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百一十六章 吾亦可往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

  堪稱殺手锏。

  李曄來回踱步,閣中只有腳步聲。

  如果在黃河兩岸與晉軍對峙,就重現了歷史上晉梁的夾河大戰。

  別看河北烏煙瘴氣,但玩刀子還是很有實力的。

  畢竟也是這么多年的軍頭。

  晉軍名將皆在黃河一線,反而造成了背后空虛。

  “寇可往,吾亦可往!”李曄一拍桌子,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憑什么契丹可以奔襲三千里來打豐州,唐軍不能去打兩千里之外的幽州?

  將來唐軍還要從長安出發,遠征天山南北、大漠東西!

  而楊師厚正是唐軍最卓越的將領,手下銀槍效節都也是最強之軍,若攻不下幽州,那大唐也別玩什么中興了,以政治和經濟手段,花個十年熬死李存勖算了。

  “李存勖乃斗雞小兒,何足為懼?末將此去,必破河北!”楊師厚豪氣干云。

  李曄心情終于好了很多,“好!大唐有郭子儀汾陽之封、李抱真義陽之爵,朕絕不吝封賞,將軍可名垂千古!”

  歷史上的楊師厚,若是遇到稍微靠譜的君主,也不會在史書上輕描淡寫。

  “末、末將絕不辜負陛下!”楊師厚激動的跪在地上。

  張承業、李巨川互看一眼,皆有動容之色。

  這小動作被李曄察覺了,“張公,關中馬匹有多少?”

  李承嗣、史儼領驍騎軍救援豐州,帶走了不少戰馬。

  “目今長安、坊州牧監有戰馬三萬七千匹,駑馬七萬五千匹,足夠此次遠征。”

  楊師厚銀槍效節都恢復至八千人,另外的一萬兩千人還在緊急訓練當中。

  一人三馬差不多也夠了。

  盔甲自然是現成的,大唐這二十多年,也是有些積蓄的。

  “封楊師厚為東北行營招討使,左武衛大將軍,領李承嗣、史儼部驍騎軍,合軍四萬,擊幽州!”

  “臣領命!”

  河北這一路去了,洛陽、中原、山東也要齊頭并進。

  攻不下魏博不要緊,但洛陽、平盧一定要拿下,最好把周德威留在青州。

  楊師厚、李巨川兩人退下,張承業卻留下了。

  “陛下文武分治,掃大唐一百四十年之痼疾,今封賞太厚,絕非治國之道,郭子儀、李抱真皆有匡扶社稷之功,封王并不為過,然當今武人跋扈、人心難測,若所托非人,豈不是重蹈昔日德宗之覆轍?”

  張承業苦口婆心。

  藩鎮之亂最劇烈的時期正是德宗朝。

  涇原兵變、二帝四王之亂,淮西之亂,轟轟烈烈。

  “此一時彼一時,朕起于刀甲之間,諸軍皆是朕創立,各軍皆有皇城司、宣教司,何人敢背叛大唐?自安史之亂以來,中土鼎沸,異族崛起,蓋因大唐武威不振于外,藩鎮征伐于內,朕獎勵將帥,正是重振尚武正風,令將帥與國家同休戚,而非裂土分疆。”

  張承業道:“雄武必以文事濟之,厚此薄彼,恐士人怨懟。”

  李曄略一思索,以文制武肯定不對,以武制文當然也不行,一個天天想著砍人的民族,肯定走不遠。

  必須兩條腿都立起來。

  “討平河北之后,朕亦會封有功文士為大學士。”李曄還是能聽進去意見的。

  其實文人比武人更在乎榮譽、封號。

  “陛下圣明。”張承業心滿意足。

一道道詔令從天心閣下達,長安忽然多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幾分緊張的氣氛。

  馬蹄聲、兵甲聲,在宵禁時也在響動。

  關中子弟辭別了父母妻兒,開始向開遠、通化大營聚集。

  馬監、倉曹、將作監徹夜忙碌。

  樞密院統籌各種出征事宜。

  兵司、戶司也在緊張運轉著。

  政事堂在這個時候也沒人出來扯后腿。

  即便是文人清流,也不愿河北孤懸于大唐之外。

  大唐一百四十年的痼疾正是河北。

  一次次的中興都被河北藩鎮澆滅。

  整個中晚唐的歷史都是在與河北藩鎮博弈。

  現在更不會允許一個整合的河北大藩鎮出現在大唐的軀干上。

  如此龐大的戰爭,動員起來絕非小事。

  無孔不入的細作肯定也會得到消息。

  李曄干脆大張旗鼓,領神羽軍大大方方的出潼關,進駐陜州,東臨洛陽、北望晉、絳,吸引天下人的目光。

  剛到陜州,李克寧的使者就來了,依然是求情。

  如今晉、絳控制在李克寧一系手中,太原也有他的勢力。

  更有如任圜一樣的人。

  如果能把李存勖留在魏博,破其爪牙,晉、絳之地應該能傳檄而定,太原也不是沒有機會和平收復。

  “橫掃河洛,順流而下,直取濮州、平盧,然后匯合諸軍,舉兵渡河,夾擊魏博,下己意下如何?”

  李巨川小眼睛眨了眨,“臣在想,李存勖一定不會坐以待斃!”

  豐州。

  宋瑤到底還是守住了城池。

  賊軍猛攻兩日,丟下一千多具尸體,便向東逃竄了。

  又過了一日,才知道他們為什么逃竄,李效奇、張全義大軍都來了。

  三軍匯合,唐軍復振。

  張全義重整旗鼓,以李效奇騎兵為先鋒,朔方軍為中軍,宋瑤為后軍,向振武軍挺進。

  “不可令賊人逃遁。”張全義意氣風發,又回到當年統領萬軍的狀態。

  宋瑤小聲提醒道:“張公,東面是振武,晉軍轄地。”

  張全義兩眼一翻,“振武難道不是唐土?我等奉皇令討賊,振武若是違令,即為賊!”

  宋瑤咋舌不已,沙陀鐵騎縱橫天下三十載,給他留下了深刻影響。

  張全義又瞥了他一眼,“宋將軍,風向變了。”

  宋瑤抬頭看天,只覺得風起云涌,寒風從山口吹下,呼呼作響。

  “前方三十里,發現賊軍蹤跡,李效奇將軍正在襲擾。”

  “大功一件,諸軍加快行軍。”張全義笑著策馬前奔。

  宋瑤望著他的背影,感覺自己才是上了年紀的人,暗覺慚愧。

  賊軍遠道而來,又在豐州城下猛攻兩日,現在又被李效奇的輕騎襲擾,疲憊不堪,進退不得。

  而在此時,唐軍已經咬上來了。

  不得不戰,振武軍與契丹軍都強自打起精神。

  兩軍列陣,步卒在中,騎兵在左右兩翼。

  號角聲陣陣。

  步卒吶喊而進。

  然而就在此時,北面、西面馬蹄聲奔雷一般響起。

  “殺賊!”

  李承嗣、史儼的驍騎軍也到了。

  霎時間,賊軍被三面合圍,南面的黃河水滔滔,

  賊軍一陣沸騰,再也沒有血戰的勇氣,當場就有三分之一的人放下武器,跪在地上。

  契丹人騎在馬上大聲咒罵。

  步卒們也亂作一團,陣勢全無。

  還有一些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瞬間被激流吞沒…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