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章 煉鋼工藝要升級

手機請訪問  自從朱慈烺得知《天工開物》這本奇書早在崇禎十年就已經出版后,他便存著幾分尋找宋應星的想法,而像這么一位大科學家,在將來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根據李若璉呈遞上來的情報顯示,宋應星的行蹤并不難查,他是江西南昌奉新人,同兄長宋應升并稱被‘奉新二宋’,當然從目前來看,宋應升相對于其弟宋應升,并沒有表現出多么過人的才華.......

  崇禎元年,宋氏兄弟科舉再一次落榜,而宋應升由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縣令,宋應星回鄉服待老母,直到崇禎八年宋應星才出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算不入流的教職人員,然后在這個崗位上辛辛苦苦干了四年,而這也是他著作《天工開物》的主要時間。

  直到崇禎十一年,宋應星在分宜任期滿,考列優等,旋升為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不過這個官職并沒有干多久,他在崇禎十三年就選擇了辭官,后來又過了三年,于崇禎十六年,也就是去年出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州,但是在今年年初他就又辭官了,回了奉新老家。

  因此,李若璉通過錦衣衛很快就找到了宋應星,并且將朱慈烺親自寫的一封信給了宋應星,而在心中朱慈烺并沒有過多廢話,也并沒有說一些空話,而是將目前山東冶煉鋼鐵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告訴了宋應星,并且期盼宋應星能夠前來成為他朱慈烺的首席冶鐵專家。

  不得不說,或許是宋應星從未放下國事,又或者是朱慈烺的口吻讓他感覺到了真誠,總之他見到信以后就很快出發,并且在錦衣衛的護送下來到了山東歷城。

  很快,李繼周帶著一名老者走進了歷城府衙,他頭上挽著發髻,身上也只是穿著粗布直裰交領長袍,面孔黝黑,爬滿了皺紋,看上去似乎與一個尋常老農別無二致。

  朱慈烺不敢有所怠慢,連忙恭聲道:“可是宋先生?”

  “臣宋應星見過太子殿下。”

  宋應星躬身拱手道,臉上掠過一絲驚訝,他沒想到朱慈烺竟然對他這么重視。

  朱慈烺微微一笑,延請宋應星坐在一旁,很快便有奴婢端來了茶水和點心,他沉吟了一番,很快便將生產槍管等問題簡單說了一遍,然后望向宋應星道:“先生的《天工開物》我已經通讀過一遍,其中有《五金》篇更是反復看過好多次。”

  說到這里時,朱慈烺起身將那一篇略略默誦了一遍,“凡鐵分生、熟,出爐未炒則生,既炒則熟。生熟相和,煉成則鋼。凡鐵爐用鹽做造,和泥砌成。其爐多傍山穴為之,或用巨木匡圍......后,從爐腰孔流出。爐孔先用泥塞。每旦晝六時,一時出鐵一陀。既出即叉泥塞,鼓風再熔。”

  “凡鋼鐵煉法,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尖緊,生鐵安置其上,廣南生鐵名墮子生鋼者妙甚。又用破草履蓋其上,粘帶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洪爐鼓鞲,火力到時,生鋼先化,滲淋熟鐵之中,兩情投合,取出加錘。再煉再錘,不一而足。俗名團鋼,亦曰灌鋼者是也。”

  而此時宋應星的臉色卻越發恭敬,他知道太子殿下既然下了這么大的功夫,很顯然馬上要做的這件事情并不簡單。

  盡管宋應星并不畏懼困難,但是他擔心自己才疏學淺,而無法完成太子殿下的大事。

  朱慈烺輕聲道:“先生,你的《天工開物》里面,關于煉鐵工藝確實非常獨到,據說當年遵化鐵廠采用的便是這種工藝,其中不光有鑄造生鐵、熟鐵的方式,甚至還可以通過灌鋼法來澆筑鋼鐵,實在是令人欽佩。”

  “臣實在慚愧,不過是搜集先人智慧之舉,不忍見其逐漸失傳。”

  宋應星始終都保持著虛懷若谷的態度,臉上流露出些許的感激之色,畢竟他的畢生心血都系于此書,里面任何一篇文字都經過了反復考證研究,只可惜當世并沒有太多人重視這本書,如今聽到了太子的贊嘆,自然是頗為開心。

  的確,針對目前《天工開物》里面所記載的知識,朱慈烺的夸獎并不過分,因為光是煉鐵工藝這一環節,天工開物里面就記載了活塞式鼓風技術,較歐洲皮囊式鼓風設備更為先進,而且還采用了響銅合金、響器成型、鐵錨鍛造、鋼針拉制以及‘生鐵淋口’等特殊化學熱處理工藝和金屬復合材料技術,遠超西方目前的主流煉鐵工藝。

  朱慈烺微微一笑,道:“灌鋼法確實相當優秀,但是也有一定的改善空間,如今我請先生來,就是為了完善此法,將來好煉鋼鍛造槍管。”

  “還請殿下示下。”

  宋應星當然知道灌鋼法并非盡善盡美的工藝,很多地方也確實有自身難以解決的缺憾。

  首先,由于灌鋼法在冶煉時,是將生鐵放在下面,熟鐵放在上面,等到高溫時讓生鐵先于熟鐵融化,然后滲淋到熟鐵上,而這個熔斷層就可以出鋼,這種法子確實很好,既可產生滲碳作用,又可產生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產生含渣少的鋼材。

  但問題在于,由于生鐵水不是好的滲碳劑,它質地粘稠,對碳與許多雜質都無法得到處理而留在內部,而這樣處理后的灌鋼,只能讓內部熟鐵的表面一層得到滲碳,而一旦冷卻下來,表面凝固的鐵水就會成為含碳量高的部分,這樣的結果就是含碳量不均勻。

  通過這種方式冶煉出來的灌鋼就會出現外部硬而脆,內部軟的情況,用來鍛造尋常的器物倒還可以,可是用來鍛造槍管并不是特別合適,倘若鍛造工藝再不過關,就會容易出現槍管壽命不佳的現象。

  而對于朱慈烺而言,他更希望采用后世十九世紀中葉才出現的貝塞麥轉爐煉鋼法,通過這種方式煉出來的鋼材本身就是為了戰爭的需求而出現的,并且具備大規模快速生產的特點,屬于人類第一個大規模生產液態鋼方法。

  所幸的是,由于后世朱慈烺在穿越之前,曾經有幸閱讀過貝塞麥轉爐煉鋼法的一些資料,因此完全可以跟宋應星詳細復述出來。

手機請訪問

無線電子書    大明祖孫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