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寨內外,秦軍把守在各處,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苗王看著那秦兵們,盔甲鮮明,兵器鋒利,更可怕的是,眼神中透露出那股逼人的殺氣,誰敢與秦國為敵,將會死于這些秦軍之手。
這是趙佗有意為之,皇帝給他的命令,是不主動與苗人為敵,要是出現苗人攻擊秦軍之事,也只能參與人員進行懲罰,不可傷及無辜。
不過,趙佗不僅能治軍、帶兵,還能治國,苗人主動妥協,他覺得是收服苗人的好機會。
要收復苗人,需要一定的手段,要軟硬兼施、恩威并濟。
首先要讓苗王看到秦軍的實力,讓苗人不敢違逆大秦。
對于秦軍打敗楚軍,滅韓國、趙國,苗王都已知曉。
現在,要讓苗王親身感受到秦軍的強大。
營寨大門,苗王和兩位手下在等待著。
不多時,杜真和宋啟走了過來,宋啟用苗語對苗王道:“趙佗將軍有令,苗人不可帶利刃進入。”
隨即,杜真命人搜身,沒有發現有任何利刃。
隨后,杜真帶著三人進入軍營。
進入大營后,來到大帳外,苗王只能只身入內,兩名隨從在大帳外等候。
進入大帳,只見左右兩邊各有數名秦將跪坐著。
正中上方那人,年近五旬,身材高瘦,留著山羊胡子,想必是趙佗了。
宋啟對苗王道:“這位便是秦軍主將趙佗將軍。”
苗王向趙佗作揖行禮。
趙佗一副威嚴之色,嚴肅道:“苗人協助楚國與大秦為敵,這乃是十惡不赦之罪,依照秦律,需要將苗王和各長老全家都需捉拿起來,交給廷尉審判,依照秦律治罪。”
宋啟把話翻譯過去。
苗王一聽,大驚失色,立即跪下。
“趙將軍明鑒,苗人是被楚國脅迫,要是不答應楚國,苗人將會有滅頂之災!懇求趙將軍網開一面,向大秦皇帝陛下求情。”
隨即,苗王向趙佗磕頭。
趙佗故意道:“哼!算你們苗人走運,在本將軍南下前,皇帝陛下跟我說,要是苗人肯改過自新,肯知罪認罪,朝廷可有條件饒恕。”
原本驚恐萬分的苗王,聽到這么說,總算稍微鎮定下來。
他恭恭敬敬道:“不知陛下有什么條件?只要苗人能做到,一定遵從!”
趙佗道:“第一,從此以后,所有苗人要歸心于大秦,成為秦人,朝廷在武陵山苗人居住之地設立縣、鄉;第二,允許苗人跟其他秦人通婚,苗人男子可娶秦人女子,秦人男子亦可娶苗人女子;第三,苗人區域,要用大秦的錢幣、度量衡,使用秦篆,行夏人之禮。”
這三點,是他南征百越后,成功治理百越所總結出來的。
聽到這里,苗王遲疑起來,真要是這樣,那苗王地位何在?
見苗王沒有立即回應,趙佗冷冷道:“怎么?是不是不答應?”
苗王為難道:“趙將軍,真要是這樣,那苗人就不再有苗王了?”
宋啟把話翻譯過來后,趙佗一拍桌子,霍地站起,重重地道:“苗王,你們協助楚賊與大秦為敵,依照秦律,應當把你和苗人各長老全家都斬首,你還敢與朝廷談條件?”
