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曄在這時代高舉仁義的大旗,那無異于找死。
周圍都是豺狼虎豹,一座光禿禿的長安城,手上一堆臥底,玩仁義?絕對會被當成智障。
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不會跟你仁義,李克用不會跟你仁義,朱溫更不會跟你仁義。
能動刀子,他們絕不會動嘴皮子。
讀圣賢書可以,但絕不能被圣賢書里的仁義道德弄壞了腦子。
這個遍地財狼的時代,李曄若是想站住腳,就要比他們更狡詐,更兇殘!
仁義是要分對象的,對百姓可以,對敵人就絕不能!
剿滅長安附近最大一股亂匪,李曄需要時間消化,所以并沒有再次發兵,就讓高行周率領神策軍回長安。
他不是沒想過改造神策軍,但神策軍內部盤根錯節,父子相繼,宗族林立,是老房子的產物,牽一發而動全身,李曄不清楚里面的底細,稍有差池,引起神策軍兵變,那可就不是鬧得玩的。
這年頭兵頭子造反常有,大頭兵造反也像喝白開水一樣平常。
上次李茂貞圍攻長安,李曄對神策軍的兵諫心有余悸。
事實上,神策軍的戰力并不差,只是戰斗意志太弱。
改造神策軍,只有等禁衛軍成長起來再說,否則神策軍亂起來,周圍的李茂貞、王行瑜、韓建,又要趁火打劫,自己辛辛苦苦的一切,又要付之東流。
所以擴軍勢在必行。
李曄在城中設置了一處忠義堂,其實就是個說書的地方。
不過說書先生全是李曄從禁衛軍挑選的,頭腦靈活,牙尖嘴利。
青壯們勞作一天,吃了晚飯,閑暇時光,來聽聽故事,別提多愜意了,這年頭娛樂節目太少了,有故事聽,哪還不踴躍參加?
忠義堂每天人滿為患,幾乎整個細柳城的居民都會在傍晚時分聽上一段。
今天聽李衛公一戰滅突厥,明天聽郭子儀大戰安史叛軍,后天聽韋皋大破吐蕃。
故事里重現了大唐盛世的輝煌。
講到精彩之處,每個人臉上都是神采奕奕,恨不能生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后世某些讀西方書腦子讀壞了的人在網上叫囂:我不要大國崛起,我在乎小民尊嚴。
國家不崛起,小民何來尊嚴?
西國給了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的小民尊嚴了嗎?
有尊嚴的不叫小民,而是子民,尊嚴是每個子民由內而外的。
有了忠義堂之后,細柳城的民風漸漸振作起來,開始自覺維護秩序。
柳城分軍民兩部,互不干涉,禁衛軍的三條軍紀不是擺設,李曄對禁衛軍外寬內緊,幾個青壯調戲城中婦女,被李曄在鬧市斬首示眾之后,所有人都知道軍法不是鬧著玩的。
有了忠義堂的引導,很多熱血之人踴躍報名參加。
短短幾日,禁衛軍擴張到兩千五百人,這還是精挑細選的結果,主要成分是流民和土匪。
既然擴軍,就要重新梳理兵制,李曄借鑒這個時代兵制的框架稍作改動,廢伍長,以十人為一什,設什長,十什為一都,設都頭,五都為一營,設正副指揮使。
李曄自任都指揮使,同時設一個親衛都,指揮使為辛四郎。
一共五營兵馬,兔崽子們都跟著水漲船高,原先的九個什長全都升為正副指揮使。
這么多人的訓練,靠李曄一個人是不行的,李曄又組建了一個教官隊,從最早的兩百多兔崽子里抽調優異者組成。
這些人無論是實力還是忠心都無話可說。
李曄本想跟教官隊一起訓練的,卻被元景成攔住了,隨著細柳城的壯大,名聲漸漸傳出去了,引來更多的流民,細柳城到了極限,馬上要入冬了,城中的糧食剛剛夠過個冬。
這些日子以來,李曄能把心力投入到軍事上,多虧了元景成把細柳城料理的井井有條。
細柳城原本就是個小城,根本容不下這么多人,擴軍以后,城中就顯得擁擠了。
李曄沉思了一陣,這么擠在城里也不是個辦法,帶進長安恐怕更不行,長安城里不知多少雙眼睛盯著他。
一舉一動都會引來別有用心之人的揣度。
“去齊天王寨!”李曄只能打起山谷里的土匪寨子。
那片山谷是個絕佳的藏兵之地,齊天王能悄無聲息在里面發展到一萬多人,就說明這個地方的優勢。
元景成知道齊天王寨,不過他的真實想法是遷一部分人進長安城,畢竟偌大個長安,人口不足它全盛時期的六分之一。
李曄其實知道他的意思,不過有苦難言,長安的確是最佳的移民之地,但長安同樣是叵測之地,被人看出端倪,暴露細柳城的底細。
禁衛軍是李曄藏的一把暗劍,還不到展露鋒芒的時候。
元景成見皇帝避而不談長安,也就沒再堅持,“齊天王寨名字不太好,請陛下賜名。”
李曄哈哈一笑:“就叫藏龍谷吧。”
元景成是個很好的執行者,三天不到的時間,就遷去了三千青壯和八百民團,李曄還讓周云翼領著一營禁衛軍過去。
擴軍是完成了,但軍費問題隨之而來。
不能像洪武大帝一樣既要馬跑又不給馬吃草。
軍隊有理想,知道為何而戰當然很好,但人若光靠理想只能喝西北風,必須正視軍隊的正當利益,這樣軍隊才能有戰斗力。
在這個問題上,唐朝是吃過大虧的。
唐懿宗咸通九年龐勛作亂,究其原因就是朝廷一再失信,為了節省開支,不讓戍守桂林六年的江淮士卒歸鄉,士卒怒而起兵,百姓踴躍參加,最終釀成席卷帝國南方富庶之地的大亂,敲響了大唐帝國的第一聲喪鐘。
這支亂軍是唐廷手上功勛卓著的精銳部隊,曾幫朝廷平定多次藩鎮作亂。
朝廷如此對待功勛部隊,漠視將士正當權益,軍心盡失。
這不是第一次,從玄宗朝開始,將士的利益就被朝廷各種原因犧牲掉。
正常渠道拿不到應有的利益,只能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得。
士卒自行擁戴首領,攻伐州郡,或是殘殺朝廷派來的官員。
朝廷漠視士卒的權益,士卒也會漠視朝廷,唐之后的幾個王朝,莫不都是如此。
洪武大帝搞衛所制,士兵成了軍官的農奴,嘉靖年間,幾十個倭寇就能直入內地,打到南京城下。
士卒和朝廷如此離心離德,朝廷怎能不崩潰?
但怎么分配利益,又是一個難題。
軍功授田?一座光禿禿的長安能有幾畝田地?
封官許愿?別最后又弄出一堆節度使出來。
大把撒錢?后唐、后晉、后漢都是這么玩的,誰給錢,誰就是皇帝,開戰要給開撥費,守城要給守城錢…不給?我們自己拿。
這已經不是軍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