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三十章 倭國態勢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平安京被唐軍攻陷,天皇被擒,無異于狠狠在倭人臉上打了一耳光。

  攝津大戰,被斬殺近五萬人,俘虜四萬,剩下的要么傷殘、要么逃散,很可能一生都無法忘懷唐軍帶來的恐怖陰影。

  殺生王之名響徹倭土。

  不過正如劉知俊預料的一樣,倭人的反抗沒有停歇。

  武士階層崛起,就不會輕易低下頭顱,他們的偷襲戰術,反而有了很大的施展空間。

  倭人民間也暗中支持武士的動亂。

  此前逃走的平良持在加賀等地蠢蠢欲動,召集平家舊部,繼續跟大唐過不去,聲稱要救援醍醐倭王,聚集了不少“有志之士”。

  還有源經基,攝津大戰時眼見形勢不利,料定平安京必不能守,乃引家臣、武士逃入關東,以桓武倭王六世孫的名義組建幕府,召集蝦夷邊境的倭軍與武士。

  不過源經基比平良持精明的多,是個合格的政客,一面遣使向劉知俊投降,一面遣使入長安,以家奴的身份請求冊封。

  國破之后,必有盛宴。

  平良持與源經基都成了有資格坐在餐桌上的人。

  劉知俊一概不理會,積極營建平安京周邊的防御。

  擴大倭人協從軍的規模,畢竟收稅、種田這些體力活不適合唐軍去干。

  朝廷的委任東瀛討擊使的旨意送來時,倭國已經進入深冬。

  形勢變化的太快,朝廷的消息嚴重滯后。

  從長安至登州即便八百里加急,也需要近二十天,從登州泛海,至少需要一個月,若是遇到狂風巨浪,能不能送達還是個問題。

  有此詔令,劉知俊形同倭王。

  醍醐與諸子早在一個月前就裝船,包括上一代出家為僧的宇多倭王,也被倭人指認出來,被劉知俊一鍋端了,送往長安。

  王審知吸取教訓,對倭人不再心慈手軟,凡是敢拿兵器反抗的,一概屠滅。

  所遇城池稍有抵抗,破城之日,無論男女老少一概斬首。

  鐵血手段,反而收到了奇效。

  攻城略地也順暢了許多,此時的倭人已經是驚弓之鳥,遠遠望見唐人旗號就一哄而散,向更遠的關東地區逃散。

  紀伊、和泉、大和、伊勢紛紛落入王審知之手。

  不過關東地區在接納大量的逃人之后,源經基的實力逐漸壯大。

  但他還算是清醒,斬殺境內鼓動出兵的百余武士,人頭送往平安京,信中極盡謙卑之能事,請求劉知俊的原諒。

  其實無論源經基謙卑或是狂妄,劉知俊暫時都沒有余力攻打關東。

  大雪封山,路途遙遠。

  劉知俊是勇武而是蠻勇。

  兩萬天策右軍能攻滅一個國家,但想滅亡族群,短時間內辦不到的。

  兩百年前大唐滅百濟、高句麗,但一轉頭,復國勢力層出不窮,令大唐疲于奔命,最終讓新羅摘了果子。

  年關將近,將士們不可避免的思量家人。

  窮兵黷武必生厭戰之心。

  更何況北面加賀,還有一支狺狺狂吠的狗。

  與源經基相比,平良持就激進的多。

  兄弟、兒子都死在唐軍之手,平良持當然咽不下這股仇恨。

  但也沒膽量開戰,只是不停狂吠,吸引倭人反抗勢力加入。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加上平氏的家臣舊部,幾個月下來,倒也有聲有色的弄出一支三萬人大軍。

  源經基低調,平良持自然就被捧上天了,也組建了幕府,自稱關白,奉宇多倭王之子雅明親王為“新皇”,號召倭人。

  越前、越中、信濃、飛驒諸地紛紛響應。

  平良持叫囂狂吠之聲越大。

  谷</span猛虎自然不屑于理會瘋狗。

  劉知俊每日安撫軍心,與將士們吃住都在一起,偶爾帶領士卒出城狩獵,稍解將士思鄉之情。

  在宣教使的幫助下,還寄回家屬與金銀。

  樞密院的軍令也下達了,明年會以徐溫的徐州軍替代天策右軍,分批次返回長安。

  將士們才軍心大定。

  長安。

  新的一年當然有新的氣象。

  在懲處韋氏之后,國人也見到了李曄壓制世家豪門的決心。

  吏治變得更加清明起來。

  當然,腐壞永遠是層出不窮的,想要徹底杜絕是不可能的,這里面牽涉到了太多的人性。

  但只要制度不腐壞,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宣教司的地位被提高之后,有眼光的人見到了其中的機會,既是皇帝的家臣,又掌握相當的權力,唯一的短板,地位低下,也被補齊了,吸引了很多才智之士。

  以前是愛理不理,但現在是高攀不起了。

  要成為合格的宣教使,除了要有文化基礎,還需在軍中歷練一年,不是在邊遠地區戍守,就是策馬在漠北遼東馳騁,戰陣之術,個人武藝,都是考核的內容。

  完成之后,從偏遠地方基層做起。

  辛苦是肯定的。

  李曄可不想自己的家臣被將士和百姓們當成弱雞。

  思想堅定的前提是身體強健啊。

  不然怎么對別人宣教?

  這是李曄手中掌握的核心力量,寧缺毋濫,自然不允許摻沙子。

  醍醐一行送到長安的時候,已經陽春三月,關中遍地春暖。

  長安百姓人人觀望,對著倭王一行指指點點。

  宇多受不了路上的顛簸,又痛惜國破家亡,絕食而死。

  醍醐倒是養得白白胖胖,每日只要有酒就可以。

  來自后世的李曄,自然不會搞什么盛大的儀式來歡迎倭人,令醍醐在皇城下起舞,借此侮辱他,誰知醍醐渾不在意,一口小酒一把扇子,哼著小調,翩翩起舞,頗為投入。

  引來長安商量百姓的喝彩之聲。

  李曄不禁有些佩服醍醐。

  能活的這么“灑脫”,也不容易。

  見了李曄還五體投地,一口不太純正的唐言:“臣醍醐拜見陛下。”

  見他如此恭順,李曄的殺心頓時消退了三分,“免禮平身。”

  “謝陛下。”

  李曄說了一陣冠冕堂皇的話,就把醍醐扔給禮部,讓他們安排這一家子負責為皇室養馬。

  一刀殺了他們當然太可惜。

  而屬于倭人的悲慘命運才剛剛開始,他們必須眼睜睜的看著。

  李曄翻看著一同送來的源經基降書,心中生出一個想法。

  大唐的建設,太需要勞力了。

  勞力才是這個時代的第一大資源。

  一個偉大帝國的崛起,豈能沒有異族的尸骨為基?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