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九百二十章內閣、軍國

  許安緊握著拳頭,重重的敲擊了一下身前的講桌,講桌發出了一陣巨大的響聲,轉瞬之間便已經是響徹了整個宣政殿,傳入了一眾文武官員的耳中。

  這一次的大朝會之所以召開,就是為了定制。雖然他此前曾經說過,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但是這一條制度,他準備寫入憲法的綱領之中,無論如何都不能改變,也不應改變。

  落后就要挨打,那是無數人用血淚作為代價所弄明白的道理。科舉之制,起于隋唐,而盛于宋明。

世家也正是因為科舉而慢慢的退出歷史的舞臺,而科舉也培養出了一批新興的階級,他們被稱之為  “士大夫”。趙匡得國不正,因此對于武將多有防范,就是之后的幾任皇帝也是如此。

  但是宋初之時武官還是擁有一定的權柄和權柄,這個衰弱是有一個過程,而非是一蹴而就。

  宋朝壓制武官,而重用文官,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士大夫成為了新貴,最后權柄與日俱增,徹底壓倒了武官。

  甚至于在宋神宗時期,文彥博在與宋神宗對奏之時,說出了那句為后人所熟知的話。

  上曰:“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于百姓何所不便?”王安石欲要變法,而變法卻是觸及了士大夫的利益。

  文彥博作為士大夫之中的魁首,反對道:“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而神宗居然沒有對于這句話有什么歧意,足以見宋時文官之權柄。

  而武官的權位卻是跌落谷底,宋時的法制,使得宋軍之中充斥著大量的囚犯和罪徒,更是使得人們輕賤于當時的軍卒,使得武人的地位越發的低下。

  而這一影響甚至是影響到了后面的明朝。朱明時期,土木堡之變,大量的武將勛貴戰死,勢力大損,文官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占據上風,而后便開始了以文治武的道路。

  其實就算是不發生土木堡之變,文官也會逐漸占據上風,也會逐漸掌控國家的權柄。

  這一切的根源,便是因為天下統一之后,四海承平,唯有北方有些許的危險,但是這危險也并不致命。

  北伐的失敗,檀淵之盟的結成,使得宋朝那些鄙夷的肉食者徹底失去了進取之心。

  而朱明時期,那些思想腐朽、愚昧無知的士大夫以為可以守著長城,靠著長城,一直守到老死。

  天下雖平,忘戰必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他們丟掉了血性,丟掉了勇氣,丟掉了尚武之心。

  宋明時期以文制武的最終結果,就是越至后期,越是武備松弛。最后被外敵所滅,亡國滅家、民不聊生、萬姓死亡。

  神州陸沉,百年丘虛。那些先祖所遺留下來的瑰寶都被戰火所燒毀,被無知之人所毀壞,被心懷叵測之人所占據利用,說成是其國家所有。

  國家不堪,山河破碎,無數人的尊嚴被外敵肆意踐踏,頭顱被人踩在腳底,踏在泥濘之中,以此取樂。

  就算是在再度強盛之后,仍然有些人的膝蓋和嵴梁是彎曲的,他們卑躬屈膝,俯首跪在曾經欺辱過他們祖先的人面前阿諛奉承,丟掉了所有的廉恥之心。

  他們認為那些原來欺辱過他們的人天生就應該是高人一等,他們認為那些人天生就要比他們要優秀,他們認為那些人的身上流淌著神圣的血脈。

  但是他們卻是忘記了一件事。在數千年前,在很多地方的人都還茹毛飲血之時,華夏的祖先已經開始開墾土地,明白了應該如何種植糧食,養殖動物,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國家。

  始于夏,烈于商,禮于周…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秦漢一統,四夷賓服。昭昭有唐,天俾萬國…可惜這一切都被那些人沒有嵴梁的人所忘記。

  許安轉過身,一步一步,緩緩的登上了丹陛,走到了丹陛之上的紫座之前。

  天下萬國爭渡,若是不想被踩在腳底之下,不想卑躬屈膝,不想飽經困安,那么唯有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實行軍國之制,以武治國,起碼國家的軍事實力絕不會弱小。肉哪怕是爛,也要爛在鍋里。

