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百六十章:烽煙四起,白馬公孫

  孫堅如今帶領漢軍連戰連捷,一路勢如破竹,直抵冀州魏郡內黃城,距離魏國的首都鄴城不過百里之遙,數日便可以到達。

  袁紹為了支援東部鮮卑的戰事,以牽制許安在北疆的部署和戰略,分去了不少的軍兵,甚至連三郡烏桓的騎兵都征召了不少。

  而且此前為了穩定青州的局勢,袁紹不僅命鞠義帶著其麾下最為精銳的先登營五千趕赴青州,還讓路昭帶領幽州騎四千南下,甚至還讓身為三郡烏桓統領的蹋頓親領烏桓精騎八千南下馳援青州,新編的虎豹騎也是被其全數交到了田豐的手中。

  只是千算萬算都沒有人算到,王脩最后竟然會選擇反叛,使得整個魏軍在最終在青州戰場之上折戟沉沙,滑向了滅亡的深淵。

  洛陽地區,又分去了不少的兵員去鎮守,更是使得魏軍的實力分散。

  所以如今整個魏郡還有在東面的清河郡和東郡之中,魏軍共有步卒四萬余人,騎軍倒是還有一萬五千騎。

  不過這其中,有八千人是烏桓的騎兵,并沒有裝配多少的新式騎具,因此戰力較弱,只有七千人是幽冀本土的漢軍騎卒,步騎不過近六萬人。

  而漢軍卻有步卒八萬多人,騎兵九千余人,步騎超過了九萬人,比魏軍要多出了三萬余人。

  這一次孫堅帶領大軍北伐并非是一時起意,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而且還有郭嘉、荀攸等一眾在其旁出謀劃策,指定了詳細無比的計劃。

  當初東路漢軍進攻受挫,失去了后進的能力,無力再和西路漢軍形成包圍之勢后。

  漢庭之中便迅速做出了針對,劉備就被暗中從青州濟南國調往了兗州,除了劉備本人之外,其麾下的五千余名幽州騎也在征調的序列之中。

  為了躲避魏庭之中魑魅的探子,五千余名幽州騎跟隨著后勤運輸的部隊,分批次有計劃的撤離了濟南國,借著大雪的掩護,還有前線故意放出的假信號,以及繡衣使者的注意。

  西路漢軍攻入濟南國之后之所以沒有輕舉妄動,主要的原因確實是因為北方的黃河還有不少的魏軍,一旦他們太過于深入青州,后路可能會有被切斷的危險,就此全軍陷入青州之中,最后被魏軍全滅。

  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劉備以及其麾下的幽州騎已經離開了青州的濟南國,曹操麾下的根本沒有多少可以調動的騎兵。

  劉備的離開并沒有引起魑魅探子的注意,繡衣使者只比鷹狼衛短成立了一年多的時間,他們的經驗同樣豐富,在本土能夠能穩穩的壓住魑魅的一頭。

  鷹衛也因為繡衣使者的逐漸壯大,而行動逐漸的困難了許多。

  有著劉備麾下那五千名幽州的精騎,也讓孫堅有了野戰的資本,雖說漢軍中的新式騎具并沒有完全列裝全軍,但是已經覆蓋了八成以上的騎兵,起碼雙腳馬鐙都全部擁有了。

  雖然魏軍的騎兵還是要多出了六千余騎,但是對于沒有多少衣甲的烏桓騎兵,孫堅并沒有放在心上。

  大谷關一戰,他帶領著豫州兵又何嘗有多少騎兵,面對著董卓麾下精銳無比的西涼鐵騎,他一樣能夠戰而勝之,何況區區烏桓騎?

  孫堅唯一忌憚的,不過是那些裝備了新式騎具,沖擊力戰斗力大大提高的冀幽魏軍騎兵罷了。

  因此孫堅除去召集劉備帶領幽州騎一同北上,還命令各地的工坊制作了大量的強弓硬弩,趕制了箭矢,并列裝了大量的長槍,為的便是壓制魏軍中的騎兵。

  許安在太平道內實行的工坊制度也被漢魏兩庭學進去了一些,但是漢魏兩庭實行的工坊制度并不一樣。

  漢魏兩庭自然沒有如同許安那般給予工人較好的待遇。

  他們做法十分的簡單粗暴,將所有的匠人都劃歸成為了匠戶,然后以徭役的名義征發,集中在原材料地的附近,集中管理。

  太平到在工坊之中給與工人都發有一定的俸祿,但是在漢魏兩庭的工坊,一些剝削嚴重,腐敗嚴重的地方工匠的衣食住行甚至都得不到保障,連口糧都要被克扣。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希望敵人都是蠢貨,都是一群不知道變通的腦殘,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昔日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諸侯并立。

