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臣紛紛夸贊太子,性情沉穩,行事有度,心地仁厚…洋洋灑灑,足有千言。
大皇子心里酸得直冒泡。
若不是親娘一時沖動做了蠢事,父皇根本不會早早立太子。以父皇對他的偏愛,去邳州督軍撫民的差事,定然是他的。因此事揚名的人也該是他才對。
可惜,現在也只能想想而已。
心里再酸,大皇子也不能露出半分,還得擠出笑臉來一同贊譽太子英明神武。
李昊和四皇子心里各自泛酸,也未露于臉上,不約而同地表現出為太子高興的模樣。
永嘉帝沒去留意兒子們的心情,笑著對吏部尚書說道:“邳州還不安穩,滎陽軍繼續留在邳州,吏部選出的官員,也得快些啟程去邳州。免得太子無人可用。”
吏部尚書拱手領命。
散朝后,永嘉帝厚賞了陸府和二皇子府。
這也是朝廷慣例了。打了勝仗,定然要重賞。
挺著七個月孕肚的沈瀾,接了宮中賞賜后,坐著馬車去了二皇子府。
陸明玉的孕期也有六個月了,肚子比沈瀾倒還要大一圈。氣色倒是極好,白里透著紅,眸光明亮,唇畔含笑:“二嫂,你肚子這么大了,坐馬車出行可得加倍小心。”
沈瀾笑道:“今兒個來見你一回,以后我就在府里等著臨盆,不會再出門走動了。”
然后,對著陸明玉的肚子驚嘆了一回:“上一次見你,肚子還沒這么大。現在倒是比我還大了一圈。”
陸明玉無奈地笑道:“是啊,周院使說過,我懷著雙胎,等孕期一過五個月,孩子越長越快,肚子總要大一些。”
沈瀾忍不住伸手輕輕摸了摸陸明玉的肚子:“這才六個月,再過兩個月,豈不是要像吹氣的皮球一般?”
接下來的話,沈瀾沒有說出口。
肚子這么大,懷的是兩個孩子,臨盆的時候定然比尋常孕婦更兇險!
陸明玉窺出沈瀾眼底的憂色,笑著說道:“不用擔心。周院使日日為我請脈養胎,說我脈象穩健,又是習武的底子,身體好得很,便是早產,也不必憂心。”
哪能不憂心。
沈瀾自己這一胎沒操什么心,盡為陸明玉憂心了。她打起精神笑問:“產房可布置好了?奶娘備好了嗎?”
陸明玉略一點頭:“產房已經準備妥當,母后自宮中挑了四個接生嬤嬤,奶娘也備了四個。”
沈瀾啞然失笑:“奶娘要備這么多?”
陸明玉也有些好笑:“母后說一個孩子兩個奶娘正好,怕孩子出生以后奶水不足。”
這都是喬皇后的一片心意,陸明玉身為兒媳,笑著領受便是。
沈瀾又笑道:“再過幾日,三妹就要出月子了。我們兩個眼下這樣,都不能前去周家,可得備一份厚禮。”
陸明玉笑著點頭。
陸明華在大半個月前臨盆發作,生下一個白胖的兒子。
周老爺周太太得了孫子,喜笑顏開。周禮初為人父,也十分喜悅,親自去陸家和二皇子府報喜。
孩子的洗三禮,陸明玉和沈瀾都去了。到孩子滿月,姑嫂兩個的肚子著實不小,不宜出府。賀禮確實要豐厚些,免得周家怠慢陸明華。
閑話一番后,沈瀾低聲說道:“邳州大勝,太子殿下撫民一事做得極好,聽聞皇上十分高興。在朝中大大夸贊了殿下。”
提起李景,陸明玉的目光也柔和了幾分:“打了勝仗后,還要整理軍務,大軍要在邳州待一段時間再歸朝。殿下給我來了信,說是至少要再等一段時日,才能啟程回京。他要趕上一雙孩子出世。”
沈瀾笑著看陸明玉一眼:“小玉,你真該照一照鏡子,看看此刻自己的模樣。”
陸明玉笑著白了一眼過去:“我怎么了?”
沈瀾打趣道:“也沒什么。就是一提起太子殿下,滿眼溫柔和思念。誒喲,這還是我記憶中那個英姿颯爽從不兒女情長的小玉嗎?”
陸明玉被肉麻出了全身的雞皮疙瘩,笑著啐了她一口。
她確實有些想他了。
李景,你一定要早些回來。我和一雙孩子,都在等你歸來。
陸明玉悄然撫上肚子,嘴角微微揚了起來。
十日后,周家大郎的滿月宴操辦得十分熱鬧。
陸明華出了月子后,特意來了一趟二皇子府探望陸明玉。見到陸明玉隆起的肚子后,陸明華也驚嘆了一回,再三叮囑陸明玉要好好養胎。
陸明玉一一笑著應了。
眾人看她挺著碩大的肚子,都替她捏一把冷汗。倒是她自己,心寬寧和,每日悠哉地養胎。
一日三餐外加下午茶和宵夜,吃飽了就去園子里轉悠消食,或是去練武場轉一圈,順便督促陸軒習武。
保持適量的運動,對孕婦也是一樁好事。周院使當然不會阻止。
不過,在陸明玉的孕期進了七個月之后,周院使就格外謹慎起來,每日隨伺左右。
這是擔心陸明玉隨時肚痛發作。
民間有句俗語,七活八不成。意思是七個月早產的孩子,能養活。反倒是八個月早產生下的孩子,更難養大。
懷雙胎的女子,七個多月早產并不稀奇。
便是陸明玉自己,也提了幾分小心。
等待的時間,似乎過得格外緩慢。每一天都是數著日子過。
等進了十月,陸明玉的雙腿開始浮腫,臉頰也有略有些浮腫,肚子沉甸甸的,在床榻上要翻身,得有人幫忙。
綺云傷已經養好了,一天十二個時辰待在陸明玉身邊。到了夜里,便睡在腳踏上。
陸明玉稍有個動靜,綺云便一骨碌翻身坐起來,伺候著陸明玉翻身,或是下榻方便之類。陸明玉心疼綺云,身邊又離不得人,想再點一個丫鬟貼身伺候,和綺云輪換著休息。
綺云卻道:“別人伺候,奴婢放心不下。”
總之,懷著雙胎著實辛苦。換個柔弱一些的女子,只怕早就撐不住了。
在十月中旬,陸明玉的孕期滿了八個月的時候,滎陽軍班師回朝。太子李景,也一并歸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