看到趙佗這種反應,苗王就足夠害怕了,聽到宋啟翻譯過來的話后,連連磕頭,苦苦哀求。
要是苗王和各長老位置不保,要是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對于他和長老們來說,這跟要了他們的命沒區別,真要是這樣,情愿跟秦軍拼了。
見苗王如此惶恐不安,趙佗神情嚴肅,內心卻是愉快。
“也罷,本將軍上奏皇帝陛下,替你和各長老求情,至于結果如何,就不是本將軍能左右。”
苗王又仿佛看到了希望,連連感謝。
他又說,他三女兒貌美如花,只要陛下肯寬恕,愿意把三女兒進獻給皇帝陛下。
隨后,苗王被帶了出去。
看著苗王離去的背影,趙佗嘴角泛出一絲笑容。
隨后,趙佗取出紙箋在書寫起來,先是報告近期發生的事情,再向陛下認錯,說自作主張處理跟苗王之事未事先得到陛下批準,又再全面論述自身對于處理苗人地區的建議。
這個上奏本內容很長,足足有好幾張紙。
寫好之后,放入信函火漆封緘,立即派人返回關中,上呈皇帝。
六月十五這天,晚上。
由曹參所率軍的齊軍、趙豐所率領的趙軍,卻沒有睡覺。
這天,天氣晴朗,萬里無云。
這就是曹參所等待的好天氣,正是偷偷渡河的時機。
黃河邯鄲郡流域,這里的夜晚并非靜悄悄,鳥叫蟬鳴,青蛙呱呱叫。
這里也并非漆黑一片,在圓圓的月亮照耀下,有著微弱的光亮。
這正是曹參所希望的,動物的叫聲,在一定程度上可掩蓋齊軍行動產生的聲音,齊軍夜晚行動不能燃火,需要月亮光照明。
齊軍主將帥帳,這里燈火通明,所有武將都聚集一堂。
齊軍有曹參、樊噲、王吸、薛歐、靳歙、傅寬、奚涓、高邑、陳錯、張相如、樅公、衛胠、孫赤、宣義等人。
趙軍有趙豐、戚宗、許瘛、馮解散等人。
曹參道:“諸位,今天晚上,我們將要北渡黃河,打敗暴秦,收復趙地的時候到了。只要我們這邊能打敗暴秦,收復趙地,將會揮師向南,跟楚國一同夾擊韓信,函谷關以東的韓國、魏國,都有望可以復國。”
趙豐道:“暴秦休想滅趙,趙國復國的時機到了。”
隨后,曹參下令進軍。
不久后,軍令傳達到軍中各級,齊軍、趙軍開始行動了。
兩軍提前制作好的大量船只被搬了出來,由馬車搭載著來到黃河南岸,士兵們小心翼翼地把船只放入河面上。
等運送過來的船只達到一定數量后,齊軍開始渡河了。
曹參、趙豐都一直在岸邊指揮著,他們有些緊張,只要還沒渡河,誰也無法料定絕對不會有意外。
所幸的是,整天晚上都很順利。
清晨時分,渡河的兵馬已有三萬余人,曹參和趙豐亦坐船來到黃河北岸,隨后,曹參派出騎兵在周邊巡邏。
不久后,騎兵來報,在數里外發現了秦軍斥候,秦軍發現趙軍后,匆忙向北撤退。
齊軍三十萬、趙軍十二萬,如此多的軍隊渡河,以及運送相應的糧草輜重,不是短時間便能辦到。
在這時期,人類還暫時沒有能力,在諸如黃河、長江這樣的大河搭建橋梁,只有船只渡河,要運送人員和物資,需要數天時間才能完成。
曹參讓騎兵先渡河。
中午時分,三萬齊軍騎兵、兩萬趙軍騎兵,聚集在在黃河北岸。
曹參再次把主要武將們召集起來,分配任務。
曹參道:“趙國東邊地勢平坦,有利于騎兵行動。既然秦軍兵力空虛,我們應當派騎兵快速行動,迅速北上,直插邯鄲,給予秦軍震懾。”
趙豐道:“趙軍將會有兩萬騎兵,跟齊軍一起火速北上。由我親自率趙軍步卒,重新收復、接管邯鄲郡各縣、鄉。”
他認為,趙地百姓一定會歡迎趙軍回來。
之前秦國朝廷宣布,免除趙地百姓一年賦稅徭役,得到了一些百姓歡迎,趙豐也打算這么做,免除一年賦稅。
要是免除賦稅,就算趙國復國,趙豐照樣有一年多沒有賦稅收入,對于這個問題,他曾經跟劉邦、蕭何商議過,齊國愿意糧草支援,幫助趙國支撐一段時間。
對于齊國的幫助,趙豐十分感謝,口口聲聲說,趙國和齊國,永遠為兄弟之邦。
劉邦才不會這么無私,幫助趙國就是幫助齊國,有實質性的需要才會這么做。
不久后,齊軍和趙軍騎兵共五萬人,一同北上。
齊軍領兵武將為傅寬、副將靳歙,趙軍領兵武將為戚宗。