  許安摸著身前的紫桌,緩緩坐了下來。當他轉過頭,目光向著下方看去之時。

  宣政殿內的一眾文武官員皆是低下了他們的頭顱,作揖行禮。沒有人敢于質疑他的決斷,也沒有人敢于反對他所說的話。

  太平道特殊性,還有其本身的經歷和民間流傳的各種傳說,使得許安現在掌握著極大的權力。

  無論是秦皇還是漢武,手中所掌握的權柄都沒有他手中的權柄要高。許安的目光在殿內的群臣的身上游動。

  太平道內的那些糟粕基本都移除,如今的太平道已經從宗教演變成了思想。

  而這一思想在不斷的傳播之下,逐漸深入人心,深入各行各業,深入朝廷地方。

  普通百姓也開始逐步明白了這一思想,太平道思潮如今已經興起。就在現在,就在這場朝會進行之時,一場席卷天下的思想啟蒙運動其實已經興起。

但是如今他,卻是一名  “神君”。這是太平道遺留下來的問題,借助兵陰陽,他接連取得勝利。

他將神權成功的加于自身,他成功造就了一個新神,而那個“新神”正是他自己。他現在不像是一名領袖,更像是一位脫離凡塵,高坐于神座之上的  “神君”。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很多人都想要的,而他現在就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手握王爵,口含天憲…他說出來的話,比起銘刻于石碑之上的法律更為有效,他下達的命令,比起天下間的完事都更為重要。

  權既在手,寰宇可驅…神君的這個問題他需要慢慢的解決,眼下他還需要神君這個身份。

  他明白這個世界正確的發展方向,可以讓國家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有著神君的這一身份,他說出來的話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便會有人信服。

  當他指出了方向之后,眾人必定會堅定不移的朝著那個方向前進。這一點其實很重要。

  很多時候,在前進的道路,很多的人都會產生懷疑,懷疑是否走錯了道路,懷疑是否迷失了方向。

  許安給了許攸一個眼神,示意他繼續說下去。接下來的要宣布的事情,真正關乎著大明的將來,關乎著國家的穩固和延續,是保障大明不會因為內部而瓦解或則是腐化的重要手段。

  權力必須要得到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就是沒有被關在籠中的勐獸,將會引發巨大的災害。

  鷹狼衛作為特務機構,雖然也有監督的權力和能力,但是僅僅依靠鷹狼衛自然是步行。

  “三府六部之外,增設都察院,獨立于三府之外,都察院下轄三法司,分別為軍法司、政法司、道法司…”

  “都察院,設令君一人,左右御史各一人,三法司分管軍、政、道。”

  “都察院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有糾劾文武官員,辨別冤枉,監督下屬有司之職,監察使,除負責處理院內及三法司的行政事務外,還要行使彈劾、監察的權力,對有貪污行為、結黨營私、作威亂政、敗壞官紀的官員均要加以彈劾。”

  “三法司,須依照規定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官吏將校進行監察,調查公務違法和職務犯罪,并進行廉政建設和反腐建設,保障國家穩定與安全。”

