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二十一章 三足鼎立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藤原忠平攜醍醐倉皇敗走,昔日風雅的達官貴人哀嚎于野。

  福建軍緊追不舍,因沿路爭搶丟棄的金銀、女眷,而耽誤了追擊,被丹波國的源經基搶先一步,接走醍醐。

  四方來源倭軍聽聞平安京淪陷,嚎哭不止,宛如末世降臨,一些激進之人直接自盡,在聽到源經基救走倭王之后,才松了一口氣,各路大軍云集在丹波、近江。

  藤原忠平以倭王名義發動勤王令,稱平安京陷落為寬平國難,號召勇武之人來投丹波,驅趕唐人。

  倭王在倭人心中有重要影響力,民眾幾乎是盲目崇拜,因掌管祭祀、分封,而一度被推上神壇。

  雖然沒有實權,但精神意義重大,近千年以來,萬世一系,名義上是天照大神在人間的代表。

  只要倭王還活著,倭人的精神就不會被擊潰,倭國就沒有滅亡。

  這也是幾千年來,只有平將門一人敢稱皇的原因。

  有了醍醐的號召,國內青壯、農夫紛紛拿起長矛,發誓要趕走唐人,丹波國重新聚集起六萬大軍。

  倭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源經基日夜訓練士卒,藤原忠平鼓勵平民為倭王奉獻,有錢捐錢,沒錢絹糧,沒糧出力,連女人們向丹波匯集,炊洗灑掃,順便解決一下倭軍的生理需求。

  弄得像模像樣,但就是沒有一支軍敢出戰平安京。

  最開始的時候,王審知立足未穩,見倭人聲勢浩大,還小心謹慎,積極備防,廣派斥候。

  誰知倭人雷聲大雨點小,只是叫囂而已,讓他白擔心一場。

  也正是這一個月,王審知收遍倭人男丁,用為奴隸,組成一支兩萬人的倭軍,提拔幾個投降的倭人將佐,封為校尉,建立秩序,安撫畿內道的倭人,又劃分嚴格的管控區,防止倭人向北面近江、丹波逃竄。

  倭人還有一大長處就是特別服從秩序。

  倭人將校對王審知感激涕零,忠誠執行王審知的命令。

  畿內道大幾十萬的倭人,居然就這么得過且過了,偶有叛亂,也被倭人協從軍平定。

  別看這些人打仗不行,鎮壓平民是一把好手,為王審知解決了當務之急。

  有土地、有城池、有農奴,還有海上的補給線,王審知在倭國初步站穩腳跟。

  之后向福建發出遷徙令,半強制福州、泉州的百姓遷徙倭土,承諾分配土地。

  只要有利益,就永遠不缺逐利者。

  王審知治閩二十余載,積累的廣泛名望,信譽良好,平民百姓拖家帶口的響應。

  福建雖然靠海,水網密集,但山地居多,不適宜耕種,自古便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百姓只能鋌而走險,在海上討生活,這也導致福建歷來就是海航盛地。

  福州、泉州在華夏歷史上,一向都是港口城市,在廣州被黃巢禍害之后,泉州逐漸成為海上商路的起點。

  商賈、地主自然不愿走,但福建還有大量沒有田地的漁民、山民,紛紛浮舟渡海,向倭國而來。

  藤原忠平名義上喊打喊殺,暗中卻不斷向大唐派出使者,這個時候也顧不得求和還是求降了。

  幾場大敗,已經讓他對主戰徹底失去了信心。

  政治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

  藤原忠平深諳此道,除了跟大唐皇帝談,也跟劉知俊談,送去美女、金銀錢帛。

  甚至還跟王審知談,請求王審知歸還平安京,倭國愿每年歲貢。

  王審知一笑了之。

  原定的戰略初步達成,唐軍與福建軍皆在倭島上取得落腳點,而倭人也習慣了唐人的存在,幾百年的傲氣被踩在地上。

  當然,此時的王審知暫時也沒有北進的實力了,糧草、輜重幾乎耗空了他二十多年的積蓄。

不過一切都是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值得的,倭人腹心之地收入囊中,所得的土地比福建多,還有大量的倭人奴隸。

  遠離大唐,王審知心中的壓力頓時小了很多。

  而他的強項除了攻城掠地,更多的在治理之上。

  地盤打下來了,名分卻還沒有定下。

  沒見到皇帝的冊封,心中始終沒底,也不敢擅自分封。

  就在七上八下的時候,朝廷的命令也來了。

  配合劉知俊,清掃本州島所有倭人!

