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劇烈的爆響!
紛紜劍氣,宛若纏絲一般繞成一團,剪不斷,理還亂。劍光之間,有無數細密氣機紛紛擾擾,變換著不同的角度,閃爍著或深或淺的光澤。一切散盡之后,最縈繞人心的勝負之勢,卻依舊是平分秋色。
震蕩相激,在天中撕開一道綿延數里的裂痕。
此時再回過神來,回味方才斗法氣象,委實有些離奇。因為歸無咎并非是動用任何精妙至出乎意料的法門化解了這必殺的一招;正相反,其中道理,哪怕是功行極淺之人亦能明了——
那就是歸無咎的氣機似乎突然變得渾厚了許多;重而有力,寬而能御,簡直是換了一個人。
歸無咎之境界本已是靈形境中的極限,以道術之理而言其實并無“力不能及”之處;但他的道法路數本是以巧變見長,既有所得,便有所舍。臻于極境,無礙于有所偏至。這就是所謂“寬度”的不足。
而軒轅懷的那一式,卻偏偏只能以最厚重的法門迎擊之。
只要歸無咎所承道術不變,按理說是無法做到的;可是他偏偏就做到了。
這種感覺是——
眼前之人不是歸無咎,而是一個道行和歸無咎相若,同樣修習越衡宗《通靈顯化真形圖》,但人生履歷截然不同、靈形境中所修一千五百法也截然不同的“第三者”。
軒轅懷目光微微一閃,似乎不信,立刻再出一擊。
三段劍光,聚斂而有斷續,猶如藕節三連,猛地向前一推。
歸無咎目不瞬視,同時似乎又有微微閉目的舉動,在轉瞬之間、神通一到的緊要關頭,那天人氣機交感的奇妙意象再度出現。
歸無咎出招!
六十四道劍光構成一個簡明鎖形,而歸無咎自己卻超然其外,駕馭其緩緩運轉,分外從容。
這種以靜制動、以動養靜的奇妙風采,并非歸無咎“履塵”三劍的任意一種。在遍觀歸無咎一千五百法的軒轅懷視角中,可以完全確信這是另一種“新”存在,為歸無咎故法所無。
兩招之后,軒轅懷不再出手,竟似也模擬歸無咎之舉,緩緩閉上雙目,體會著什么。
半晌之后,軒轅懷才道:“第一擊變幻了三百四十四種;第二擊又變幻了一百五十七種。”
歸無咎頷首道:“不錯。”
軒轅懷點了點頭,略一皺眉道:“是借鑒了你那木師妹的法子。”
歸無咎道:“軒轅道友所見無差。”
歸無咎在“寬度”上的局限性,其實便是他當年《通靈顯化真形圖》所得一千五百法的局限性。某些招式的真正最優解,若是你所習并非這一千五百法,而是另外的一千五百法,便有可能成功抵御。
在緊要關頭,歸無咎遍歷萬法,以為唯有赴會之前自木愔璃處所見的這一道法訣,堪能破局。
木愔璃所用是三千成法的調換,修成之后牽涉到已然成型的“十八神通”的調整;而歸無咎此刻靈形之身,單單是三千法之間的交換,其實要更容易了許多。只是規模極巨,一口氣挪轉數百種之多。
唯有如此,方有宛若換過一人的奇異感受出現。
軒轅懷默然無語。
若是真正的靈形境界,就算是他和歸無咎這樣的至高層次,也不至于借鑒上境之法訣、將一位同樣圓滿之上的精英人物苦修數十載的破境神通,在瞬間習得。就算道心再高,至少也要三日夜以上。
唯有他二人現在這種奇妙的“上境加身”狀態,脫離了靈形修士的范疇,方有可能在一瞬間信手拈來,取用于身。
但縱是如此,尤有艱難!
因為歸無咎并不是演示某種神通手段,隨意交換數十、數百種法門便可了;若是更換之后最佳的破解著手依舊不在他所習法門的范疇之內,又當如何?
所以歸無咎必須于自己出招之時,大致觀望出如何變化才能將最佳應手囊括在內,然后再施展手段。
這是真正的千鈞一發,既要靠推演,又要靠直覺。
瞬息判斷,瞬息成法。
這是世間至為艱難之法!
