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71章 抗震

無線電子書    重生之大建筑師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他們去什邡聯系當地有關部門,林樓則在北京開始著手校園的設計工作,他這次要設計的可不僅僅是但易初所在的那所學校,而是打算針對西南山區那些位于地震帶的區域,設計出一套模板化的圖紙來。

  這樣以后捐建新學校的時候,根據現場情況,對圖紙進行細微的調整,刪除或者添加某些時應當地環境的模塊,就可以直接使用了,用不著每一次都要從新出圖。

  “林工,這么小的項目,用不著您親自出圖吧?這事兒交給我們其中任何一個人,隨隨便便就搞出來了吧?”郭毅剛等人還不太理解,一所鄉鎮中學能有多大的設計難度?別說讓林樓親自設計了,就算讓他們上那也是牛刀殺雞啊!

  找幾個大三大四的學生,應該就能搞出來,而且絕對能用!難道林工想和設計后庫中學教學樓時一樣,玩點新花樣?

  可這好像也不太現實啊?后庫中學那是名校,經費好申請,有能力進行新的嘗試,而現在這所可是鄉鎮學校啊,雖然有好心人捐贈,但也不能亂花錢不是?把錢節省下來,修建更多的學校不好么?

  “那家基金會跟我說了,他們打算把在貧困地區援建學校當成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來做,所以我這次要出的可不僅僅是湔氐鎮這一家學校的圖紙,而是要是用模塊化設計,拿出一套可以通用的樣本來。”林樓解釋道。

  “就像柯布西耶的Citrohan裝配式小住宅一樣?”郭毅剛想了想問道,這種操作方法,在建筑界已經有人開始嘗試了。

  早期的現代主義先行者,受當時蓬勃發展的汽車產業影響,夢想建筑業如汽車行業一樣能夠進行模數化制造,所以柯布西耶設計了和雪鐵龍發音比較相似的Citrohan裝配式小住宅,富勒把他設計的模塊化住宅命名為福特。

  “不太一樣,柯布西耶他們倡導的模數化住宅在工廠生產標準化模數化配件,現場組裝,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工業較為發達、運輸比較便利的國家,例如美國人的木屋別墅等等。”最早的裝配式建筑應該追溯到17世紀向美洲移民時期所用的木構架拼裝房屋。

  這種歷史也在美國延續下來,很多人在城市郊區興建的別墅都是由木質構件拼裝完成的,熟練地工人把他這些部件像樂高玩具一樣快捷地拼接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一套別墅的拼裝工作。

  等到了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模數化建筑也有了新的發展,例如3D打印住宅等等,許多公司也對此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但這和林樓現在所做的設計還不太一樣,現在的中國可沒辦法完成這項工作,而且木質的房屋也不適合來修建學校。

書友福利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  還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可領!

  “我現在要做的是設計方案的模塊化,而不是實體建筑的模塊化!這其實就和前些年的筒子樓一樣,好多單位修建筒子樓的時候,都不會重新找設計單位出圖紙,而且拿著老圖紙甚至只憑經驗來完成這項工作!”林樓舉了個例子。

  “這是因為筒子樓的設計建造都比較簡單,重新建造類似的項目時使用原來的圖紙也不會有太大問題!學校也是一樣,雖然西南山區各所學校的地形有一定區別,但對學校的需求都是一樣的,要有教室、宿舍、體育場等等。”

  “設計理念也是一樣的,既要保證學校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又要注意經濟性,同時考慮到當地的施工水平,也不能有太高的施工難度。”

  “通過對相似的地形地貌、相同的使用功能、相同的設計理念進行分析總結,就可以有效地形成結構體系、建筑形態、功能空間組合進行分拆,把要設計的每一個功能形成一個模塊,然后等要使用的時候,再根據具體的地形地貌等因素,把這些模塊進行重新組合。”

  “這樣能幫助建筑師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讓西南地區的孩子可以早日在新的學校里讀書學習!”要是每一所學習都要從頭重新設計,那就太耗費時間了,有這個時間,林樓做其他項目賺的設計費就夠蓋好幾所希望小學的了。

  差點忘了,希望工程要到四年后才會開始實施,希望學校的名字也要到90年以后才會隨著大眼睛女孩那張照片而廣為人知。

  這么一說,郭毅剛就懂了,其實他在原來的單位也沒少遇到類似的事情,設計一些比較常見的建筑,比如住宅樓、辦公樓什么的,他們也經常會采取類似的方法,從老圖紙中選出來一些相似度比較高的,修改修改就給甲方交過去了。

  這種方法在房地產開發高峰期就更多了,很多開發商都保存有大量的模板化圖紙,遇到新項目就從圖庫里選出類似的拿去用,要不然的話光出圖紙這段時間就夠開發商喝一壺的了。

  林樓結合自己在什邡市的所見所聞、同但易初溝通的結果,以及后世的知識儲備以及專業的論文論述,花了一段時間,完成了這個項目,拿出了一套符合眼下西南山區學生使用需求以及當地施工水平的模板化圖紙來。

  “看,湔氐鎮學校的地塊是這樣的,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安排模塊。”他讓人制作了一些模型,根據項目具體情況組合起來給大家看。

  “香江的慈善基金會在附近又聯系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的地形地貌是這樣的,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進行調整。”然后把模塊重新擺放安裝,又成了一所新的學校,和湔氐鎮的學校布局截然不同,但使用功能卻是一點兒也沒有受影響。