  谷</span被擋在備后國的劉知俊,最大的問題不是山勢,而是水勢。

  瀨戶內海島嶼眾多,礁石密布,顧全武不熟悉水文,船只多次觸礁,又多次中了藤原純友水軍的埋伏。

  這導致劉知俊始終被綁著一只手,無法集中全力攻打備后國。

  藤原忠文常年與蝦夷征戰,弓馬嫻熟,能斬烈馬,能射飛鷹,被倭人吹的神乎其神。

  手下幾千本部士卒也都是常年征戰之輩,扼住地形,配以水軍襲擾后方,令劉知俊不勝其煩,畢竟天策右軍只有兩萬人。

  兵力上有些捉襟見肘。

  顧全武的水軍還要巡視九州。

  王審知的水軍肯定強于顧全武,手下大小戰船、海賊水軍,算是一股不俗的戰力。

  而此時平安京面臨丹波、近江、尾張三個方向的壓力,劉知俊的到來,能減輕不少戰略上壓力。

  無論如何,現在的王審知還沒有吞并倭國的實力。

  劉知俊以兩萬兵力困住數倍之敵,已經說明他的能力。

  王審知水軍的馳援之后,形勢開始轉變。

  海賊在倭人的帶領下,開始爭奪倉橋島、津和地島、上島町等藤原純友的水軍基地。

  藤原純友不得不將精力放在戶內海上。

  纏住劉知俊的繩索被松開。

  戰機降臨,劉知俊當機立斷,揮軍猛攻藤原忠文。

  近兩個月的來回拉鋸,劉知俊對藤原忠文已經知之甚詳,坐擁數倍兵力,占據地利,卻龜縮不前,這在大唐是從沒有過的事情。

  倭人早已破膽。

  劉知俊在征伐渤海國時,就已經熟悉山地作戰。

  李曄將這頭猛虎放到倭國,一半是因其殺心深重,一半是天策右軍最適宜山地作戰。

  唐軍奮勇力戰,藤原忠平漸不能支。

  所謂的武士、精銳在大唐健兒面前如同小兒,往往一名唐軍將士刀矛展開,五六倭人戰之不下。

  而在兵團戰陣面前,倭人更加不堪一擊。

  備后國陷于唐軍兵鋒之下。

  藤原忠文引殘軍突圍,欲繼續防守備前國。

  但劉知俊豈會再給他機會?死死咬住不放,沿路追殺,為了減輕負擔,一個俘虜都不留。

  優勢兵力的防守戰都輸了,野戰更加摧枯拉朽。

  藤原忠文被劉知俊趕上,一刀斬于馬下。

  倭人最后一支有戰力的正規軍破滅。

  劉知俊順勢取備前、播磨,兵鋒抵在丹波之下。

  倭人對這兩萬唐軍的忌憚遠遠超過十幾萬的福建軍,源經基只能硬著頭皮來防守劉知俊,而藤原忠平與倭王見勢不妙,退至越前國。

  這一退,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士氣也就泄了。

  源經基夾在劉知俊與王審知之間,惶惶不可終日。

  劉知俊擺出進攻架勢,上前恐嚇,丹波聚集的幾萬倭人頓作鳥獸散。

  源經基又退往若狹。

  劉知俊占住丹波,分兵收取丹后、美作、但馬、出云等山諸地。

  這些地區的武士、士卒皆被藤原忠文與源經基抽調,兵力空虛。

  就算不空虛也抵擋不住如虎下山的唐軍。

  天策右軍兇名在前,所過之地,只要遇到抵抗,一概屠城,倭人開城跪伏道旁,恭迎唐軍健兒入城。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