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百八十九章 利益分配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兒臣要向父皇舉薦一人。”李祐還從未如此莊重過。

  “哦?何人能得我兒舉薦?”李曄笑著問道,當著這么多人,能被他舉薦,想必也不是常人。

  不過這大漠之中,能有什么人物值得舉薦?

  大唐已是猛將如云,良臣如雨。

  莫咄與李嗣源也是面面相覷。

  臨潢府被攻陷之后,兩人為避嫌,把諸多事宜都交給李祐打理。

  正疑惑的時候,侍衛帶著一個契丹匠人慌慌張張的小跑來,這人全身邋遢,地中海發型上還帶著灰屑,年紀不大,三十上下。

  “罪人韓知古拜見陛下!”

  “韓知古?”李曄眼神逐漸變冷,這雕像應該就是他弄的,未嘗沒有拍馬屁求活命的意思。

  周圍頓時冷了幾分。

  韓知古不由得打了個寒顫,說話都不利索了,頭伏在地上,“罪、罪人正是韓知古。”

  “你既是唐人,為何契丹打扮?”李曄言語中帶著淡淡的殺機,來自后世的他最恨的就是這些人。

  之前有個康默記的使者被弄死了,現在又來個韓知古。

  歷史上的阿保機能成事,離不開四大漢臣,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盧文進。

  韓知古家族在契丹混的可謂風生水起,兩個兒子封王,其他兒子要么節度地方,要么中樞為司徒、太傅。

  孫子韓德讓更是大名鼎鼎。

  “罪人幼年被契丹人擄獲,在述律平帳下為奴十七年,陪嫁阿保機,罪人得以被阿保機看重。”韓知古的腦袋像是要埋進土里。

  聽完他的話,李曄心中殺機就淡了幾分。

  韓知古是在契丹長大,對大唐的認同自然就低的可憐。

  當年中土黃巢、秦宗權肆虐中原,李克用攻伐河北,一個幼兒能有什么選擇?

  若是留在河北,或許韓知古只是路邊的一具枯骨。

  遼東其實有很多如他這般的漢人,為契丹人賣命,總不能全都一刀砍了吧?

  李曄不是鉆牛角尖的人,既然盧文進能原諒,韓知古也能得到赦免。

  而且如今的三遼之地,百廢待興,正需要他這樣的人才。

  勃利府、扶余府、長春州、遼陽、沈州等戰略要地需要重建。

  大唐在漠南漠北有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就連遼人也重點經營可敦城,兩萬遼國騎兵常年不動,成為耶律大石開國的關鍵。

  后世滿清在漠北設烏里雅蘇臺將軍,牢牢掌控漠北。

  有城池就能抵擋西伯利亞的寒流,就能駐軍養民,牢牢占據土地。

  這么一想,韓知古的用處就非常大了。

  “韓先生身不由己,請父皇恕罪。”李祐為其求情。

  李曄心中一動,“既然是我兒所請,就饒你一命。”

  “罪人謝陛下大恩。”韓知古磕了三個響頭。

  李祐也為韓知古高興。

  一個小小插曲輕輕揭過,接下來就要跟莫咄談談正事了。

  龍眉宮中早已置辦好了酒宴。

  契丹貴女們端著美酒佳肴入內。

  唐將與黠戛斯諸將分列而坐。

  兩家原本就沒多少隔閡,李曄平新羅,滅契丹,收渤海,軍威赫赫,大唐國威無以復加。

  黠戛斯以前是仰慕,現在多了敬畏。

  即便是朋友,也是要分主次的。

  “朕的這個兒子都快二十了,還未娶親,聽聞郡王有一女兒,不妨結為兒女親家,以后你我兩家如同一家,大唐黠戛斯亦親如一家,郡王以為如何?”

  李祐臉色一紅,“父、父皇,這…”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朕沒問你,是問瀚海郡王。”李曄瞥了一眼李祐。

  不能提起褲子就不認賬啊。

  再說兩人相處融洽,如果沒有李曄的撮合,估計是黃了。

  莫咄先是一愣,接著大喜,“此臣之固愿,全憑陛下安排。”

  李曄也笑道:“如此甚好,你我兩家聯手,草原便可長治久安。”

  莫咄不可能聽不出這背后的意思,大唐主動找他,已經給足了他們面子,大唐的選擇很多,即便沒有黠戛斯,還有蒙兀、達怛、室韋等部落,西面還有葛邏祿人。

  漠北是個寬泛而廣袤的概念,可敦城北面還有貝加爾湖,貝加爾湖北面還有廣袤的草原,就連黠戛斯人的老家劍水流域,廣袤的草原直通后世的烏克蘭、地中海。

  這世界其實很大。

  利益代言人或者代理人的意義正在于此。

  以現在大唐的人口,撐死能占據漠北與遼北就不錯了。

  不能形成有效統治沒有意義。

  把黠戛斯打造為華夏文明的外圍延伸,是李曄的終極目的。

  后世沙俄不是還有哥薩克為其賣命嗎?

  “草原是天可汗的土地,黠戛斯永遠追隨天可汗的腳步!”莫咄還挺上道。

  “你我本是一家,不需說兩家話。”李曄端起酒碗,以鄭重的語氣道,“草原是大唐的,也是黠戛斯的!”

  “陛下萬歲!大唐萬歲!”黠戛斯將領們歡呼起來。

  酒宴之后,諸人歡醉而去,李曄便與莫咄進入實質性的談話。

  若論文明程度,黠戛斯低大唐好幾個段位,至今還保有相當濃厚的原始社會殘余,還比不上當年的突厥與回鶻,統治框架非常初疏,男女混雜,不知禮儀。

  這也導致黠戛斯民風較為淳樸。

  華夏對黠戛斯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李曄改造黠戛斯的信心大增。

  這次談話沒有其他人知道,第二日,莫咄便被賜以國姓,改為李多祿。

  又敦促黠戛斯將領紛紛改為漢姓。

  黠戛斯人多無姓,名字五花八門,隨意而起,文字也是突厥的象形文字,已經沒有多少活力,幾乎快成死文字,在宣教使的幫助下,黠戛斯人紛紛有了姓氏和名字。

  根據讀音多改為張、金、屈、顧、莫等,李姓只有王族可用。

  莫咄自稱出自隴右李家,他沒有抵觸,下面人更不會反對,也樂得沾一沾大唐的榮光。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后面還會有進一步的融合。

  王族、貴族子弟年滿六歲之后要送到長安的太學。

  每年還要在民間選有天賦的孩童入武營。

  不過一切都需要潛移默化的進行。

  既然兩家都是一家了,李曄也不客氣,昨夜深談的成果之一就是定下以唐言為官方語言。

  這是改造黠戛斯的基礎。

  也是黠戛斯的投名狀。

  語言一統,其中可操作的就太多了。

  李曄別的不敢說,夾帶私貨這種事簡直是駕輕就熟。

  武人開疆拓土,文人們也該貢獻貢獻圣人教義。

  隨著天下統一,大唐每年科舉的世子越來越多。

  李曄沒興趣像大宋一樣提高科舉錄取率,弄得遍地冗官,文官必須要有真才實學,這也導致大量世子名落孫山。

  考不上的人,三年之后可以再考,但有年齡限制,過了四十,科舉也不會招收了。

  大量底層士子干脆入了宣教司在邊地謀個差事,日子過的也不錯。

  能力突出的還被提為縣令,比在中土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強太多。

  宣教司的規模還需要再擴大。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