若是易地而處,軒轅懷自己也并無把握能夠做到。
軒轅懷一舉取得的優勢,再度被歸無咎化解。
靜默百余息之后,軒轅懷出手。
劍光涌出,或精或粗,或直或曲,磅礴恣肆而難以抑制。
這本身也并不關鍵,以軒轅懷的道行,無論使出何等絢爛多彩、風姿妙韻的神通道術,都不會出乎旁人的意料之外;真正要緊的在于,他再度變更了方才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打法,赫然進入了連續出招的節奏。
道理十分簡單。
歸無咎雖有了抵御軒轅懷此招的手段,但優勢依舊在軒轅懷這邊。
因為歸無咎若是固定住某一千五百法,在其范疇之內,注定可以抵御某一部分攻勢;但也注定不能囊括所有的最佳應手。隨著軒轅懷的出招不同,歸無咎必須將此法反復動用,不斷的調整一千五百法的“內容”,確保從越衡三千法中選取的一千五百法永遠包含正確的“應手”。
這就像是歸無咎手持一面盾牌,但這盾牌面積不甚大,難以護住全身,所以敵人羽箭射向哪里,他便需要及時挪轉盾牌去抵擋。
軒轅懷完全掌握主動,而歸無咎卻不能犯錯;一旦判斷失誤,便要被軒轅懷積累了優勢。
方才清楚可辨,歸無咎兩次成功化解此招,都是險之又險的完成,斷然無有余裕。
轉眼間便是三百余擊過去。
這三百余擊之中,歸無咎漸漸嫻熟,應對愈發從容;但依舊有三四招頗為奇詭的出招,一時之間心中并無百分之百的把握挪轉之后“最佳應手”必然包含其中。時限將至,便不得不以猜測應對。
所幸皆無大礙。
軒轅懷依舊是不為所動,又出百余招,似乎堅信總能歸無咎犯錯。
五六十息后,歸無咎忽地微微一笑。
二人之劍光,不約而同一齊變成了傘蓋形,廣口迎敵,尖處對著自家掌心,遙遙一擲。
依舊是不分高下。
只是頗有些奇妙處——
第一,歸無咎此時再未出現那清氣盈卷,閉目沉吟后氣機變化的動作,而是極從容的出了一招。
第二,歸無咎的神通韻味大變,這一劍清醇無比,青黃色的劍光一起、一漲、一合、一散,無所由來,無跡可尋。風格變化之劇烈,和先前的交手截然不同。
但如此劇烈的反差,卻并未教人生出“換了一個人”的感覺,反倒是教人覺得…
這更像歸無咎了。
準確的說,是像距離近道一步、玄渾琉璃天上的真正的歸無咎。
軒轅懷目光一動,顯然知曉發生了什么。
雖然二人臻至這“似靈形又非靈形”的奇妙境界后,后來之道術能夠應用于靈形境中的,心念一動便能自取之;但若要真正純熟無礙,嚴格來說依舊限于金丹、元嬰、近道、道境四境界的法門。
“心通道境之后”所穎悟的微妙存在。道術相關者,想要駕馭,其實難度不小。
可是斗法至今,軒轅懷在評估歸無咎越衡三千法的虛實內容,歸無咎未嘗不能觀察軒轅懷所持劍道在靈形境的展現,從而有所獲取。
這一步驟歷時甚久,在軒轅懷暴起發難之時尚無把握成型,所以只得以木愔璃的道術救急。
如今,終于告成。
歸無咎踏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將自己的根本道術替換。
他方才所施展這一劍之所以看似變化絕大、卻又是歸無咎本人之氣象,那是因為他仰仗的道術根基,從《通靈顯化真形圖》中的前一千五百法,變成了空蘊念劍神通所對應的“法訣”形態。
歸無咎此時環身繚繞,清楚可辨有四種氣機,暗合空蘊念劍八道之四。
其實此中也可見軒轅懷的與眾不同,最大優勢。
金丹境,是煉氣駐形,有形圓滿;而元嬰境,卻是精氣合一,神魂俱足。成道的兩大根基,赫然分明。縱然歸無咎是新生空蘊念劍的創立之人,在此時金丹之前、靈形極限的化身中,也只得附身四法而已。
他新收弟子石墨,雖憑借奇妙天資有兼修八道真流之機緣,將來也只得是金丹前得四法,元嬰前得四法。
越衡宗道術在金丹、元嬰之前各融匯一千五百法,同樣是此道理。
其余諸宗,也大致相若。
而軒轅懷卻是先天神魂圓滿,在靈形境中便是八道齊全,可謂是具備了無敵的“寬度”。
但此時此刻,這一優勢在斗戰中卻似意義不大。
因為歸無咎脫胎換骨,以空蘊念劍為根基,雖然在靈形境中同樣有八中取四的限制,但這四法可以自由調換,一切由心,不必再借助木愔璃之法門。
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應手藏在三千法中的一千五百法內,實在是變化太多、繁瑣之極,縱然是歸無咎也倍感壓力。而此時的歸無咎,只消從八法中選取正確的四法,幾乎不可能出錯。
直到此時,軒轅懷的殺招,才被徹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