  “都察院、三法司,皆受鷹狼衛監管。”都察院之中除三法司之外,還設有自我監察的機構,不過在詔書之中并沒有說明。

  宣讀詔書自然是挑著重要的去說,都察院、三法司才是重點,其余的都是旁支末節。

  鷹狼衛也是如此,在鷹狼衛之中除去狼衛、鷹衛,還設有監察衛,監察衛的職責便是保證鷹狼衛隊伍之中的純潔性,防止鷹狼衛內部的腐化和被滲透。

  監察衛除了明面上的人之外,在狼衛和鷹衛之中也有其人員隱藏。

  “都察院定為三品衙署,都察院令君為正三品…”如今的明庭之中,二品衙署只有三府,三品衙署便是六部,四品則是二十四司一級。

  都察院定為三品在情理之中,但是都察院的院首被稱為令君這一事卻是讓人不由有些遐想。

  自漢末以來,官場乃至世人對尚書令,位居樞要的大臣的敬稱便是令君。

  如今被明廷之中有資格被稱為令君的人只有四人。內閣首輔閻忠,中書府府令許攸、中軍府府令賈詡、中道府府令石厚。

  現在許安將這一約定俗的名稱變成了都察院院首的官名,三法司對于三府都有監察權。

  都察院的權柄不可謂不重啊。不過建立都察院的這一詔令還并非是結束,接下來的消息更是讓宣政殿的氣氛沉重了些許。

  “內閣增設四席,此四席,由上將軍龔都、中領軍徐晃、衛將軍呂布、車騎將軍何曼四人擔任。”

  “內閣常設席位定為九席,武職占五席、文職占四席。”宣政殿內一眾官員將校都沒有言語,文官們皆是默然不語,神色凝重,而一眾武將多是喜色于表。

  當初內閣初建,內閣人選為,閻忠、許攸、賈詡、魏律、楊尉、葛舟六人。

  這六人之中,除去賈詡是中軍府的府令,閻忠和軍事也有關系之外,幾乎全是文職。

  至于中道府自然是沒有占任何的席位,畢竟所有參軍和為官的人,只要是超過了正七品,就必須要是加入太平道,接受太平道的思想。

  也就是說,內閣的九人,都必然是太平道的道眾。內閣雖然初建,只有建議權,但是當初許安選派內閣成員之時,任用的人皆是高官,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內閣在日后的權柄能有多重。

  而如今一下增加了四席,四席皆是武將,而且都是正二品的軍銜的重將。

  加上這四席,如今的內閣實際上是有十席,之所以說是定為九席的原因也很簡單。

  閻忠去世之后,他的席位自然是去除掉。漢庭覆滅,天下一統。在外征戰的一眾將校自然是免不了升官加爵。

  龔都升任為上將軍,而呂布則是衛將軍,何曼被升為了車騎將軍。徐晃則是接替了龔都的職位升任為了中領軍,徐晃在太行山時便跟著許安,而后歷經了幾乎所有的戰事,且皆有戰功。

  龔都卸任中領軍之后,這一職也被許安交給了徐晃。諸將的晉官在朝會的開始便已經宣讀。

  上將軍龔都。衛將軍呂布、中領軍徐晃、車騎將軍何曼。征東將軍張燕,征北將軍張遼,征南將軍公孫度,征西將軍麹義。

  鎮東將軍,鎮北將軍趙祗,鎮南將軍顏良,鎮西將軍文丑。安東將軍馬超,安北將軍龐德,安南將軍張揚,安西將軍周倉。

  平東將軍馬騰,平北將軍黃龍,平南將軍李德,平西將軍管亥。其余的人仍然是封號將軍,畢竟重號將軍只有二十七位,不可嗯全部封完。

  當然其余的戰功無法升官,自然是用在了加爵之上,這一次的封爵人數在百人以上,授勛的更多,就是最為貴重的金質衛道勛章都要下發十枚。

  “新的內閣次輔由上將軍龔都擔任。”許攸收起了詔書,對于都察院的建立還有內閣的變動,他自然是知情,甚至他也參與了決策之中。

  監察系統的設立是必然,秦漢有御史臺,許安不可能不設立,雖說都察院的權力有點大,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內閣的安排,他也沒有做出反對,首先是反對多半是沒有效果,他很清楚,相反還會給許安留下的懷的印象。

  其次,內閣次輔和首輔,許安都規定了任期,兩者的任期都在十年。擔任了十年之后,都必須要退位讓賢。

  最普通的閣臣任期則是永久,不過這取決于其在本身的職位待多久的時間。

  內閣大臣九席。上將軍、中領軍、衛將軍、車騎將軍四席。中道府、中軍府、中書府三席。

  吏部、法部兩席。在位期間,自動成為閣臣。這內閣,將會是日后大明真正的決策機構。

無線電子書    黃天之世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