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會攻城叫那些棒子賣力些,破了沈陽城,總少不得他們好處!”
43歲的李化鯨草草將手中的大餅塞進嘴里,也沒細嚼就了口酒便咽進了肚子。
身為鎮帥的李化鯨于山東的綠林道上威信很高,當年靠著時任淮軍大都督的陸文宗給其的一道委任狀,一個月之內便拉起了上萬人馬,其中騎兵(響馬盜)的數量更是多達數千,幾乎沒有費淮軍一兵一卒便將滿清勢力占據的登州、青州、萊州收復,此后便徹底“洗白”成了淮軍大將,所部更是被運到遼東承擔“直搗黃龍”的重任。
綠林道上威信之高,除了李化鯨本人重義輕財,豪氣云天,年輕時便廣泛結交直隸、山東綠林好漢打下基礎外,也是因為其族兄李連堂的緣故。
李連堂便是前明崇禎十四年山東綠林起義軍的首領,此人又名李青山,屠戶出身,在當地頗有名望,身邊匯集了綠林不少亡命之徒,一開始只在山東、河北為響馬盜,四處搶掠過活,屬于百姓眼中的土匪。
然而到了崇禎十四年,李青山聽說書人講《水滸傳》時,覺得里面的一百零八好漢都是響當當的英雄漢,又見明朝殘酷壓迫百姓,北地多是賣兒賣女,甚至人盡相食,于是決定效仿梁山好漢以梁山為根據地,從此再也不搶百姓,而是專搶明朝的漕糧。
舉義當日,李青山封獸醫艾雙雙、書生王鄰臣為軍師,封弟弟李明山為黑虎廟元帥,余城印為臨湖集元帥,陳維新為戴家廟元帥,又以族弟李明芳、李化鯨等為前鋒十八將。
不過可能是受了《水滸傳》中宋江一心想要招安的影響,李青山起義打一開始就沒有李自成、張獻忠那般雄心壯志,反而就是想讓明朝招安他們。對此,明朝方面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地方官府只稱這幫人為土賊。
有意思的是,在族弟李化鯨的勸說下,李青山效仿《水滸傳》中宋江攔截宿景太尉一事,也攔住了進京的內閣首輔周延儒,請他向朝廷轉達招安一事。
當時被清軍和李自成、張獻忠折騰得焦頭爛額的明朝無力調動兵馬鎮壓,為了緩和山東的局勢,崇禎便派人前去招安李青山。但雙方對招安后授予的官職未能達成一致,因為李青山索要的是山東總兵一職,而崇禎最多只給一個游擊。
招安不成,李青山遂率部下山,攻略州縣,以作為和明朝談判的籌碼。不想這個舉動卻徹底激怒北京的崇禎。明朝放棄招安,采用武力鎮壓。崇禎勒令山東巡撫王國賓、臨清總兵劉澤清率領兩萬五千兵馬剿滅劉青山。
在朝廷大軍的全力圍攻下,李青山屢戰屢敗,最終被官軍生擒,隨后被押送到北京處死。
而在李青山被處死三個月后,刑科右給事中左懋第上書:“《水滸傳》以破城劫獄為能事,以殺人放火為豪舉,日日破城劫獄,殺人放火,而日日講招安以為玩弄將吏之口實。不但邪說亂世,以作賊無傷,而如何聚眾豎旗,如何破城劫獄,如何殺人放火,如何講招安,明明開載,且預為逆賊策算矣。臣故曰:此賊書也。”
左懋第的意思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水滸傳》不是好書,專教人造反,必須封了。
崇禎一聽有道理,于是下旨全國封禁《水滸傳》。
這也是《水滸傳》一書面世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封禁。
李化鯨卻成了這次山東梁山好漢大起義的漏網之魚,隨后化名李三在直隸、山東多地輾轉,直到遇上了劉澤清的侄子劉之榦,搖身一變成了山東總兵幕下的管賬李先生。
但暗地里,李化鯨仍與山東各路好漢保持著緊密聯系。李青山綠林大起義雖然失敗,但對山東綠林的影響卻是巨大,加之李化鯨弄了層“官”皮,便隱隱成了李青山起義后山東綠林的總瓢把子,之后更是在淮軍的支持下山東綠林好漢們扯旗抗清,結果竟叫他拉出兩萬多人來,“逼的”淮軍方面硬是給了其一個鎮的編制。
隨后,由于戰局的進一步發展,淮軍都督陸四考慮“雙管齊下”,文體兩開花,便讓水師沈廷揚將李化鯨第七鎮這兩萬多綠林好漢運到遼東去,起初本意是遼東清軍的留守兵馬不多,第七鎮轟轟烈烈渡過大海引發的聲勢肯定會逼迫多爾袞從關內抽調兵馬回援關外,這樣能稍稍減輕一點淮軍及順軍方面的壓力。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第七鎮綠林好漢太多,陸四為了將來著想,也有意識的想將這個第七鎮消耗在遼東。
不然,一幫子土匪將來怎么論功行賞?
