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百一十一章 豐州歸化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李存審圍城三月,張處瑾就扛不住了。

  早年間,李罕之投奔李克用,選精銳百人獻給李克用,其中就有符存審、楊師厚、王建及。

  李克用獨眼龍,眼神不利索,把楊師厚給漏了,收符存審、王建及為義子。

  李存審性情謹慎篤厚,常隨軍征討,累立戰功,位在李嗣昭之右,不上不下,李存勖上位之后,進拜檢校太保、蕃漢馬步副總管,在晉軍中迅速崛起,史建瑭、閻寶、李嗣昭、李存進四將隕落之后,李存勖只能把他抬出來。

  不過,李存審沒有辜負李存勖的信任。

  步步為營,奉行圍困之策,張處瑾幾次突擊,皆被李存審擋住。

  鎮州糧食日益緊缺,城中鼠蟻絕跡,樹皮草根都被啃食一空。

  守將李再豐暗中投誠,深夜以繩索接應晉軍的登城,比及天明,晉軍控制四面城墻。

  成德軍餓困乏力,無法阻擋。

  張處瑾、張處球、高濛等人皆被生擒,連同家眷全被送往魏州行臺,斬于鬧市。

  張文禮也被開棺戮尸,曝于白日之下。

  至此,僵持近兩年的鎮州之戰結束,成德全境落入李存勖之手。

  河北除媯州、沁州之外,全被晉軍控制。

  媯州高思繼兄弟為家鄉父老計,宣布歸降河東。

  沁州丁會的壓力越來越大。

  李存勖抽調李存璋、李嗣本、李存霸等將對沁州進行封堵。

  鎮州之戰耗費了晉軍大量人力物力,令河東難以喘氣。

  只能對內加征賦稅,以補軍用,民力漸有不支之狀,時至今日,河西仍沒有完成軍事集團向政權的轉變,依舊奉行藩鎮共治的局面,武人掌權,文人充當幕僚,戰力固然強大,但士卒需要糧餉、裝備,戰馬也需要精飼。

  雖然李存勖也學習大唐,廣開軍屯,招撫百姓墾荒。

  依舊無法解決越來越膨脹的軍需。

  幸好還有李克寧積極發展商貿,搭上絲綢之路的大船,賣些絲、瓷等物,才勉強維持住局面。

  只不過境內百姓過的什么日子就不得而知了。

  李存勖不得不將目光又轉向北面草原上的大兄弟,刀子也是生產力,南面要維持不破不斗的局面,只能伸向北面,掠奪草原部族。

  達怛、室韋、黠戛斯再次受到襲擾。

  他們原本就受契丹人的壓榨,現在又來了晉軍,日子更加沒法過下去,只能西遷入天德軍轄地內,才算躲過一劫。

  因此豐州反而畸形的發展起來,不斷有部族請求內附河套之地。

  李曄一向把河套視為自己的養馬地后花園,好不容易歸化了河套地區的黨項人,不可能送給他們。

  再說李曄還不想河套地區負擔太多的人口,加劇荒漠化。

  遂下令豐州各部族,敢渡河者皆以流賊論處。

  同時派朝中擅于牧事者,管理諸部。

  以歸化策不斷轉化牧民。

  有些警覺的部族不愿放棄傳承,繼續向西向北遷徙。

  強扭的瓜不甜,李曄從其所便。

  但西北面還有大量回鶻人部族,他們不會像大唐這般客氣,絕不手軟,青壯淪為奴隸,女人成為禮物,老弱拋棄于荒野,成了狼群的食物。

  很快他們就發現西北面也不安全,就算沒有部族自相殘殺,也挺不過惡劣的生存環境。

  所以擺在他們面前只有一條路,歸化大唐。

  宣教司、輔軍迅速跟進。

  有了刀子,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草原大兄弟也非常配合。

  黃河不僅滋養了河套,也滋養了北岸的土地,良田、草場、城鎮。

  豐州也變得繁華起來,成為大唐通向草原的口岸。

  朔方也享受到人口紅利,在豐州成為化民之后,就可以在朔方分到田地。

  這時代的賀蘭山南北都是水草豐美之地。

  可以放牧,可以耕種。

  但一切都要在大唐的框架之內。

  從長安出發的驍騎軍、神羽都會不定期巡戒河套、朔方、豐州、涼州等地。

  會對一些沒有戶籍的釘子戶采取強硬措施。

  既是練兵,也是打獵。

  困擾大唐的問題一直不在關中,而在中原。

  中原地區一直多災多難,戰火雖然停了,陳、蔡、許等淮西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瘟蝗災。

  這些地區是戰爭最激烈的地方。

  從黃巢開始,再到秦宗權,血火從未停歇,也是大唐與朱溫對峙的焦點。

  皇城司密奏來報,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青苗綠樹皆啃噬一空,千里焦土。

  也幸虧馮道前期軟硬兼施,遷徙了五萬戶入嶺南。

  減小了這一區域的人口壓力。

  但蝗災最大的危害是流動性。

  淮西遭殃之后,又轉向汴梁。

  汴梁周邊幾州是屯田區域,中原地區的恢復還指望這些田地。

  但在蝗災面前,一切化為灰燼。

  即便韋昭度組織百姓,周云翼組織軍隊,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無濟于事。

  汴梁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費,百姓更是絕望。

  偏偏在這個時候,中原地區流言四起,天子無德,天降災禍。

  有人興風作浪是肯定的,皇城司秘密稽查,卻發現散播流言者都是來自河北…

  李曄趕緊調運荊襄、荊南、江西的糧食入中原。

  在蝗災的威脅下,馮道的遷徙反而變得輕松起來,在分田免賦的誘惑下,大量衣食無著的中原百姓向湖南、嶺南、安南遷徙,越是遠的地方,分的田地越多,特別是安南,只要是唐人,領一人標準百畝良田,還奉送耕牛與農具,吸引力巨大。

  馮道在沿途設立了據點,供南遷的百姓休息,還提供粥食。

  為了安全,還請調江州水軍沿途護送。

  有了糧食,中原地區的流言也就漸漸平息下去。

  百姓還是淳樸的,這兩年大唐的所作所為,他們也都看得到。

  免除田賦,鼓勵墾荒,官府主動提供耕牛和農具。

  大唐官吏也不像以前的官老爺,一到農忙時節,幾乎就住在田壟上,幫農人解決實際問題。

  天災人禍,只要天災沒連著人禍,都能被解決。

  各州各縣在文官的帶領下積極驅趕捕殺蝗蟲,以蟲尸換糧食,搶種一些能應急的作物。

  加上免賦了一年,百姓家里多少有些余糧,熬過去不難。

  李曄體恤中原多災多難,又下令免了兩年田賦。

  一時間中原地區萬民稱頌。

  大唐失去的人心也算挽回一些。

  一些原本躲進山頭梁軍,從山寨中走出,向各地官府自首,這些人原本是朱梁的忠實擁護者,或是黃巢遺部的后代,現在終于放下仇恨,回歸大唐。

  官府自然求之不得,為他們登記造冊。

  一些悍勇的壯士,還被直接補入唐軍之中。

  蝗災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但卻讓大唐深入人心。

  最主要令遷徙變得順利很多。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