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姐兒跑過來聽她們講。
伍氏見她過來,讓小紅給她端黃米粥喝,早上就配荷包蛋。
康哥兒醒后也跟著跑過來她們這里。
伍氏看著她們吃,邊跟梁老太商量道。
“早上我看了一下,街道兩旁基本都是賣菜賣肉的,還有面館跟客棧。”
如果她們想在衙門附近開店,就得開個不一樣的,免得跟人家搶生意。
至于賣什么,伍氏想了好了,“干脆就賣豬肉脯吧。”
附近店鋪有賣肉的,她再賣也不一定賣的比人家好。
加上還她得在家給小兒子小女兒喂養,去看店也不合適。
而且她現在也算是知縣夫人,拋頭露面肯定不行。
所以這賣的東西最好是別人家沒有,并且不需要她親自看著的。
豬肉干,豬肉脯都比較好賣,也比鮮肉容易保存,倒不怕賣不出去。
而且梨花鎮的百姓看著挺富裕,應該能接受價格高一些的豬肉鋪。
梁老太覺得這主意挺好的,便應了。
“豬肉我讓小紅跟她男人去買,回來你教他倆做,店鋪就給他們夫妻經營,都信得過。”
伍氏也是這么想的。
小紅是她是一起長大,她男人也是個有信譽的,手藝教給他們也沒事。
接下來就是租鋪子的事了。
伍氏不想麻煩梁晉,讓小紅偷偷問了這衙門一個煮飯的老婆子。
那老婆子是梨花鎮本地的,今年五十了,精神頭還很足。
小紅一過來,她就跟小紅聊的熱火朝天。
小紅跟她了解了這街道物價的行情,又問了一下附近有沒有要租的鋪子?
那婆子說有,“咱后門那里有家蜜餞鋪要倒了,那家正好可以租。”
街上蜜餞鋪就兩三家穩固的,其他那些基本開不了多久就會倒。
競爭力大,開了也是白開。
伍氏一聽這么近,當即讓小紅去看看。
小紅跟她男人去看過后,問了價格,看了地段,各方面都不錯。
伍氏見小紅滿意,又讓小紅去問了一下師爺。
師爺回話說那鋪子沒問題,伍氏才把那鋪子租下來。
后面就是做豬肉脯跟豬肉干的事了。
瑩姐兒平日最愛吃豬肉脯牛肉干,自然要來看。
伍氏在廚房教小紅,兩人一起做。
瑩姐兒也跑進來湊熱鬧。
“娘,我也要學。”
伍氏見她進來,讓她,“要學就站邊上看。把步驟記腦子里。”
瑩姐兒點頭,拿了個小凳子,就站在上面看她們切做豬腿肉,去骨,腌制,烘烤。
每個步驟都很講究。
古代沒有烘烤機,都靠人工烤干,花費的時間比較長。
伍氏跟小紅忙活完,都天黑了。
瑩姐兒看著都覺得累,卻覺得蠻有意思。
伍氏問她,“學的怎么樣?步驟記得住嗎?”
瑩姐兒當道,“記得住,就是刀太重了,拿不動。”
古代的切肉的刀,特別的重。
別說女人了,男人切肉切久了都手酸。
瑩姐兒說,“娘,不然讓鐵匠給您弄個輕一點的切肉刀吧。”
不然一天切那么多肉,手都要斷了。
伍氏突然想起,“我倒是忘了,出門前我把切肉刀帶出來的。我給忙忘了。”
她本來就是賣臘肉跟豬肉鋪的,出門想著要來這邊租鋪子,工具就帶出來了。
但今天太忙,就給忘了。
瑩姐兒說,“做豬肉脯太累了,不然您還是做臘肉吧。”
伍氏頷首,“慢慢來,先看看這邊人喜歡吃什么。”
她先一樣做一點,讓小紅慢慢上手。
看看這邊人喜歡吃什么,往后再主打某樣產品去賣。
瑩姐兒看她娘挺有開店頭腦,笑著拍她馬屁,“不怪我爹離不開您,咱家都指著您呢。”
伍氏被她夸樂,點她腦袋,“就你會說。”
晚上梁晉忙到很晚才回來,一家人邊吃飯邊聊。
梁老太問,“第一天上任,還順利嗎?”
梁晉轉了轉腦袋,脖子有點酸。
回道,“還好,一開始不太上手,慢慢就好了。”
梁晉不笨,學什么都很快。
梁老太對兒子也有信心,就不問了。
到了第二天。
瑩姐兒就準備給榕哥兒跟婷姐兒寄信了。
康哥兒也想跟景昱景芯寄信。
他們一起拿筆寫信,最后封上信封,拿去門不遠處的驛站。
瑩姐兒記著景釋榕讓她養信鴿,但剛來這里,也不知道哪里在賣信鴿。
只能跑去問衙門煮飯的婆子。
那婆子最喜歡的就是跟人聊天,瑩姐兒問她幾句,她能跟你聊很久。
瑩姐兒也想知道這里的行情,便那把椅子過來聽她說。
那婆子見她這么捧場,當即去屋里拿了盤蜜餞,讓瑩姐兒邊吃邊聽她說。
瑩姐兒笑著應好,叉了塊金絲蜜棗吃。
梨花鎮的蜜餞做的特別香甜,都是用新鮮的果子秘制的,味道特別好。
不過吃多了蜜餞會牙疼,瑩姐兒也不敢多吃。
那婆子見她乖巧,笑著跟她說。
“你叫瑩姐兒是吧?”
瑩姐兒點頭,“是啊,阿婆叫什么?”
那婆子回答,“大家都叫我麻婆子,我今年五十了哦。”
說的很是開朗的樣子。
瑩姐兒知道老人家喜歡別人夸她年輕,當即說道,“阿婆好年輕啊,看著像四十的。”
麻婆子聽后,頓時開心大笑,門牙都少了一個。
她跟瑩姐兒說,“上一任知縣家的孩子,可比你頑皮多了。那三個小子,實在磨人的很,我看的煩死了,可惜不能打,不然我肯定要揍他們一頓。”
瑩姐兒忙問,“為什么啊?”
這得多皮?皮的讓麻婆子這種活潑性子都發飆。
麻婆子回憶道,“那三個臭小子,天天捉蟲子來嚇我,以為老娘會怕那些,蠢透了。”
“真是八九歲的年紀,狗都嫌。”
瑩姐兒聽的捂嘴笑,不用發言,麻婆子繼續跟她吐露。
“我瞧你們一家都挺不錯的,就跟你嘮嘮鎮上的事。”
瑩姐兒忙說,“好啊,我也喜歡聽阿婆講話。”
麻婆子有她當聽眾,自然滔滔不絕。
“咱鎮上以前可沒這么繁華,大片地都在種果子。”
因為有人賣果子賣的不錯,大家便紛紛效仿。
后面人家做了蜜餞,百姓們又開始跟風。
最后導致一個鎮全賣一樣的東西。
要不是后來沒飯吃了,就剩果子了,大家還沒想起來要種大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