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四十四章 窺伺南洋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拿下占城,李曄一點都不驚訝。

  朝堂百官也興趣不大,在他們眼中,占城或者臨浦不過是一塊荒野之地而已。

  只有李曄知道這塊土地對華夏的重要。

  補齊了大唐所有的地緣短板。

  也是經略南洋的跳板。

  現在的南洋也并非全都是荒蠻之地,三佛齊、吳哥、爪哇、勃泥等國都受到天竺的影響較大。

  但自黑衣大食興起,隨著大食商人而來的的大食法,在民間也漸漸有了一定影響力。

  大食法本就是商人宗教,創始人莫罕莫德一邊經商、一邊傳教。

  教義中,明確真、主最喜愛的事業就是經商。

  其經商的主要對象便是大唐。

  大食國的精英不是文人、武人,而是商人。

  是他們將大食法的教義傳揚四海。

  而歐洲所謂的文藝復興,很多東西都是來源自大食。

  玄宗朝的興盛,一方面是大唐君臣協力,一方面也是與大食商人互通有無,兩種文明在交流中各自迸發出新的活力。

  對李曄而言,大食法值得警惕,要限制其擴張的野心與政、治野望。

  但也不可一刀切,交流是必須的,吸收也是肯定的。

  隨著大食法兩百多年的開拓,也孕育出相當燦爛的文明。

  但中世紀的歐洲還處于神學統治階段時,大食人就已經開始了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地理、數學、天文、物理、化學都有一定的建樹。

  毫不客氣的說,安史之亂后,大唐已經不是一個世界性的帝國。

  其影響力逐漸衰頹,晚唐還能控制交趾、遼東、漠南、河西走廊,雖然有些地方是名義上控制,但到了趙宋,別說遼東,連燕云、朔方、交趾這些故土都丟了。

  整個華夏逐漸走向衰落。

  李曄收復的地區,基本都是華夏文明圈,也不算開疆拓土。

  畢竟大唐影響力巨大,諸如契丹、倭人、新羅、占城在大唐面前,只能算地方勢力。

  一旦大唐提著刀子打上門來,他們自己就先慫了三分。

  冷兵器時代心理優勢影響巨大。

  華夏文明要爆發新的活力,就不能故步自封。

  必須捅出去,交流融合,取長補短,才能永遠煥發生機。

  這些年孜孜不倦的鼓勵生育,大唐迎了第二波嬰兒潮。

  人口也在持續攀升之中。

  很多新興的城鎮重新建立起來。

  人口年輕化,金融改革完成,政局穩定,大唐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全國各地也逐漸繁榮起來。

  受戰亂影響最大的河東、河北、中原、山東三道,也在這幾年的政策優惠下,逐漸恢復生機。

  持續四十多年的戰亂,其實也是這片土地的自救。

  世家官宦被狠狠砍了一刀,處于歷史上最衰弱的時候。

  新一輪的人口統計約有四千萬。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歸化的蕃人。

  地盤大了,人自然就多了。

  政局穩定,很多隱匿躲藏起來的人,又重新登記造冊。

  占城稻的推廣,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人能填飽肚子,才能養得活下一代。

  古代出生率其實不低,關鍵是夭折率太高。

家家戶戶只能能生,就一直生,尋常人家都三四個孩子,五六個孩子也不足為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奇,三四歲田里跑,六七歲就能撿柴放牛,十一二歲差不多就是勞動力了。

  人口作為衡量地方政績的硬指標,地方官不得不上心。

  谷</span事實上,大唐對州、縣按照經濟、地理、人口有明確的分級制度,州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縣分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六等。

  等級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人口、經濟升降,有明確的指標。

  地方官員的政績也是來源于此。

  當然,邊地和傳統漢地是沒法比的。

  比如遼東一個州跟浙東一個州肯定不在一個檔次。

  所以一分政績,若是在邊地,就要算成兩分。

  人口攀升,作為引路人的李曄,就要考慮更多的生存空間了。

  不然關中人口越來越多,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遲早要出問題了。

  首要之地當然在南洋。

  三佛齊、吳哥、爪哇、勃泥這些國家在大唐面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地大物博,人口稀少,所謂的都城也才一萬人左右。

  還不如大唐的一個中等縣。

  他們對土地的掌控也薄弱的可憐。

  很多商業港口被大食人占據了將近百余年。

  寇可往吾亦可往!

  自家的后花園,當然不能讓別人占了。

  千年以來,無論是大漢還是大隋,都是從陸地向南推進,山川叢林,瘴氣疫病,牽制了大部分的精力。

  一個瘧疾就是難以逾越的天塹。

  現在大唐走海路,威脅就小了許多。

  南洋上雖然已經出現了國家,但仍有大量的土地處于出開化狀態,只有野人生番。

  如流求之南的呂宋,盛產黃金,物產豐饒,氣候宜人。

  三國時期,東吳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便已經登陸呂宋島,巡視南洋。

  但當時這里什么都沒有,東吳也沒這個閑情雅致搞建設,就撤離了。

  李曄記得一直到十四世紀末,這里仍是無主之地。

  還是爪哇人登陸,在北部建立一個大食法化的蘇丹國。

  南部則被大食商人建立政權。

  蘇丹的本意是力量、統治,也是一個外來政權。

  即便建了國,在歷史上也是各種強國的夜壺。

  有主之地才叫殖民,無主之地,直接叫開發了。

  李曄抽調宣教司、皇城司組成一個五百人的勘察團,去摸摸情況,先弄兩個港口作為登陸點,建立城鎮,然后向內陸滲透,尋找礦山。

  大唐雖是一個內陸帝國,但在李曄堅持下,海洋逐漸被重視起來。

  僅去年從倭國運回的金銀,就價值五百萬緡。

  大唐只需要從山東、淮南輸送少量的糧食,讓倭奴不至于餓死就行。

  這還是產量沒有完全打開的情況下。

  有利益,自然不缺追逐之人。

  大食商人以椰子殼造船,冒著散架的威脅,漂洋過海。

  大唐的福船冠絕天下,比大食人的椰子船強多了,即便民間的海船,也能遠洋。

  呂宋自然不在話下。

  李曄允許世家大族組建商隊,發展貿易。

  如果不給他們合適的利益點,他們就會在土地上內卷,擠壓朝廷與百姓的利益。

  轟轟烈烈的海貿發展起來。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