要說軍紀,簡直是慘不忍睹。
水師沈廷揚密奏第七鎮在遼東簡直就是禽獸,絕非王者之師,更無義軍氣象。
綜合考慮,陸四的算盤就是讓綠林好漢們在遼東跟韃子拼個你死我活,最好是韃子死的差不多,好漢們也不剩幾個。
不曾想,陸四還是高估了清軍在關外的留守兵力,第七鎮渡海之后輕而易舉就攻占金、蓋、復等州,然后跟蝗蟲過境似的將多則幾十,少則十幾的清軍屯堡、旗莊全部焚毀,造成了遼東大糧荒,前后殲敵四千余,使得滿清在關外的統治被重創。
陸四外甥李延宗奇兵出山海關又引來第七鎮的翟五和尚、秦尚行、郭把牌等老土匪入關。
這幫老土匪不知道是覺悟高還是運氣好,竟然難得的聽起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子指揮,有模有樣,在關內表現跟百戰精兵一樣,硬是讓陸四懷疑沈廷揚當初的密奏是不是有偏見。
李化鯨這個第七鎮“老大”在何洛會手里吃了大虧后,竟也沒就此頹廢,成了關外徹頭徹尾的響馬盜,反而靠著一口心氣聚攏殘兵北上“掃蕩”滿清老巢的老巢——黑圖阿拉地區。
克寬甸、洗阿拉、屠義州,燒老寨,嚇得那些留在北方老寨的滿洲人拖家帶口往老林子跑。最后沒糧食吃了腦袋一熱搞了十幾條漁船雄糾糾、氣昂昂的渡過鴨綠江,假稱什么中國要懲朝鮮背信棄義,嚇得朝鮮方面趕緊派使來和談,最后連蒙帶騙竟在朝鮮站住了腳。
后來沈廷揚將水師派到鴨綠江替李化鯨撐場子,朝鮮自己也從各個間道知道了中國發生的事情,于是便有了四千漢城御營廳軍“北伐”之事。
按朝鮮軍制,御營廳軍屬于朝鮮國王的禁軍。
現任朝鮮國王李淏在“丙子胡亂”時曾被清軍擄走到沈陽為質,因此對滿清非常反感,而朝鮮國內的老臣也均認為臣服于蠻夷是奇恥大辱,因此在這些老臣的支持下,李淏壓制住了朝堂上以金自點為首的親清派勢力,派出御營廳軍“北伐”,以報中國大恩。
統帥這四千朝鮮禁軍的是李淏親信、兵馬節制使宋泰吉,但宋泰吉身后還有一人,此人就是朝鮮司憲府掌令宋時烈。
宋時烈隨軍秘密參與“北伐”之事就是李化鯨都不知道,此人接到的密令有兩個,一是觀察“流寇”出身的大順是否能徹底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新政權,以便朝鮮方面判斷是否繼續同退到南方的明朝接觸。
二是設法解救當年李淏登基之后嫁給多爾袞的義順公主,這位義順公主并非李淏的女兒,而是義女,其父是朝鮮王族錦林君李愷,按王室說法當是國王的侄女。
宋時烈一路觀察,對于滿洲蠻夷即將覆沒是不存懷疑的,因為盛京方面的確成了一座孤城,直接印證了蠻夷主力已經不存的事實。
但卻認為這個大順可能不會成為中國的新王朝,因為順軍的軍紀敗壞,無論將領還是士卒都十分粗卑,軍中也無儒家文人。
照過往中國史書推論,宋時烈得出“順,必不長久”的斷言。
義順公主的下落,倒是在宋時烈的請求下,李化鯨派人往高帥軍中問詢,得知多爾袞死后,這位義順公主一直同諸多滿洲宗室女關押,后來大順君主在出征之前將義順公主配于其侄子為妾。
宋時烈聞訊心驚,若此事為真,只怕這位義順公主怕是再也不能回朝鮮了。
當下秘信漢城,信中說已探得義順公主許為留守燕京大王為妾。
宋泰吉接到順軍方面要求攻城的命令時,很是詫異和不解,因為他們剛剛抵達盛京,按道理現在應當扎營休整,而不是在將士疲憊之時冒然攻城。
出于穩妥,宋泰吉趕緊來到順軍李帥大帳,提出暫緩攻城的請求,卻被李帥身邊的大將,綽號“趕日王”的秦廣昌痛罵了一頓。
李帥也冷著臉表示,大順的主力已從關內趕至,現就在沈陽南邊的渾河,朝鮮方面是不是真心悔罪,重新為中國藩屬,全看他們對滿洲最后一城的攻擊態度。
一聽關內的順軍主力已經到了,宋泰吉便不敢再爭,無奈退下將此事告知宋時烈。
宋時烈也無好的辦法,只好叫宋泰吉先行準備攻城,免得順軍方面認為他們朝鮮不肯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