  看到變法能夠強國之后,各國全都爭先變法,無所不用其極,在各式各樣的地方革新。

  百家爭鳴,只為于亂世之中一展所學。

  什么祖宗之法不可變,不過是一句笑話。

  新式騎具這樣保密性不高的東西很快便被漢魏兩庭所學。

  甚至在北地的鮮卑部落也出現了同樣的騎具,畢竟無論是中部鮮卑還是東部鮮卑都見到了黃巾軍和魏軍騎軍的騎兵,雙腳馬鐙和高橋馬鞍極為顯眼,不可能注意不到。

  不過因為煉鐵技術的落后,還有原材料的稀缺,他們只裝配了馬鐙,而且還是皮制,草制的,馬鞍也有了一定的改良,馬蹄鐵基本不存在。

  配重投石車雖然經過了嚴格的保密一直沒有泄露其秘密,但是漢庭卻是研究出了一種威力比之此前更大的人力拋石車機。

  雖然威力要小一些,而且其射程也是沒有辦法和配重投石機相媲美,但是這樣的投石車對于夯土所造的城墻已經有了相當的威脅。

  旋門關被破,還有黃河北岸魏軍原本占據的黎陽等渡口被破,便已經能夠證明其拋石機的威力和實戰效果。

  而且根據鷹狼衛的送來的情報,似乎漢軍和魏軍這段時間,已經開始在演練隊列,重新定義軍陣,很多的地方都開始和原本的黃巾軍訓練模式相仿。

  黃巾軍的訓練辦法并非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的再改善。

  最初是許安依照在此前看過的一些關于軍事的書籍,根據后世的經驗獨自編連。

  但是后來,則是許安和閻忠、許攸、賈詡等人共同編寫,并納百家之所長,取長補短,編寫了用于指導軍隊的基礎訓練。

  步兵操典的一書,在太平道中幾乎每一個軍司馬都有,保密性還尚可。

  但是不需要知道步兵操典上寫的所有內容,只需要一些人混入軍營之中,接受了訓練之后,也可以總結出一些經驗。

  魏軍和漢軍基本上也只是學會了皮毛。

  而且就算是把放到了漢魏兩庭高層的手中,只怕是這種練兵的辦法也難以推行下去。

  黃巾軍之所以能夠將的內容落實,是建立在識字率不斷的提高,以及軍中符祝,軍官的共同作用,對于軍官的素質要求頗高。

  這個軍官,不僅僅指的是軍司馬一級的軍官,而是隊率一級,屯長一級,甚至什長都算在其中。

  一書,是為黃巾軍量身定做的一本軍事基礎訓練手冊,而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軍隊。

  許安可以將所有的軍官,無論軍職高低,出身如何都送往專門設立的軍事學院訓練學習。

  但是在漢魏兩庭之中,這卻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那些渾身骯臟的泥腿子,出身卑劣的庶民怎么配和他們一樣接受教育?

  他們珍藏的家學只能教給本族的子弟,外姓人終究是外姓人,家學絕對不能外傳。

  所以就算是許安毫不遮掩的開辦學坊,開辦軍校、醫院,但是漢魏兩庭卻一直沒有效仿。

  漢魏兩國的官員何止萬人,但是卻是沒有一個人在朝堂之上將這個問題提出來,所有人都默契的避開了這個有些敏感的問題。

  只是雖然漢魏兩軍只是學到了黃巾軍的表面,學到了皮毛,但戰力仍然是有了不小的改觀。

  隊列的訓練,還有各種各樣針對的訓練的辦法被學去之后,最直觀的便是軍容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征募的新兵也因為有隊列等訓練的,也能夠更快的走上了戰場。

  就在許安在研究漢魏兩庭之時,漢魏兩庭之中的人也在研究著太平道,研究著黃巾軍。

  他們無法復制太平道,但是他們卻可以從其身上學到不少的有用的東西,可以用在他們自身上的東西。

  錦衣玉食,是世家豪強的錦衣玉食。

  歌舞升平,是世家豪強的歌舞升平。

  長樂未央,是世家豪強的長樂未央。

  那些繁華虛偽的景象,和底層的升斗小民根本沒有任何的關聯。

  普通的小民,在大多數世家豪強的眼中和地上行走的螻蟻一般渺小,這數百年來間,只有少數的幾次,那些世家豪強將小民放在了眼里。

  黃巾起義,真正的讓世家豪強感到的恐懼。

  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原來那些他們一直以為只不過是螻蟻,愚昧無知的小民,在團結起來之后,卻擁有改天換地的力量。