除了騎兵要火速北上,步卒亦要跟進,由樊噲樊噲、王吸率領八萬步卒,明天一早出發北上。
趙豐要做的,不是尋找秦軍決戰,而是分出一部分士兵,到邯鄲郡東南邊個縣、鄉、村,告之當地百姓:趙軍已經回來了,趙國復國,當地重新歸于趙國治下。
不久后,潛伏在太行山上的王元,收到了敵軍悄悄渡河北上的報告,他沒有任何慌張,一切都按照原計劃行事。
經過長途跋涉,鄒離和使團成員,風塵仆仆趕到了月氏城,鐵木爾出來城門迎接使團的到來。
一番寒暄后,鐵木爾帶使團入城,安排在驛站居住。
第二天,月氏王阿骨兀正式接見鄒離。
一開始,阿骨兀夸贊秦軍英勇不凡,大敗匈奴兵。
自從那次大敗匈奴后,在月氏東邊的邊境兩百里以內,再也沒有出匈奴人的蹤跡,月氏王安心了,月氏國百姓也安心了。
鄒離道:“秦國是天下最強大之國,在秦軍東邊,秦軍節節勝利,收復越來越多失地,劉邦、項羽這兩個最后的反叛者,即將被剿滅。大秦即將再次天下一統。”
對于他說,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月氏王對此沒有異議,在場的臣子們亦沒有異議。
接著,鄒離繼續道:“只要有秦國保護,月氏國永遠安全。但是,月氏和秦國的結盟,本是互惠互利,卻要秦國派兵駐守,秦國百姓和臣子們都有意見。秦國百姓們,亦不希望從軍的家人相隔萬里之外。皇帝陛下派本使前來,有話轉告給大王,只有月氏國成為藩屬國,才是最根本辦法,讓秦國的大臣、百姓沒有任何理由反對派兵駐守月氏。”
居然是要像羌國那樣,把月氏國變成秦軍的藩屬國,阿骨兀和在場的臣子們都驚訝了。
鄒離繼續道:“大王,月氏國只是名義上向秦國稱臣,每年向大秦象征性進貢,大秦陛下亦會賞賜月氏國。成為大秦藩屬國后,月氏國的一切,軍事、政治、內政,大秦朝廷皆不干預。這乃是對雙方有利之事,大秦皇帝陛下,希望大王能答應。”
道理講得很明白,對于這個提議,月氏王沒有抗拒之心,大多數臣子們亦沒有抗拒之意。
阿骨兀道:“請貴使先回驛館,兩日后必有答復。”
大業皇帝說過:實力是硬道理,秦國已經展現出了足以讓西域任何國家膽寒的實力。
見月氏王和臣子們沒有反感、不悅之色,鄒離料定,月氏國必定會答應。
鄒離走后,月氏王和臣子們商議起來。
鐵木爾道:“大王,臣覺得,向大秦稱臣對月氏有利。大秦是最強大之國,向大秦稱臣,并未矮化月氏國,還有實質性好處。”
烏勒質道:“只要還是由我們來管月氏國內部事務,臣贊同臣服于秦國。”
阿普杜道:“秦國太強大了,做秦國的臣子,月氏國很安全,月氏人很樂意。”
臣子們紛紛發言,大多數贊同做藩屬國。
阿骨兀本身就傾向于答應秦國要求,既然多數臣子贊同,阿骨兀爽快地答應了,君臣都為此高興。
兩天后,鄒離再次見到了月氏王。
阿骨兀正式宣布,同意稱臣于秦國。
雙方當場締結國書,國書內容中,上方是秦篆,下方是月氏文字,月氏王當場蓋章,一式兩份,雙方各一份。
鄒離又還談及詳細問題,他提議,在月氏境內,可推行使用秦國的文字、錢幣、度量衡。
當然,月氏國本身亦有自身的文字、貨幣、度量衡,可以跟秦國的同時使用。
比如客棧招牌,上方寫秦篆,下方寫月氏文字;比如各種告示,同樣可以這樣做。
鄒離說,西域有許多人需要途經月氏前往秦國,他們去到秦國后,一律使用秦國的文字、錢幣、度量衡,要是在月氏國實施,更有利于西邊諸國商人在月氏國消費,便于外商在月氏國活動。
這是嬴子嬰對鄒離的囑咐,他要對西域進行文化入侵,西域諸國共同使用讓秦國的文字、貨幣、度量衡,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又再有在當地駐守的秦軍跟西域女人通婚,生下后代,傳播東方文化,久而久之,西域人就會逐漸認同華夏文化。
當潛移默化到了一定程度,將西域納入秦國國土,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