向東猛推。
而關東六國,還是延續了周王朝的貴族政治。貴族政治的衰落,終于到了尾聲。而彼時的秦國,又在嬴政的帶領下,走向巔峰。
事實上,秦國對關東六國的勝利,其實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對貴族制的勝利。
自秦漢之后,華夏也便再無貴族。
而儒學,在法家治國之道的接連沖擊下,連連敗退…
此時的儒學,并非后世的儒學。先秦的儒學,從一開始被創立,其實是為君王用的,那些條條框框本就是用于教導君王要為‘圣人’,即完人。
而后世的儒學,是給被統治者用的,三綱五常,連同宗法制層層嵌套…(此處不再多論。)
韓趙魏覆滅,代、燕兩國茍延殘喘。信奉儒學的國家,如今只剩下一個齊國。
而天下士人之所以被稱之為士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知識分子,更重要的,他們中大部分人信儒,也就意味著,他們貴義。
這貴義之士,自然是半月前下獄的周子,此子扶蘇也算是見過了。不怕死,好家伙。
孟子教導他們舍生取義。自然的,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一個人愿意奉獻自己的生命,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背后也需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撐。當然,也要看這義能不能成仁,卻另有一說。
伏生之名,扶蘇在兩千年后就已經聽過了。
對這樣一個人作揖,一是為了為了將今日的計劃執行的完美無缺,而另一方面,正是伏生,可是冒死傳尚書之人。
伏生不通政事,也不慕功利,他一心只研讀詩書。身在稷下學宮,齊王屢次讓他擔任忌酒,但是他都拒絕了。
伏生數十年如一日將自己浸在詩經、六書之中,注書釋意,常人難以理解他,但是他自得其樂。
而今日,他是第一次遇見這秦國公子。為這扶蘇公子這么一拜,伏生頓時思緒紛飛。
最重要的是眼前之人的這雙眼睛,很是清澈。顯然公子扶蘇方才對自己的一拜是真心實意。
連齊王都未如此禮遇過他。
秦國公子禮讓于他,看重他,伏生內心如何還能平靜下去。
但是,齊國禍事將近,人人皆知。他還曾聽到有齊人互相戲謔,很快他們的王就是如今想著要稱皇帝的秦王。
伏生自然恭恭敬敬,面色沉靜,自有四十歲大儒的氣度。
扶蘇觀伏生,忽的想到一個詞——“浩然之氣。”
后勝見這場面,自然怒不可遏。
“伏生,汝竟然讓秦國公子施禮。不成體統!”
后勝語氣不輕不重,但是卻極有威懾力。而后勝言語之中不滿,自然讓伏生心生恐懼。
伏生喉嚨一緊。
“扶蘇公子,伏生一介草民,擔不起公子大禮。”
讀書人見到讀書人惺惺相惜還來不及,怎么會看著他陷入為難之地,而且他今天本來就是來策反的。
扶蘇自然要為伏生解圍。
“后相,不必如此。扶蘇已然說了,今日,以伏生先生為尊。”
伏生聽了,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頓時,滿堂悄寂。
齊臣之中,自然會有人對公子扶蘇這句話極為不滿。因為這句話的口氣,儼然這齊國已經是公子扶蘇做主了一樣。
旁人如何作想,扶蘇現在可沒空理會。
淳于越是秦國儒生中的首杰,而伏生,則是齊國儒生中的首杰。
秦國的儲君,對著齊國儒道首杰行禮,足見他們秦國對儒家的態度。
而后勝見到這一幕,不免眸子一沉。公子扶蘇又要玩什么花樣。
此子心機頗深,后勝早就見識過他的口舌只能,自然知道他不可小覷。但是今日這一出,也是讓這后勝,還有齊國人都看傻眼了。
在大王和他這個相國面前,公子扶蘇的表現,可謂是猖狂至極。所以后勝自然是做夢也沒有料到,公子扶蘇竟然會對著區區一介平民作揖。
也不知這伏生,得了秦國公子作揖,作何感想。
伏生可是答應了老夫,為了齊國,今日會探探公子扶蘇歸秦之心的。最好能讓他直接回心轉意,回到秦國。
伏生回過神來,又對著扶蘇長揖,但是他將身子和頭都壓得比扶蘇更低。
“扶蘇公子身份尊貴,而伏生不過區區一介草民。公子大禮,伏生受之有愧。”
“伏生先生,不必拘于世俗禮節。扶蘇次來,得見伏念先生,也算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