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慎看著那逍遙游,疑惑道:
“這門術法細看之下,為什么如此奇怪,如同有人強行借莊周逍遙游一篇穿鑿附會而來,這其中修煉理念不像是道家法門,奇怪,這般修行下去,雖然有術法,但是已然偏離我所修之道。”
俞慎仔細查看鯤鵬變法門,眉頭更加緊鎖,道:
“這法門比剛剛那個還更像是穿鑿附會,采異獸精魄、氣血煉化入血脈,再借異獸磅礴精魄、氣血突破,亦可化作異獸而行,煉化氣血入體還能理解,這引精魄入體,難道不怕異獸精魄兇性沖擊魂魄,也沒看到煉化異獸意識之法,難道古時候變化之術皆是這般?”
看完這鯤鵬變,俞慎發現這修煉之法皆與自己所修不合,道:
“這般修煉之法,我如若強行修行,搞不好還會跟自身修行相沖,不練也罷,回頭給師父瞧瞧是怎么一回事。”
說罷,俞慎也就將這些遺刻拓本放下,也不再去想它,要是強行修煉出了問題,那可沒有地方說理去。
將藜杖收入儲物模塊,這藜杖可使用縮地成寸,有時候或許還能用得上,而遺刻拓本則收在蓮中境中,隨身攜帶也沒有啥用處。
收拾妥當之后,俞慎便自出了蓮中境,再次來到外界。
算了下時間,俞慎與曹操辭別也就十多天,這時候也不知道曹老板是否去上任了,想想后來局勢,許多大事還未到時候,便想先在這天下好生游歷一番。
俞慎此時對之前左慈所說蜀中酆都頗感興趣,而且此時張道陵的孫子張魯也在蜀中傳道,或許可見識一下這個時代天師道,或者說五斗米道的風光。
說干就干,俞慎攤開手掐算方位,不多久就確認了方向,抓起一把土便架起土遁而去。
借著土遁而行,俞慎一路便往要往蜀地而去,真元消耗過大便降下遁光,以神行法行走,一路上倒是進度頗快。
俞慎這一路往蜀中而去,也看到了漢末世道的荼蘼,遍地是山賊土匪橫行,有時候甚至是官兵假扮土匪,一路許多良田荒蕪,可謂是滿地餓殍、民不聊生。
見著這一路情況,俞慎知道四百年大漢也真的走到了盡頭,后續迎來的是更加紛亂的世道,然后便是漢末三國百年動亂,漢人數量銳減,元氣大傷。
后來天下歸晉后,司馬家又出了奇葩皇帝,導致八王之亂,原本就沒有恢復元氣的漢人,沒辦法阻擋胡人入中原,最終便是五胡亂華。
俞慎一路思考著后續的思路,一路前行,花了半個多月便到了關中,來到了東漢末年的長安,或者說西京。
為了保險起見,俞慎換下道士裝扮,以假形之術變幻作一個中年儒雅男子,換上了士子裝扮,將古篆七星劍佩戴在腰間,戴上墨竹笠,這樣的裝扮在這個時代麻煩相對會少一些。
借著術法之便入了長安城,此時長安城雖然不是帝都,但依舊是氣勢磅礴,極具漢代氣魄,雄立于關中,看守著這個時代的關中平原。
入了長安城,這長安城與外頭紛亂不同,依舊是一片太平模樣,來往商人絡繹不絕,非常的繁華。
其中還見著不少來自西域的商人,給長安添加了一些別樣的色彩。
在長安城內找了家旅店住下,俞慎便準備現在長安游覽一番,好好見識一下這漢代的長安城。
俞慎花了許多時間將長安城幾乎游覽一遍,這時候風光與后世完全不同,或許比不上西漢時候,但也絕對是值得好生游覽的古城。
游遍長安之后,俞慎在落腳的旅店計劃起入蜀的道路。
這長安位于關中,而關中要往蜀地去,要先走秦嶺古道往漢中去,到了漢中再穿越巴山古道便可入蜀。
而這秦嶺古道有多條,俞慎這幾日多番打聽之下,最終準備沿著子午道穿越秦嶺,往漢中去。
這子午道便是后來蜀漢大將魏延建議出兵長安的子午谷,這條道路可以算是秦嶺古道中最難行走的,路途崎嶇、艱險,還兼之氣候多變。
不過俞慎也就想找條人少的路走,順便能見識一下秦嶺的壯麗風光。
定下路線,俞慎準備妥當后,便辭別了長安城,往打聽好的方向而去。
俞慎從長安出發,直南入子午谷,沿著子午道而行,要先過子午關,再能往漢中去。
走在這子午道上,這一路風光與后世完全不同,道路崎嶇艱難,真如后世詩仙李白所說,難于上青天。
俞慎腳程頗快,也不再駕遁光或者以神行法前行,反倒是以自己一雙腳踏上子午道,欣賞秦嶺一路別樣的風光。
這子午道確實如俞慎所打聽,一路上過了子午關便幾乎沒人,那子午關或許是因為此時不是戰亂,且地處偏僻,所以守備非常松懈,俞慎略微施展術法便過了關。
不過這子午關如此艱險,無論從關中,還是漢中方向來都是易守難攻,不失一個關隘的作用。
這子午道一路差不多有千多里路,一路蜿蜒崎嶇,大半以上的路程都在山中,所以這一路下來都沒有一個縣級以上的治所,人跡罕至,野獸不時出沒。
這般景色俞慎反倒是喜歡,一路下來看著秦嶺風光,心中甚是滿意。
偶然遇到些周邊村落在秦嶺里討生活的獵人之類,皆是淳樸之人,拉著俞慎千萬交代此路難行,要小心云云,反倒是沒有遇到什么剪徑的賊人。
俞慎一路游覽風光,所以行走下來也比較緩慢,足足花了十多天方才穿過子午道,來到漢中平原。
這漢中平原位于秦嶺和巴山之間,乃是漢高祖劉邦起家之地,也是聯系關中和蜀地的戰略要沖,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后世劉備入蜀后,也是得了漢中,才有資格想著攻伐關中,重新走一遍漢高祖走過的道路。
穿過子午道來到漢中,俞慎卻發現這漢中也不甚安定,竟然有數千漢軍在和一群打扮類似黃巾軍的人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