  “這可比該老圖紙更省力啊!”李慶熙等人也是拿老圖紙套過新項目的,一看就能明白這么做的好處。

  “而且現在咱們已經把這些模塊存在電腦里了,有了新項目,直接在電腦里修改更方便,審核也好通過,都是經得住考驗的設計,審核部門看一眼就肯定給過了。”把模塊化設計和電腦結合起來,更能提高效率。

  “等他們下次來北京的時候,就把圖紙用軟盤拷貝好給他們帶過去,然后在當地打印,這樣連運送圖紙的功夫都省了!”等再過十多年網絡鋪開的時候,直接用郵件發過去就行了,都不用他們專門過來取圖紙。

  “林工,其他設計都非常適合當地的需求,但是為什么要把抗震級別調到這么高?你這又是框架結構填充墻,又是砌體結構樓梯間的,抗震級別都提高到八級了,現在的建筑設計規范要求沒這么嚴格吧?”徐家平疑惑地問道。

  “對啊,我剛才也看到了,這么設計肯定會提高建設成本的吧?雖然香江人有錢,但把多余的錢省下來,多建幾所學校不好么?”徐家平他們還以為這筆錢是香江人捐的呢,壓根不知道是林橋出的。

  “還有我看到好幾個地方的細節都是之前沒用過的,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抗震?”

  “我覺得現在的建筑設計規范里面,關于抗震性能的規定有些不夠完善,要求有些偏低,尤其是對學校這種人群比較密集的建筑,而且西南山區位于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這條地震帶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

  “這一地區遇到八級以上地震的概率要比國內其他區域高得多,所以寧愿在設計中留有部分冗余,也不能將來遇到事情后悔!”在這一點上,林樓絕不可能妥協。

  新中國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源于五十年代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這些重點工程大多都是根據蘇聯的抗震設防標準和規范設計的,在一定程度山保證了這些項目的順利運行,為這些項目防備地震等自然災害做出了卓越貢獻。

  但是按照高標準的抗震等級進行設計,是要增加成本的,根據當年的核算結果顯示,修建一座紡織廠,把抗震級別提升到七級以上,需要增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的成本,提升到能抗八級地震,則要增加百分之十五到十六的成本。

  同時住宅要能達到抵御八級地震的要求,成本也要增加百分之八以上,這就有些太多了;同時由于建國初期經濟比較落后,大家對地震的危害缺乏認知,于是規定一般的住宅、辦公樓、學校、車站等均沒有防震要求。

  而且也沒有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制定嚴格的建筑抗震設計標準,1959年和1964年雖然曾經兩次編制過包括多種建筑的《地震區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草案)》,但是沒有正式頒布,也沒有強制要求和對設計進行審核,只起到指導作用。

  這一決定導致了慘痛的歷史教訓,1966年的河間地震、1967年的邢臺地震,都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這兩次地震災難之后,人們逐漸加深了對地震危害的認識,積累的一定的經驗和教訓,于1974年才正式頒發《工業和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試行)》。

  然后就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了,這場災難全面推動了國內對建筑抗震的重視,將建筑抗震的重要程度提升到更高的級別。

  1978年根據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教訓,對1974版的規范進行了修訂,正式出版了《工業和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建筑科學院也出了《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鑒定標準》,并正式批準試行。

  之后不斷對各種規范進行修訂和調整,現如今建筑科學院正在對1978年版的《工業和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進行修訂。

  這一版的規范到1990年正式修改完畢并投入使用,相較于1978年的規范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然后到了2001年再次修訂完畢,等汶川地震后,又進行了新的修訂,每次修訂都會根據過去的經驗不斷調整規范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如今雖然已經有了規范,但和后世的要求相差還很遠,而林樓在設計這些學校的時候,自然選擇了參考后世的規范標準進行設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設成本,但在安全性上卻是大大地提高了。

  在他看來,這點提高完全是值得的,錢固然重要,但和學生們的生命比起來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他也有能力承擔這些增加的費用。

  “那香江慈善基金會那邊….”徐家平遲疑著問道,這肯定是好事,但能不能得到人家的認可還不好說啊?

  “他們已經同意了,并決定以后在西南山區捐建學校的時候,都采取我這樣的標準!”慈善基金會只是自己的馬甲而已,肯定得聽我的啊!

  “既然他們同意,那就沒問題了!”他們都愿意多花錢了,徐家平等人自然不會有什么意見,他們也想讓孩子們在更安全的教室里學習啊。

  “林工,您這幾個地方的設計是什么意思?似乎和以前常用的建筑防震設計有點不太一樣啊?能幫我們分析分析么?”接著幾位老師就認真地請教起來,他們大概能意識到這種新的設計比老辦法要好,但是具體好在什么地方還有些說不上來。

  “這是我參考了一些國外地震多發國家的經驗和新技術,拿出來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其實都是林樓從后世得來的,但現在只能用外國來當擋箭牌了。

  大家伙兒聽到這話就開始了腦補,林工可是去過日本的,要說地震多發國家和對建筑抗震的研究,肯定要數日本啊,或許這些方案就是從那里得來的吧?

  然后林樓細細地幫他們分析起來,拿出公式對這些設計進行計算,結果顯示這種設計確實比老方案要好得多,不僅提高了抗震性能,還節約了成本。

  “林工,我覺得您可以就這個問題,寫幾篇論文,然后請吳委員看看,讓吳委員幫忙遞給建筑科學院!”

  請:m.lvsetxt.cc

無線電子書    重生之大建筑師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