  有了威力強大的“拋車”,那么鄴城那堅固的城墻將不會再成為問題。

  這個時間段,孫堅帶領漢軍進攻鄴城。

  袁紹在鄴城能夠調集勤王馳援鄴城的軍隊卻是少之又少。

  袁紹若是想要調兵,只有從三處地方調兵。

  一是從洛陽地區、河內郡兩地調兵前來。

  二是從青州的平原郡調兵,也就是調撤離到北岸的青州魏軍和馳援的軍隊支援。

  三則是幽州的三郡烏桓和幽州本土的軍卒。

  從洛陽地區、河內郡兩地調兵前來,但是還要留下足夠的人員防守,那么能夠征調的軍隊不過數千人,杯水車薪。

  從青州黃河以北的平原郡調兵,那么正好給了如今還在青州的漢軍的一個絕好的進攻機會。

  一旦鞠義帶領著麾下的主力前往馳援鄴城,那么青州漢軍便可以毫無顧忌的渡河北伐,一口氣將整個青州都收入囊中。

  而最后一條道路,從幽州的三郡烏桓之中再度征兵,以及征調守衛幽州軍卒。

  這一條路確實可信,黃巾軍暫時沒有任何南下的舉動,有東部鮮卑穩住北疆,不需要太過于擔憂公孫度和許安進攻幽州。

  但是這一條路,孫堅怎么可能想不到,漢庭的一種謀士又豈全都是酒囊飯袋?

  現在幽州本土的守軍,還有三郡烏桓卻是根本無力南下馳援鄴城。

  因為有一個人擋住了幽州軍的回防,而且不僅僅是擋住了幽州魏軍和三郡烏桓的南下,還極大的威脅到了如今屯駐在青州平原郡的鞠義部。

  那個人不是什么憑空冒出的人,他正是原本盤踞在幽州,人稱白馬將軍的都義侯公孫瓚。

  這一切都還要從初平二年說起。

  公孫瓚斬殺了劉虞之后,也激起了三郡烏桓的反抗,三郡烏桓起兵要為劉虞報仇。

  袁紹當時正和公孫攢僵持不下之時,與當時的烏桓峭王、鮮于輔達成了共識,引誘公孫瓚北上救援涿郡。

  烏桓峭王因此和鮮于輔合兵一處,南下進攻涿郡。

  公孫瓚于是領軍北方,意圖先剿滅了幽州的叛軍,再去對抗袁紹。

  公孫瓚帶兵一路北上,與桓峭王、鮮于輔兩人軍隊于鮑丘遭遇,雙方爆發大戰。

  就在鏖戰之際,麴義領大軍趕到。

  公孫瓚軍不敵潰敗,鮑丘一戰,袁紹軍斬首二萬余級。

  屢戰卻是屢敗,公孫瓚麾下部曲也是因為連番的慘敗,士氣低落,軍心難振,根本無力再戰,最后公孫瓚只能是率領殘部逃回了易縣。

  公孫瓚麾下最為精銳的白馬義從也是損失殆盡,悉數戰死。

  那個時候,公孫瓚已經丟失了大部分的疆域,后方也被三郡烏桓占據,還跟隨著他的士兵只有萬余人。

  易縣南臨易水,因為地理條件的原因,公孫瓚下令軍卒在城外挖壕溝十數道環繞,并堆積土丘,高各五六丈,上筑營駐兵。

  中心山丘高達十丈,其上建樓,公孫瓚自居,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里面,呈送文書系繩引上,城內儲谷數百萬斛以為自保。

  攢曰:“我昔驅畔胡于塞表,當此之時,謂天下指麾可定。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兇年。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谷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袁紹數次想要進攻易縣,但是最終都是無疾而終,反而折損了不少的兵將。

  公孫攢以騎軍揚名,但是最終卻是在袁紹的手下連番遭遇敗績,最終卻是在守城戰上找回了面子。

  袁紹后面只是令崔巨業屯兵于易縣以北,警惕公孫瓚再度出兵。

  從初平二年一直到初平六年的四年時間之中,公孫瓚一直沒有動靜,似乎真的想要在易京待上一輩子。

  但是恰恰就是這個時候,公孫瓚領兵殺出。

  而公孫瓚兵出易京之時,就在孫堅攻破黎陽之后的第三天。

  時間之所以如此接近,自然不是什么巧合。

  這一切都是早有預謀…

  崔巨業久守易縣,根本沒有想到公孫瓚還會領兵出戰,潛伏的繡衣使者趁亂在營中縱火。

  公孫瓚親帶騎軍出城進攻魏軍大營,魏軍猝不及防之下,被公孫瓚擊破。

  公孫瓚余威不減,于亂軍之中,將崔巨業陣斬,守衛在易京之外的魏軍由此土崩瓦解。

  而后,公孫攢開始瘋狂的報復和擴張。

  以易縣為中心輻射近百里的范圍之內,大量的城邑遭到了掠奪。

  不僅如此,公孫瓚裹挾了不少的壯丁,強征為兵。

  如今有公孫瓚在北地,北方的三郡烏桓和幽州軍確實根本不好馳援鄴城。

  我知道,各位一定忘記了公孫瓚。

  大家也別說我黑公孫瓚,公孫瓚在歷史上確實算是名將,戰功也算顯赫。

  但是他在和袁紹的交鋒之中戰敗之后,確實是在在易縣筑京自守,屯糧不出,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的。

  歷史上,從興平二年到建安四年,也是四年的時間,一直都是固守易京。

  以下是歷史上公孫瓚的結局。

  建安四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騎兵于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于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引火自焚。

無線電子書    黃天之世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